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杨镐此时的处境,实际上比熊庭弼、袁崇焕都差得多了;熊庭弼之时,明帝国政府面对辽事已相对冷静了,熊庭弼自然有机会和帝国政府讨价还价,总而言之我要多少兵,你就得给我多少兵;我要多少后勤保障你就得给我多少后勤保障;帝国政府对此也只有表示会尽全力去解决。孙承宗、袁崇焕之时,都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杨镐呢?他哪有机会与帝国政府这样讨价还价呢?

至于在杨镐之后,帝国政府再也不敢成天逼着前敌统帅盲目出战了。(松锦之战是个例外),如果帝国政府成天逼着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主动进攻敌人,那这三个人的命运是什么样子,恐怕也只有求上帝保佑了。而杨镐之时呢?帝国政府则是成天催杨镐出战;最后把杨镐弄得“惶惧计无所出”,于是杨镐只有闭着眼睛出去打仗了。

我们后来的历史,实际上都是一个劲的抠萨尔浒之战的细节,好象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于是最终把杨镐的错误无限的放大了,好象是杨镐的错误造成了这次战争的失败。

但就是没有杨镐的错误,明帝国军队躲过全军覆灭的机会有多大呢?

杨镐只是一个官僚,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帅;做为一个统帅,首先得能与帝国政府讨价还价。

但杨镐,只是一个官僚。帝国政府给他临时拼凑了十万“杂牌大军”,然后就没完没了的逼着他和敌人去决战了。

如果杨镐是熊庭弼,他自然会说了:政府给我的兵太少了、兵的素质也太差了、至于后勤保障就更差劲了。我需要的是敌军三倍、甚至五倍的兵力,而且是足额的、合格的兵,充足的后勤。否则?这仗我没法打!

但处于杨镐当时的处境,杨镐哪能、哪敢说这种话呢?当然了,杨镐不这样说,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熊庭弼的下场实在比他还糟糕。做为一个统帅,敢这样与帝国政府讨价还价,那实在是反天了!

我们不否定杨镐在萨尔浒之战中的错误,但没有杨镐的错误呢?过分夸大杨镐个人的错误,永远是既得利益集团最喜欢听到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帝国的衰亡不是他们造成的。过分夸大杨镐的个人错误,永远是帝国政府最愿意听到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这场失败与他们无关!

[注1] 在萨尔浒之战时“我们认为,明军的总数在十万以下,七八万以上”。(见孙文良、李治亭所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在萨尔浒之战时“派经略杨镐统帅12万大军,号称47万”(见阎崇年《袁崇焕传》)

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明廷抽调了大批精兵,并责令朝鲜和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助战,兵员总额达十一万多人,在辽东经略杨镐的统率下四路出师,期以“旬日毕事”,一举荡平。(见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

[注2]化贞信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畀得功及祖大寿往会秉忠进战。廷弼亦驰檄渠撤营赴援。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明史、王化贞传》)

[注3] :在宁锦之战时“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孙文良、李治亭所著《明清战争史略》)

在宁锦之战时“明有关内兵4万,关外兵8万,四上援兵3万,共久有官兵15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阎崇年所著《袁崇焕传》)

[注4]:袁崇焕奏言:“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转于阎崇年《袁崇焕传》)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硃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明史、袁崇焕传》)

三、必须褪变成官僚的统帅孙承宗的伟大

高第一接管孙承宗的军队,马上高呼“帐面上有十一万军队,实际上只有五万军队。”孙承宗回应高第,“既然你说只有五万军队,那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饷吧。”高第对此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

高第到底接管了多少军队,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之谜了。

因为无论他接管了多少军队,面对孙承宗的回应,高第也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这枝军队始终都是按十一万人领饷的,高第一句话就让这里以后只领五万人的军饷,那高第还想活着离开关宁吗?

