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想解决这些问题,那实在太难了;帝国上下都希望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当然了,帝国上上下也相信肯定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这就是袁崇焕神话永远不倒的原因!

帝国灭亡,是既得利益集团肆意扩张的结果;但既得利益集团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个事实,而这个事实也绝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因为一个人想发表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思想,那注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于是袁崇焕的神话就存在了,好象既得利益集团怎样肆意侵犯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只要能找到一个袁崇焕式的英雄人物,就可以保证他们的统治万世不拔!

[注1]:由建文朝开始至正统朝为止,夏秋二税米麦一般都在三千万石至三千二百万石之间。如果加上军队屯田的屯租(子粒)收入,最高时米麦曾达到五千四百余万石。折色和税课的收入增长得更快,如果茶、盐、铁、布匹、棉布等。(摘自《百卷本、中国通史、中国明代经济史》)

一年三千多万石的米麦,再加上盐、铁等收入,折合成万历年间的白银,怎么也得有两千多万两白银吧。

三、帝国政府资源的流失

帝国每年赋税方面的收入,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仍然可以保持在一年两千万两白银以上。只是帝国后期主要通货成了白银,而且人们为了神话皇帝的内帑、夸大矿税、三饷的意义;所以使人们对明末帝国财政收入总是一头雾水。明末全年帝国财政收入,应该与从前没有多大差别,折合成当时的白银应该仍在两千万两白银以上。[注1]

帝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需要供给皇室、贵族、官僚、太监生活用的;而这笔费用通常总是处于一种上涨的趋势之中,因为贵族人口是处于不断上涨的,官僚、太监的人数也总是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俸禄、福利(免粮、免丁)总数,自然会越来越多。

但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它实际上不会对帝国财政构成真正威胁。因为相对于帝国那样大的经济基数而言,这种支出虽然不断增加,但它总是有限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随着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社会奢侈消费的风气越来越浓。因为社会上拥有万千财富的豪富之人越来越多;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推动奢侈消费。在这种背景下,普遍贵族、官僚、太监、缙绅自然不会满足于政府给予的那些合法的、既有的物资(皇室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所谓的贪污有理、受贿无罪的理论越来越响彻天地,而且这种理论谎言千遍成真理,遂被当时、后世普遍人所接受。于是各种公开的、半公开的;合法的、半合法的贪污、敛财方法堂而皇之的存在于政府各个角落。

总而言之,皇室、上层贵族、上层太监、普遍官僚成员的实际收入、实际享受的福利,在他们经过种种合法的、半合法的、完全违法的努力后,早已远远超出了帝国政府所规定的范围。他们为自己这种行为辩护的理由是,明太祖为他们定的工资标准实在太低了。

是的,在官僚集团利益不断扩张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他们定的工资实际就是太低了。因为做为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也得娶个三妻四妾,还得养一大堆奴仆(抬轿的、跟班的、打杂的、丫环、保姆、做饭的、养马的),还得保证自己亲人都能过上“有闲”阶层的日子,还得隔三岔五的向上司拉关系送钱,更得保证大笔用于应酬、交际的酒水钱、、、、、。如果官员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标准是这样的,那明太祖给他们定的工资的确太低了!而官员们的这种生活标准,后来在人们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的,既然如此,他们除了撒开手贪污、受贿之外,还能有别的办法吗?既然如此,他们贪污、受贿能不算合情、合理的吗?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在意识形态上当然也要占统治地位;所以代表他们利益的思想虽然荒谬、荒唐、无耻,但在当时、甚至在后世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所谓明末官员工资太低,所以贪污、受贿合情、合理的思想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官员收入低,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水准(他们认为应该享有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了。当然了,通常中央政府的清水衙门最先哭穷;因为县令、甚至乡长之类的芝麻、绿豆一样的官,通常都可以享受到上述官员的生活标准(因为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官,敛财的机会、渠道非常多),而他们这些级别非常高的官员,如果按工资去消费,永远也达不到上述的官员生活标准。于是他们自然会大喊小叫,有机会、渠道捞取钱财的官员们,为了让整个官僚集团站在一条战线上,就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央、地方的各个清水衙门都分上一杯羹。韩一良在奏章中说:“臣两月之内推辞书仪五百两,臣寡交于交际犹然如此,其余可以类推”。

最后大家都通过这种非法的手段,普遍享受到了官员们应该享有的标准;最后大家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于是就编造种种贪污有理、受贿无罪的理论。

而这种无耻的理论一旦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那帝国官员在贪污、侵蚀帝国政府资源时还有什么好客气的呢?

