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无可抑制,明末的地租份额,与明初相比;那实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帝国的经济资源的50%、60%以上都通过这种渠道流向地主阶级手中; 这笔经济资源是帝国政府无力支配的;这笔经济资源也是普遍百姓无福享用的。仅此就已够可怕了,更主要的是这笔庞大的经济资源,他已走向了帝国政府、社会的反面;地主阶级利用这样庞大的经济实力,更肆无忌惮的继续侵蚀帝国社会、政府所剩的、越来越少的经济资源。于是帝国经济危机遂越来越无法挽回。

这才是帝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也必然占有统治地位。所以在明末之时,所谓忧国忧民的学者、官员伙矣,但谁敢把帝国政府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所以在分析明帝国灭亡之时,哪个学者敢把帝国灭亡的根源归于这种原因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皇帝的私房钱遂被传得越来越神;也正是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三饷”被说得越来越神;好象帝国的灭亡,真这点银子造成的,也是这么点银子就可以挽回的!

[注1];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明政府实行垦归己,“永不起科”的奖励政策,大量的荒田得到开辟,只是到了嘉靖年间开始,直到万历时,全国土地得到清丈,才有了准确有数字,总额达到700万顷,又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实行了一条鞭法,按亩征银,“无田不税”,从此“永不起科”政策宣告废除,直到明末,耕地数字一直保持在700万顷以上。毛佩琦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注2];明代1石米重120斤, 但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重一些,据文献和考古证明,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接近1斤6两。那么,1石就等于120斤×1.5733,约合现在的188.8市斤。

[注3]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及其整个中晚期,米价涨了。1石米的价格浮动在7钱至1两银子之间,

[注1]、[注2]出自网文《明清物价初探》作者不详。

[注4];明代地租有分成制、定额制;租率均在50%以上。、、据《日知录》记载,明代江南地区的亩产量多者不过3石,少者仅1石多。平均以亩产以2石计算,每亩租额至1石2斗或1石3斗,多者达1石5斗,地租率达到60%至70%;每亩收租至1石6半、1石8斗甚至2石的;地租率达到80%至90%,个别的甚至达到100%。《百卷本、中国通史、中国明代经济史》。

[注5]我们在分析明末历史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虽然加上其它的经济,会使我们更容易感到所谓几百万两银子,那真是区区几百万两银子。但它却会使文章的观点淹没在太多的史料之中,所以我们只有单拿农业经济来论证观点。

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神圣的

在万历四十六年到崇祯三年那13年间;帝国政府所加的辽饷,最多时只是五百二十万两,平均一亩地加9厘银子罢了;这九厘银子按当时物价等于多少斤米呢?(一石米0.7-1两银子),能买现在不到2.5市斤米。

从崇祯3年到崇祯10年,辽饷一共加到650万两;[注1]一亩地平均加银一分二厘罢了;这一分二厘银子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多少斤米呢?大约是3.2斤吧!

当时还没有出现所谓的剿饷、练饷。

如果政府向每亩地加这么点银子;就足以让帝国陷入经济危机之中;那普遍地主收取这十几倍、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的地租又算什么事呢?

剿饷,征收于崇祯10年,一年二百八十万两。在崇祯十二年时结束。

练饷征收于崇祯12年,合计七百三十余万两。

所谓三饷,就是在帝国征收最穷凶极恶之时(那时帝国已乱得一蹋糊涂了);也无非是每亩地平均多收了五六斤米罢了(大约折合当时一千五百多万两白银)。而且这仍然是以米价7钱银子计算的,事实上当时米价哪有这么低的?当然了,这也是以帝国政府能够足额征收而言的,事实上帝国政府当时哪还有这种本事呢?

做为一帝国,真的有可能亡于帝国政府一年一亩地多收了二三斤米(六七百多万两白银)、五六斤米之上(一千三四百万两白银)?如果我们真相信这一切,那也实在是把政治当童话讲了。如果政府向每亩地多收这几斤米,就足以成为帝国灭亡的原因,那普遍地主征收远高于这种数额十几倍、几十倍的地租,又算什么事呢?

