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这种事情在崇祯二年浮出水面后,没有一个高级官员敢否定这种事实;他们只是反复说“此从来陋规”;只是反复说如果因此去处罚具体的某个官员,实在有些冤枉这些官员。

崇祯初年,刘懋向皇帝说:“今日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一,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面对以上事实,官员们虽然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显然没有一个高级官员敢说这不是事实。

以上历史内容,出自《烈皇小识》、《崇祯长编》,转引自樊树志《崇祯传》。

当然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兵部、将领吃空饷;吏部买官卖官;监察部门收取官员贿赂;地方的父母官自然更不会落后了。

“如朝觐、考满、行取、推升、少者费五六千金,合海内计之,国家选一务守令,天下加派数百万。”

“巡按查盘、访辑、馈遗、谢荐、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天下计之,国家遗一番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见《明史、梁庭栋传》)

“一个总督巡抚的职位,没有五六千两银子是到不了手的;一个道台知府的差缺,没有二三千两银子是到不了手的;以至州县衙门的主官及佐贰之缺额,都各有定价,甚至而至于举人监生及衙门吏胥的人选,也多以贿赂成交。”(见韩一良的奏章)

至于军事系统内,就更得一蹋糊涂了;虚冒军费更是普遍之极的事。万历皇帝死后,官僚集团终于说服了新皇帝拿出二百万两的内帑给军队发“奖金”,但结果呢?“荷戈之士未沾,文武私囊丰满”。(《明熹宗实录》,转引于徐凯《泰昌帝、天启帝》)

在这种背景下,某个官员的清廉根本于事无补;他们能保持自己的清廉已难能可贵了,如果指望他们去反腐倡廉,那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这也就是韩一良,打死都不敢实指一个贪污、受贿官员的原因。因为让一个官员去做这种事,那实在等于是要他的命啊,这实在等于把他推向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对立面了。

我们从以上事情可以看出来,明帝国政府后期财政收入虽然没有缩水(加上辽饷那是增加了),但实际上已缩水了一半以上。而所谓的东林党人呢?显然对此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也没有积极去尝试过解决它。

一心想中兴帝国的崇祯皇帝;终于一点点的发现了帝国的真相;却也是一筹莫展。

年少的崇祯皇帝;总认为自己政治才能非常高明,因为他曾一举打垮了势力巨大的魏忠贤的集团。但?魏忠贤是一个什么东西?一个皇帝手下的奴才罢了!皇帝想杀魏忠贤这种人,那是轻轻伸出个小姆指就可以实现,如果魏忠贤这种奴才都能挑战皇权,那大明帝国早就灭亡一二百年了,哪能轮得灭亡在崇祯皇帝手中。

夸大魏忠贤的罪恶、势力,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推卸自己罪恶的一种手段罢了。魏忠贤死了,年少的皇帝感觉中帝国的中兴就在眼前了;但这只是年少皇帝的一种幻觉,打垮一个魏忠贤及其集团,那实在太容易了;但打击、抑制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发展,皇帝却是直到死也没有做出任何一丁点儿实质性的成绩!

魏忠贤还在宫里当杂工之时,明帝国边防、财政危机就已无可抑制了越来越严重了;魏中贤成为九千岁后,明帝国边防、财政也不过是逼德性罢了;当然了,魏忠贤死后,明帝国的边防、财政仍然不过是副德性罢了。区区一个魏忠贤,对明帝国的衰亡能有多大的意义?

帝国政府所掌握的资源都已被各种利益群体(皇室、贵族、上层太监、官僚、将领)通过种种渠道侵蚀殆尽了。虽然从帐面上帝国政府每年依然保持着巨大的赋税收入、保持着庞大的军队、军费;但一切只是帐面上的;他实际上都已流出了政府控制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帝国政府才变得越来越衰弱,越来越无力应付各种随之而来的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如果想改变自己衰亡的命运;只有大力打击政府、军队内部的贪污问题;只有恢复帝国军队的经济保障系统、恢复赈灾系统,还有限制土地兼并、及高额的地租。但我们知道,上述内容帝国实际上哪个也无去做到的。因为这些做法,都是与既得利益集团争夺利益的表现。帝国政府哪有这种本事呢?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只有增加新税了!