因为在明末那种背景下,帐面上有十一万军队,高第就真能接管十一万军队,那实在是讲《天方夜谭》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去看,就应该知道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吴襄后来对皇帝说“臣罪万死,臣按册兵力八万。核其实三万余人,非几粮食不足以养一兵,此各边通弊,不自关门始。”“若三万人皆战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绥寇纪略补遗》。

高第所说的话,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如果放在一个新兴的王朝里面,孙承宗也许有机会成为第一流的统帅;但在明末背景下,孙承宗太多的才能已让官僚政治给消磨干净了。孙承宗不是熊庭弼;他懂得尊重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他也会被官僚集团搞臭的。当然了孙承宗更不是高第,他懂得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他能赢得生前、死后的名声。

但从现实去看,孙承宗为帝国所制定的战略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战略。

一枝在册十万的大军,实际到底有多少人呢?合格的士兵到底有多少呢?这些问题,明帝国政府实际上已无力回答清楚了。

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是:明帝国政府经常的、普遍的欠饷;明帝国军队虚冒、老弱充数已成为普遍。

帝国政府想收复辽东,这并没有错。但想实现如此巨大的战略目标,应该先把军事系统整顿好了再说吧!但明帝国显然已没有勇气、信心、能力整顿军事系统了。

孙承宗是典型的迷信“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官员。总而言之,不管能不能做到,我都一定会全力追逐我心中的目标;总而言之,不管条件多恶劣,我都会一定会全力追逐我心中的目标。

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没有错!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他这显然只会让帝国执行不切实际的国防战略。

从现实去看,孙承宗为帝国所制定的战略,始终都停留在计划之中,从来都没有真正付之于实践。

孙承宗所有的战绩:无非是收复了宁锦那块没有敌人一兵一卒的“战略要地”。

单纯看这种战绩,实在非常一般;甚至都有些滑稽。因为他与孙承宗在历史上所享有的军事地位实在太不相称了。因为普遍人都认为,孙承宗是一个优秀的统帅,如果一个人靠这种战绩就能当得起优秀统帅的称呼,那所谓的优秀统帅也实在太廉价了。

单纯看这种战果,离孙承宗所制定的战略实在差着十万八千里。收复没有有敌人一兵一卒的宁锦,并没有多了不起的难度。真正的难度在于,以宁锦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真正的难度在于,以宁锦为基础牵制满清,让满清的军事主力不敢离开辽、沈太远。而孙承宗及其后继者,显然只能占据着所谓的战略要地宁锦;任由敌人在长城以北肆意兼并对手,任由敌人一再深入长城。

有许多人认为,如果皇帝重用孙承宗,就能如何如之何,泪痕以为这得有惊人的想象力,至少从孙承宗所取得的战绩、战果让人实在不敢相信这一切。因为他的胜利,都是在明帝国一败再败下,取得了一些勉强可以说下去的胜利;这种胜利,无非是可以让帝国政府在一败再败的背景下;能在政治宣传上有些意义。他对于帝国的安全没有多大实质的意义,至于对于收复辽东,就更没有什么意义了!

明帝国如果成功守住广宁一线,我们说明帝国守住了战略要地;这应该能说通。因为明帝国如果守住广宁一线,那满清就无法越过明帝国关外的防线深入长城了,如果明帝国守住广宁一线,那满清就无力越过明帝国关外防线而肆意东征蒙古了。

但明帝国显然不敢与满清去争夺广宁,虽然广宁也没有敌人一兵一卒;但明帝国从来也不敢去“收复”广宁。因为明帝国一旦占据了广宁,那满清就会无法向东、南两方面发展了。如果明帝国占据了这种地方,满清肯定会旷日持久的与明帝国去争夺。而面对满清旷日持久的争夺,明帝国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注定是无用的。

守住宁锦一线,其全部意义只能来源于明帝国的政治宣传;好象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满清就要长驱中原了。但宁锦防线显然是没有那样巨大战略意义的。

1622年广宁之战,明帝国军队在熊庭弼的带领下全部撤入山海关,如果满清想占据锦州、宁远,只要在那里留足够的军队就可以了。但以满清当时的人力、兵力、物力显然不会去做这种四处分兵的行为。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