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帝国在最初期,是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他可以强有力的控制着帝国的主要经济资源。正因为如此,帝国之初虽然是通常总是战乱后一片狼籍,却能保持着强大的国力!

但在帝国后期,帝国的主要经济资源,早已被各种利益群体通过种种手段侵蚀殆尽了。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所能控制的经济资源自然越来越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自然越来越无力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能了。

面对满清的兴起,大明帝国实际上只调动了十万左右的军队(萨尔浒之战)出征;但马上问题就来了,因为军费没有了着落;于是为了这笔军费,大明帝国遂弄得鸡飞狗跳。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堕落到了如此悲哀的境地,拼凑区区十万杂牌大军、且是缺乏足够后勤保障的十万杂牌大军,就让帝国连吃奶的劲也使上了。此时帝国履行自己军事职能时,不要说回忆帝国最初的荣耀了,就是回忆此前不久的“三大征”,也让人感叹明帝国真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此后,明帝国一场战役能投入的军事资源极限,恐怕也就是停留在萨尔浒之战那种水平了。总而言之,最多也就是能投入十多万军队(而且通常也只是“杂牌“军的水平,因为真正合格的士兵有多少,就是前敌最高统帅恐怕也不清楚);总而言之,这种军队早已丧失了野战的水平,即使他们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也从来没有、也从来不敢率主力出城打一仗,即使被迫率主力出城打仗,结果通常都是全军覆灭!

帝国在萨尔浒之后,最辉煌的战役莫过于宁锦之战了。宁锦之战的兵力对比是三比一!明帝国调集了后金近三倍的兵力[注1]。结果呢?帝国主力大军连城门都没有敢走出一步,最后敌人撤军后,帝国军事统帅除了向帝国政府接二连三大写捷报之外,军事主力仍然连一步城门都不敢走出去。一个帝国最辉煌的战役,就是这种绝对优势兵力下,打出的这种大捷?

面对西北旱灾,明帝国竟然只拿出区区不足二十万两银子去赈灾(泪痕看了许多当代历史学者的明末历史作品、也看了一些明末的原始书籍,看到明末政府对西北大灾荒,好象只投入这么一丁点儿赈灾物资)。

一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只能拿出这么一丁点物资去赈济这场空前巨大的自然灾害?让人可笑呢?还是悲哀呢?

当然了,我们又会说到皇帝的内帑了。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帝国,面对一场空前巨大的自然灾害,除了打皇帝内帑主意外,竟然再也想不出还能从哪儿找点钱出来。这让人可笑呢?还是让人悲哀呢?帝国政府已根本丧失了了自己的社会职能!

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常常把归于皇帝的昏晕、无能;问题是就算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东林党人,对此岂非也是一筹莫展?

当然了,帝国政府的财政职能就更别提了。总而言之,如果不去一再加税,帝国政府实在一天也维持不下去;更可悲的还在于,帝国政府就是不断的去加税,财政赤字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崇祯皇帝高高的坐在上面,表面上风光极了;实际上却是一个即将破产的大公司老板。

明帝国不是亡于社会经济的瘫痪(明末的自然灾害的确非常大,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帝国的灭亡),就拿灾情最严重的西北来说,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战乱后,西北依然是一个战略要地;

(从事顾君恩曰:金陵居下流,事虽济,失之缓。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关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一,宜先取之。见《明史、李自成传》)

从顾君恩对西北战略意义的评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崇祯十七年时,西北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当然了,我们可以知道这里依然保存着足够的经济资源,否则?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开进这里,一旦无法继续发展,那不是自陷死地吗?这不是比直取京师更冒险吗?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这可是西北地区经历了十八九年的叛乱、战乱之后啊!在自然灾害、战乱两重破坏之下,西北依然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可以证明他依然拥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如果帝国政府能有效赈灾,让西北避免大规模的、长久的战乱呢?

