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1626年宁远之战,明帝国军队在辽西直廊只占领着一个孤城宁远,如果满清愿意占领锦州为中心的地区,只要在锦州留足够的军队就可以了,但满清显然无力选择这种四处分兵的战略,所以把军队仍然全部带回了辽河以东。

甚至在1628年(崇祯元年),明帝国主动撤出锦州;满清也只是派军队毁锦州而去。如果此时满清愿意占据锦州为中心的地区,只要在那里留下足够的军队就可以了。但满清显然无力做出这种四下分兵的行为。

明帝国收复宁锦,只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抛开这种背景,明帝国哪有本事收宁锦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明帝国重筑宁锦城池未完之时,满清就发兵来攻打,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靠什么与满清争夺宁锦?

甚至抛开这些背景,明帝国也根本无法守住宁锦等城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满清愿意用三五个月、十来个月的时间包围锦州,明帝国又该怎么办呢?

明帝国收复宁锦,对于抑制满清在长城以北的扩张,对于抑制满清威胁明帝国本土安全,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他所有的意义,最主要的只是一种政治宣传上的意义。

只要满清不能把军事、政治重心大举南移,满清从哪里进入长城,也注定只有退回辽东;我们后世过份夸大了宁锦对此的意义。

满清无力长驱中原,并不是靠一条区区的宁锦防线决定的;满清即使占据了宁锦,但他能突破山海关吗?即使他能突破山海关,他靠什么守住山海关呢?满清连广宁、锦州那种关外的重镇都无力占据(常常是白到手边,都只有毁而弃之),靠什么占据山海关或是更南的城池呢?

不要说满清攻克山海关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满清连宁远之类的城池都没有必克的把握),即使满清能攻下山海关,难道满清就能把军事主力长久的留在距辽、沈七八百里外的山海关吗?如果满清军事主力总得撤回辽、沈,那满清得到山海关与得到遵、永等城有多大分别呢?

满清不能长驱中原,是受制于自己的军事、经济、政治的条件;与所谓的宁锦并没有根本的联系。

满清人口有限、兵力有限,如果大举占据长城以南的城池,那满清在辽沈得留多少军队呢?那在长城一线的城池之中(比如山海关)得留多少军队呢?那在长城以南的主要城池中得留多少军队呢?满清如果这样做,不过是给朝鲜、蒙古诸部、明帝国避实击虚的机会罢了。

如果明帝国不改变军事系统的腐烂;明帝国不要说想复辽东,就是保证自己本土的安全,都是一种奢求。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却妄想着收复辽东,这怎么能不算一种错误的国防战略呢?

在崇祯四年,孙承宗再度主持辽事;明帝国遂决定沿着宁锦再往前推进个几十里;于是明帝国开始收复大凌河城;实际也就是向锦州再向前推进三十来里罢了。

结果呢?皇太极马上开始旷日持久的围攻大凌河城。

事实证明,一座城池面对旷日持久的围攻,那几乎是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背景下,宁远、宁锦之战中的城墙大炮战略都变得苍白极了。如果明帝国想解救大凌河之围,除了派谴军队在野战中打败满清军事主力外,实在没有别的选择!

但我们知道,率领明帝国那种军队,去主动进攻满清的军事主力;那胜算实在等于没有。如果明帝国军队真有这种本事,那还用成天想着什么城堡推进战术吗?如果明帝国军队真有这种本事,那还能让敌人想深入长城就深入长城吗?

大凌河之战后,让明帝国彻底断绝了收复辽东的想法。因为城堡推进战略,在大凌河之战中已彻底失败了。一个丧失了野战的军队,是注定无法收复失地的;无论他表面说起来多么有可行性,但实际上都经不起考验。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只是一个偶然的、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敌人当时也旷日持久的围城(就如大凌河之战时),那袁崇焕当时有什么办法呢?

大凌河之战的结果,本身就证明宁锦防线是一条危险之极的防线,因为它随时会成为明帝国不得不去吞吃的钓饵。因为满清只要率军包围锦州,明帝国除非决定任由锦州坐困而亡;否则就只能率军到关外四百里与满清军事主力野战。

但我们知道,率领明帝国那种军队,去主动进攻满清的军事主力;那胜算实在等于没有。如果明帝国军队真有这种本事,那还能让敌人想深入长城就深入长城吗?

