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但幸好,战争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那就是流寇“你们不负隅顽抗了,你们认清形势投降吧!”在这种背景下,流寇自然纷纷表示投降;在这种背景下,官兵自然都会纷纷支持“主抚”。只有如此,一场即将发生的、让双方都害怕的、惨烈的战争,才会消失于无形之中!

做为帝国皇帝、大军统帅,肯定谁也不敢违背这种大势所趋的结果。因为,如果他们非要逼着第一线的官兵与流寇玩命,那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根本不敢做任何保证;二十多万官兵,面对上百万地流寇,如果他们之间非要打个你死我活,最后被打趴下的人会是谁,恐怕上帝也不敢保证的!崇祯、杨嗣昌就更不敢保证了。

最后杨嗣昌自然只有再捡起官僚用剩下的手段(虽然他在制定十面张网之时豪气冲天);于是他只有选定有限的目标(当然是几个著名的大寇)死死咬住,务必要杀几个大寇、打溃几个大寇以向皇帝交差;因为他十面张网的代价、动静实在太大了,不这样做恐怕就得向皇帝交自己的脑袋了!

除此之外的流寇首脑呢?只要他们愿意诈降;政府一概愿意接受。面对这些愿意投降的流寇,帝国政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信任;总而言之,他们依然让投降的流寇军队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完整性。

帝国的将领们,为什么不改编投降流寇的军队呢?基于帝国将领们单方面的说法,永远是他们太过轻信流寇了;实际上他们哪敢对投降流寇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呢?

帝国的将领们,为什么不改编投降的流寇军队呢?基于帝国官僚集团的看法,永远是前敌的将帅太过无能、太过失职造成的。问题是:帝国的军队哪有这种实力呢?

至于普通流寇,只要你们脱离队伍,愿意四下逃散,政府也一概假装看不见!只要你们给帝国政府点面子,不要继续闹事(在帝国政府严打其间安静一段时间),帝国政府自然也愿意认为你们都已变成安守己的良民了。

如果失去这种背景下,帝国那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流寇,怎么可能突然安静了下来呢?

如果失去这种背景,那一两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几百万的流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这种背景下,杨嗣昌遂可以集中力量咬住几个大寇不放手,最后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杨嗣昌制定“十面张网”时,对皇帝信誓旦旦说:断断乎可三月平贼。但结果呢?杨嗣昌用了一年多时间,也只是打溃了李自成等几股著名的流寇,帝国的流寇危机呢?显然还是看不到尽头。

帝国社会上还遍布着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饥民、难民、乱民,面对这个数量众多的、极具不安定因素的利益群体存在,说什么流寇危机已快结束,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的。

杨嗣昌的胜利,只是使他能向皇帝交差罢了。

但对帝国的流寇危机呢?显然是没有任何了不起的意义!

于是在这十万张网胜利后不久,帝国的流寇危机就已成了燎原之势。

杨嗣昌不过是调集全国这力,打溃了几股著名的流寇罢了;仅此而已!

张献忠、罗汝才等诈降流寇拥兵静观局势;

更主要的是,帝国内部依然存在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几百万的饥民、乱民,他们在帝国内部蠢蠢欲动,这种原因如果不消除,那帝国政府取得再多的军事胜利,也是无济于事的。

而杨嗣昌著名的加饷计划,更已为明帝国创造了无数潜在的敌人。

杨嗣昌高高举起的大锤,就这样轻轻的落下了;杨嗣昌那计划把流寇全部剿灭的雄心,最终全化成了官僚推卸自己责任手段。

于是就在帝国感到“十年不结之局”,好象有了结的意思后不久;帝国的流寇却马上出现了燎原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帝国政府自欺欺人的说了,如果我们与满清和议就没有这种事了;如果不是剿寇的官兵去应付满清军队,流寇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消灭了。但这永远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因为帝国就是把张献忠、李自成等著名的大寇全部杀掉;但那数以十多万、几十万、甚至百万计的饥民、乱民,帝国政府又如何安置呢?