导致帝国经济陷入于危机之中的主要的原因,是伴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出现的越来越高的、越来越普遍的地租。帝国的经济资源,50%以上都通过地租的形式流入了少数控制土地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皇室、贵族、官僚、上层太监、庶民地主、缙绅、大商人);这已足够可怕了,更可怕的还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依靠手中越来越强大的经济资源,却是仍肆无忌惮的扩张着自己的利益;他们向上肆意蚕食着政府手中“横征暴敛”来的资源、向下肆意侵蚀着普遍百姓手仅剩的经济资源。

垄断性的、高额的地租所占帝国经济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才是帝国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这实际上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笔从劳动人民手中掠夺走的经济资源,实际上是所谓“三饷”的二三十倍。

但对此,据说最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恐怕最多也只是含糊其词,谁也不敢对此去深究。如是他们敢那样,实在等于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如果他们敢这样做,他们实在是不想在社会上混了。

一个人得罪皇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开口闭口说皇帝“贪财”闹得国将不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你敢得罪统治阶级、敢这样非议统治阶级,那后果可实在太严重了。一个敢大呼这种言论,那肯定是想自绝于人民!

但在明末,有一个不信邪的人叫李琎。崇祯9年,他向皇帝上书说现在社会的财富都到了少数有钱人家里(在小农帝国中,当然普遍是源于地租),如果制定种种法令让他们拿出钱来,那帝国的财政危机马上就可以解决了。这种论调,一下子把地主阶级给打晕了;这种论调竟然会出现在帝国的主流社会之中;这不要造反吗?

于是他们对于这个妖言惑众的李琎恨不得一棒子打死;东林一系的钱士升更是激动的大呼小叫,好象这种论调敢出现,真是国将不国了;好象如果不把李琎这种妖言惑众的家伙抓进牢里、或是砍了头,那帝国就会要大乱了。[注3]

虽然是皇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但对于李琎那种可以解决帝国财政危机言论也是深以为然的。但皇帝终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他实在不敢采用李琎这种要得罪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观点。

李琎还算幸运,他这种妖言惑众;按清流士大夫的意见,恐怕最次也得抓进大牢里面,会不会被杀头,恐怕只有求上帝保佑了;因为清流士大夫给他上纲上线定的罪是:“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明史、钱士升传》)

但李琎有幸遇见了残暴的崇祯皇帝、著名的奸臣温体仁;事实上只有残暴的皇帝、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才会想法保护这种死有余辜的狂徒。当然了,皇帝与温体仁也绝不敢公然说李琎这种妖言惑众无罪(如果这种公然挑战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论都无罪,那发表什么言论才算有罪呢?),皇帝与温体仁只是说如果惩罚进言者,那以后谁还敢进言呢?

就是皇帝、宰相都认可这种言论,他们也只有把这种认可压在心底;谁也不敢公然支持一下这种言论。至于普通的官员、百姓谁敢发表这种言论、公然支持这种言论,那肯定是不想在社会里混了。

一个人想非议皇帝,说皇帝应该拿出私房钱,说皇帝贪财好色弄得国将不国;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皇帝实在不敢把你怎么样了,就算皇帝敢把你怎么样了,这以后也是你在政坛继续混的资本。但你敢这样非议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果一定很严重。

对皇帝的利益扩张(收取矿税),你如果大发反对之声、大肆阻挠,,就算皇帝敢降你的级、免你的官、甚至让你进监狱。但?整个社会(当然包括整个上流社会)都会支持你;这种东西通常总会转化成无形的政治财富。

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扩张(日益普遍的、越来越高的地租),你如是敢大发反对之声、大肆阻挠,就是皇帝非常认可你、欣赏你,你也注定是要进监狱的,因为你这种言论是注定要得罪整个上流社会的。区区一个皇帝,哪敢为你去得罪整个统治阶级呢?

你别看所谓的清流士大夫一副清高之极的样子,但他们、他们的亲朋好友,有几个是“躬耕于南阳”的?有几个不是靠地租相关的东西维持体面生活的?至于所谓的贪官污吏、皇亲国戚、地主恶霸就更别说了。你说日益普遍的、越来越严重的地租,是导致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他们谁会支持你呢?

泪痕也非常相信钱士升的观点;因为皇帝如果真敢采用李琎这种妖言惑众的观点,那帝国恐怕真国将不国了。这个帝国不过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皇帝不过是地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罢了;如果帝国、还有皇帝敢站在这个统治阶级的对立面,那崇祯皇帝他真是不想继续往下混了!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