但满清为什么不继续用大凌河的战术,去继续对待锦州呢?合理的解释只有两个,那就是宁锦并没有后世所说的那样重要;那就是满清当时并没有占据宁锦的战略意图。

否则?在大凌河之战后,满清完全可以把大凌河的战术用于锦州,到那时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还有价值吗?如果是这样,无非是松锦大战会提前出现罢了;但满清当时显然还没有争夺宁锦的战略企图。因为在当时背景下,满清当时即使夺取了宁锦,也是无法占据的;除非满清已决定让整个军事、政治重心开始大举南移;否则?满清就是夺取了宁锦,也只有毁而弃之。

皇帝并没有重要孙承宗;于是我们有了许多想象,假如皇帝重用孙承宗就会如何如之何了;但皇帝重用孙承宗,孙承宗又能干什么呢?

让孙承宗到关宁,孙承宗真能继续向前推进收复失地吗?

让孙承宗到蓟门一线,孙承宗真能让满清无力深入长城吗?

让孙承宗赴西北,孙承宗真能让剿灭农民起义吗?

孙承宗也许会比当时的将领、统帅做得好些,但最多也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吧!

孙承宗在崇祯四年,因大凌河之败退出政坛;如果他继续呆在政坛,在明末那种一日滥似一日的局面下,面对信奉乱世重典的崇祯皇帝,他真能善终吗?

这一切都不过是假设罢了!就如皇帝如果能重用孙承宗,就能如何如之何一样,都不过是假设罢了。

五 统帅必须褪变成官僚袁崇焕之死

提到收复全辽时。

王化贞开的价是“六万大军荡平辽阳”,喊的口号是“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袁崇焕开的价是“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喊的口号是“五年平辽。”

我们看看王化贞、袁崇焕对自己兵马、钱粮的态度;他们都认为自己拥有的兵马或钱粮太充足了。以至都向政府主动表示,平个辽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东西!

王化贞之时的辽东,因为熊庭弼的极力争取;所以那里拥有十多万军队,但王化贞却说自己只需要六万人就可以了。

袁崇焕时的关宁,因为孙承宗极力争取,一年可以获得六百多万的军饷,但袁崇焕说自己只需要四百八十万就可以了。

如果一切仅仅是源于他们理性的、科学的计算,那自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结果却是:六万大军平辽阳的声音犹在耳边,整个辽东就丧失了;五年平辽的声音犹在耳边,敌人就已打到北京城下了。

王化贞、袁崇焕的这种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官僚集团压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如果他们不愿意做这种选择,自然无法取得官僚集团的支持。

如果你是崇祯皇帝,如果你是明帝国政府的官僚集团;你也一定会非常相信袁崇焕的神话;因为相信这个神话,就意味着不用全力整顿经济、政治、军事系统,也可以解决帝国的边防危机。

如果你是崇祯皇帝,如果你是明帝国的政府的官僚集团;你一定会重用袁崇焕的。因为袁崇焕没有向你多要一分钱,只是要你维持从前的开销(甚至还表示可以减免一部分),却向你保证可以彻底解决帝国的边防危机。

这种神话、这种统帅,根本就是衰亡帝国梦寐以求的;虽然这一切根本缺乏可信度,但帝国皇帝、帝国政府已顾不得那么多了。反正如果出了事,有人会承担这种责任的。

做为一个帝国皇帝、帝国政府就用这种态度对待军国大事,那帝国的统帅不变成官僚可以想象吗?

袁崇焕只是明末众多官僚化统帅中的一员;他们不敢正视帝国军事系统的腐烂,却又为了取得官僚政府的喜欢而动则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如果看他与王化贞,那实在太有相似之处了。

王化贞,受到帝国政府的重视;也是因为他曾干过些普通人绝无力干成的事。“广宁止孱卒千,化贞招集散亡,复得万余人,激厉士民,联络西部,人心稍定。辽阳初失,远近震惊,谓河西必不能保。化贞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中朝亦谓其才足倚,悉以河西事付之。”(《明史、王化贞传》)

帝国政府信任袁崇焕,也就是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宁锦之战时,让敌人在“攻必克、战必取”的背景下没有攻克宁远、锦州城。

他们的成绩,的确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如果通过这种成绩,就能让人相信他们可以打败满清;那可实在得有惊人的想象力。因为他们的成绩与帝国政府想要达成的目标,实在相差的太远了。但帝国官员,却都自欺欺人的相信这一切。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