政府增加新税自然让人讨厌,但所有反对增加新税的观点,都是一些陈腔滥调;总而言之,这是饮鸩止渴的作法;老百姓生活已非常贫穷了;这种种说法,凡长脑袋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问题是:帝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如何解决呢?他们却显然都含糊其词了!做为帝国高级官员,如果不想着如何具体解决办法,就这样一昧的说漂亮话、空话、官话,真的很伟大吗?

帝国的政府资源;在崇祯当皇帝之时,实际上已流失了一半以上。所以帝国政府在维持正常职能之时,在帐面上已全是赤字了。即使在增加辽饷之后,也是如此的。

如何解决帝国财政上的赤字呢?

帝国官员自然不敢把矛头指向整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只敢把矛头指出皇帝的私房钱。这种作法,当然没有什么错误,但一个劲的危言耸听的、把帝国的命运归于皇帝的私房钱上,就实在错得惊人了。因为面对一个人口上亿、地域数百万平方公里、常备军队在一二百万、官方在册田地7亿亩的帝国之中,皇帝的那点私房钱,真的能决定帝国命运吗?

我们也许常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全国人民一人给我一毛钱,那我就发了;是的,即使全国人民都只给你一毛钱,那也就是一亿块钱!这一亿块钱如果孤立的去看,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如果摊在一个非常大的基数之上,那就非常渺小了。皇帝的私房钱,实际上也是如此的。

真正决定帝国命运的,绝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帝国每年50%、60%、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资源,都已让他们通过地租、贪污、受贿、转嫁赋税等方式弄走了;所谓皇帝的私房钱,最多不过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分子罢了!

[注1] 万历时,官民田总七百一万三千馀顷。夏税,米麦总四百六十万五千馀石,起运百九十万三千馀石,馀悉存留,钞五万七千九百馀锭,绢二十万六千馀匹;秋粮,米总二千二百三万三千馀石,起运千三百三十六万二千馀石,馀悉存留,钞二万三千六百馀锭。屯田六十三万五千馀顷,花园仓基千九百馀所,徵粮四百五十八万四千馀石。粮草折银八万五千馀两,布五万匹,钞五万馀贯,各运司提举大小引盐二百二十二万八千馀引。(摘自《明史、食货志》)

夏税米麦4685万石;秋粮米2203万石;屯田等征粮458万石;大小盐引222万余引;这些加起来怎么也得折合当时白银两千多万两吧。再加后来增加的辽饷,一年收入就接近三千万两白银了。

四、帝国政府职能的丧失

在朱元璋、朱棣统治明帝国的半个世纪里;帝国政府在一次战役中所投入的军事资源,是明末想也不敢想象的。朱元璋百战创业之时的军事盛况就不需要多说了,我们看看朱棣第三次远征蒙古之时的盛况吧。

“这是一支不同寻常的队伍,在数十万大军之后,尾随着上万步骑保护下的,由驴马三十四万匹、车十七万七千五百多辆,民夫二十三万五千多人组成的庞大粮队,运送着二十七万石北征军饷。(《明成祖实录》卷二四六永乐二十年春二月乙巳,转摘于商传《永乐皇帝》)。

帝国政府一次可以调动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投入战争,在明末是不可以想象的;也是从未见过的。

明末财政危机,是因为军事行动太大引起的吗?显然也不是的,至少与明初相比是如此的!

在明帝国初期,长城以北主要是瓦剌、鞑靼相互相争雄、其势力虽然不能与宋代的游牧民族相比,但比新兴的、坐困东北一隅的后金势力,那实在是太强大了。

明末财政危机是因为外患太强大引起的吗?显然不是的,至少与明初相比是如此的。

而且明帝国初期处于百废俱兴之时,大规模的营建内地城池、边防重镇,疏通运河、新建水利、修建道路;向远方张扬国威;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明末望尘莫及的!

别的耗费我不说了,就是修建长城一项想起来也是惊人的。因为宋元时期长城控制在契丹、女真、蒙古人手中;所以长久的荒废着;明初修复、修建万里长城。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明末可以想象的吗?

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工程,我们也不说了,就是武当山建筑群的修建,说起来也是惊人的。三十万军夫、历时十多年在武当山上修建庞大的建筑群。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明末那些营建可以想象的吗?

明末的财政危机是因为耗费太大引起的吗?显然不是的,至少与明初相比是如此的!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