帝国并不是经济资源真匮乏而陷于绝境,而是因为经济资源绝大部分已被既得利益集团收敛到自己家里了。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社会已无法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了;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才一片赤字,社会才一片贫困。

满清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被战乱困扰了十多年的江北地区;而且江南、西南还都控制在敌对的势力手中。在这种背景下,满清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实际上远不能与从前的明帝国相提并论。而满清为了统一天下,所展开的军事行动(需要调动的军事资源),也绝不会逊于明帝国后期的规模。

但深深困扰明帝国的财政危机,为什么却不再困挠满清政府了呢?泪痕以为,一切仅仅因为满清统治下的地区,是一个大地主阶级受到空前打击的社会。

我们前面写过,明帝国的地主阶级是以贵族、上层太监、官僚、缙绅、庶民地主构成的。而这些群体,在满清统治范围内都已变得衰弱异常了。

朱氏龙子龙孙们(处于上层的贵族),在满清统治范围内已无立足之地了。而他们所占有的田地,现在自然都会归满清国有了。明帝国旧的太监集团、官僚集团、缙绅集团,更在李自成残酷打击下,也原气大伤了。他们曾占据的田地,现在自然也都普遍归满清国有了。

在这种背景下,从前归普遍地主阶级享有的经济资源,现在可以重新分配一下了。(一部分归新兴的地主阶级、一部分归满清政府、一部分归农民)。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满清政府虽然控制着一个江北,但政府实际拥有的经济资源,已不会逊色于从前的明帝国政府了;当然了,普遍百姓实际所承受的负担也会弱于明末。

明末、清初双方政府拥有的经济资源大致相仿,那他们在收取赋税的能力上呢?

帝国政府在后期,总会有大量欠税无法收上来[注2],我们固然可以把一切归于老百姓太穷太苦了;问题是,真正欠税的人,从普遍意义而言,通常绝不是处于贫困中的劳动人民;把赋税拖欠归于此,只是一种最美好的、动人的借口,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社会中,普遍的劳动人民,所欠的只能是地租,而这地租绝不是说欠就能欠的。

成天哭着、喊着叫帝国政府减少赋税的人们,成天在赋税问题上表现得忧国忧民的官员、缙绅们,他们谁会用这种夸张的态度、慷慨激昂的态度去呼喊地主们应减少地租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减少赋税代表着他们的利益,而减少地租显然是损害他们利益的。

但无论如何,明帝国政府只能接受这种赋税大面积欠缴的事实。而满清政府,显然不会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能与满清政府玩这种游戏。

明帝国政府与既得利益集团搏奕,他永远也处于下风。

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政府无论说得多么动听(“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但结果,一切负担总是要落在普遍底层农民身上。

更可怕的还在于,明帝国政府收一百两银子的赋税;而普通老百姓则需要交出好几个一百两银子。而且就是如此,帝国政府也总见不到足额的赋税。当然了,如果帝国政府拿出一百两银子去,最多也无非就能干成三四十两、甚至二三十两银子的事。

这样一里一外,帝国社会、政府的经济资源更源源不断向既得利益集团手中流去;帝国政府除了担了个横征暴敛的恶名外,依然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任何职能。

而这些问题,在新兴的满清政府中,显然是不会普遍存在着的。一切绝不是因为满清皇帝本事大,仅仅是因为满清政府还没有被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满清政府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有力的贯彻到整个社会之中,更能强有力的支配自己的政府资源。而明帝国显然已丧失了这种能力。

明帝国政府在末期一年所征收上的赋税,以及保障军事供养的残存基础;加上通过非正规渠道敛取上的财富(各地军队强行向地方征收的物品);一年保守估算也得在三五千万两白银(实额征收上来的)。但这样庞大的经济资源,却实在难以转化为政府可以支配的军事、经济、政治力量。

最简而言,帝国军队之中虚冒成风、帝国政府成天欠饷、老弱持戈;这种问题在崇祯刚当皇帝之时就已完全浮出水面了,但崇祯皇帝哪敢深入解决这种问题呢?但所谓的东林党人,哪有能力、更哪敢深入解决这种问题呢?至于后来军队军阀化的现象也是愈演愈烈,帝国皇帝、自命不凡的官员们,谁敢对此做出改变呢?

我们可以肯定的这样说,如果满清的军事系统也就这副德性;那最终逐鹿中原的胜利者,也肯定轮不着他!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