为了证明官僚集团扩张利益之时,是如何无耻的、肆无忌惮的为自己利益辩解;并且最终谎言千遍成真理。我们再举一个明末最常见的例子。

“朱翊钧却认为少一员官就少一份俸禄,还可以免听官员们“聒噪”,落得耳根清净,所以凡遇缺官也不派人递补。这种离奇的做法使国家的中枢机构处于半停顿状态,大大助长了官场中的因循拖拉风气.也为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这段话摘自顾诚《明末农民起义》)

“没有皇帝的批示,缺官是无法推补的,当时不仅中央政府部门缺官不补,地方政府也不例外。”

“大最官员长期不补,在职官员心灰意懒,杜门不出,使各级政府机构濒临半瘫痪状态。这是神宗怠于临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段话摘自樊树志《万历传》)

泪痕以为,顾诚先生、樊树志先生对万历这种批评;完全是明末官僚集团谎言千遍成真理的结果。因为,根本用不着任何历史修养,只要有一点点历史常识就会知道这全是谎话。但这种谎话,竟然让现代历史学者普遍接受;顾、樊这种话不过是最具代表性的罢了。

官僚集团是社会的强势群体之一;从普遍意义而言普遍人都想挤入这个群体之中。而由此引来的后果就是,这个社会群体总会变得人数越来越多。这是历史常识,也是社会常识、政治常识;所以精简政府机构、精简政府官员,常常会成为普遍政治家的成天呼喊的口号;当然了,这通常只是以口号开始、也会以口号结束。因为面对一个大家都想往进挤的社会群体,你想精简它,那你的本事也实在太大了。

宋代有“冗官”之说,清代有“灾官”之说,我们现代社会中也有“机构臃肿、重叠,人浮于事”说法。在明末我们看到的竟然是帝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普遍缺官已无法维持政府正常运行了;真是怪事年年有,但明末也真是太多了!

“冗官”、“机构臃肿、重叠,人浮于事”等说法好理解,清代所谓的“灾官”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买官成风的社会中,大家都排着队买官,卖官的人也是恨不得一天卖他几十个官;这种结果就是:许多人花钱买上了官,但这个官是空头的、或是候补的,递补一个实缺那实在不知道等到牛年马月,有人当候补官员足足当了十七八年,还是没有熬到头;(幸好大清皇帝还比较有威严,否则?所谓官员不够用的言论肯定也要高涨了),但空头的、候补的官,也总是个官,他们也需要维持官员的体面排场。问题是:他们又缺乏实际贪污、受贿、敲诈别人的机会,却又去按官员的生活标准摆排场,那结果必然是把自己家给弄败了!一个做这种官,是福是祸还真难说清楚了。

而当时俗语有云;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官场现形记》说:“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补官员总有好几万人。”(以上内容转述于蔡磊主编的《中国通史、清代历史卷》)

看看大家为了当个官,是多么的不容易;皇帝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这种艰辛,被挨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看看排着队等着当官的人有多少?如果皇帝不给他们积极解决工作岗位,他们能不着急吗?

官员工资少,所以贪污、受贿有理;皇帝昏晕,所以帝国官员不够用;这种理论的高涨,本身就是明帝国既得利益集团势力空前膨胀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资源不大量流失可以想象吗?

明帝国后期,“工部召商采办时的宿弊,经办官员层层收取回扣,工部名义上发银一千两,到商人手上只不过三四百两而已。”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