帝国的饥民、乱民,并没有因为杨嗣昌的胜利而减少;帝国数以百万、甚至几百万计的饥民、乱民,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利益群体;但帝国政府显然无力解决他们的需求。

既然帝国社会中存在一个如此数量巨大的、且最具不安定因素的利益群体,那打死一个张献忠、李自成能有多大的意义呢?那打溃一个李自成,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既然存在数量巨大的、骚动不安的饥民、乱民;那一个流寇首领死了,自然会有另一个流寇首领出来接替他们的地位。所以王嘉胤、点灯子等流寇首领死了,有紫金梁王为首的众多流寇首领接替他们的影响地位;紫金梁王之后,更出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越来越凶悍强大的流寇首领。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更比前浪强。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即使李自成、张献忠死了,对明帝国愈演愈烈的流寇危机,能有多大的影响呢?

面对数以十多万、几十万、甚至百万计的普通流寇,帝国政府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明帝国上上下,显然谁也没有办法,最后大家对此只有自欺欺人,假装这问题根本用不着解决;好象流寇一旦被打散了,就会回到老家变成良民似的,但这纯粹不是自欺欺人吗?

帝国必须得想着如何安置流寇。如果政府无力安置他们,那抚、与剿、抚就是暂时成功了,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仅仅是使流寇化整为零消散在四面八方、仅仅是让流寇与政府表示暂时的妥协。

而安置这些流寇,则需要帝国政府解决各种天灾人祸;但解决这些问题,却显然需要触及既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解决人祸,自然是严厉打击贪污;

解决天灾,自然得调动社会主要经济资源赈灾;

但政府哪敢在这方面想办法呢?因为一旦在这方面开始想问题,那自然会把矛头指向整个既利益集团;于是政府只能在增兵、加饷上做文章。这种建议,无论是引得官僚集团发出多少悲天悯人的呼喊;但最终总能变成现实,因为这种方法比毫不损伤既利益集团的利益。至少是从眼前去看;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他永远也不会长在狗身上。

我们固然可以把杨嗣昌十面张网的失败,归于熊文灿主抚,归于明帝国不愿意与满清议和(两线作战,使陷入绝境的流寇得以复生);但这都是被官僚们的议论迷住了眼睛的看法。

如果没有熊文灿接受张献忠等人投降的事实,如果杨嗣昌不默认普遍流寇逃亡的事实,那以明帝国军队的实力,想把困在网中的流寇都一网打尽,恐怕最终结果只是让流寇把网撑破了。

正是因为普遍流寇都有活路,杨嗣昌才能集中力量把李自成军队打溃了。否则,凭官与流寇的兵力对比,哪有可能实现这种胜利呢?

我们假设帝国皇帝、政府都同意杨嗣昌与满清和议;我们更假设,明帝国与满清能达成和议,而且这和议是非常牢靠的、可以好几年不破裂的。

即使如此,明帝国就能剿寇成功了吗?显然这只是帝国政府一厢情愿的想象。杨嗣昌十面张网计划取得表面成功后,我们且不说还存在着众多拥兵一方的流寇了;就是帝国散落在社会中数以几十万计的、放下武器的流寇,帝国政府靠什么安置呢?

这一切,已足以让明帝国看不到剿灭流寇的希望了;更何况,明帝国的社会危机依然没有任何缓解,天灾、人祸、兵患、寇患、加派更把越来越多的人驱赶到流寇的行列之中。

面对这种悲哀的事实,就是明帝国与满清达成和议;又能怎样呢?

杨嗣昌的成功,并没有使帝国的危机得到任何缓解;相反使这危机越来越严重了。帝国的饥民、难民、乱民并不会因为杨嗣昌的成功而减少,相反越来越多。

这个现实,并不会因为明帝国与满清达成和议就会改变。

即使与满清达成和议,也仅仅只能暂时延缓一下这种局势的发展罢了。

面对这越剿越多的流寇,帝国政府只能用一种办法应付,那就是在相应地方派谴越来越多的军队。这种办法,对解决帝国的流寇危机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会使帝国流寇危机,暂时能得到抑制罢了。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流寇越剿越多,剿寇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但这样随着这种人口越来越多,帝国总有一天会无力承受的。

虽然各级官员,总是信誓旦旦的表示;只要我们加把劲就能把流寇消灭了;虽然各级官员,总会隔一段时间就给帝国政府写一些捷报;但结果只是流寇越来越多。杨嗣昌自然也不例外。

到杨嗣昌之时,明帝国已是把这一切玩到了极致;因为帝国政府为剿寇,投入的兵力实在太多了,而流寇的数量却依然越来越多;帝国政府再也无力增加相应的兵力了。

面对这种悲哀的事实,明帝国政府除了不断哀叹;假如当时怎样,就能怎样外;实在已想不出任何办法了。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