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一试身手之后,端王大喜,连连喝彩。“这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施公只用了简单一句描写高俅的球技,其实这个动作的东西有时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他更多的笔墨落在了端王看完球后的反映上,一是留高俅住了一宿,二是请王诜吃饭,向他姑父要了这个人。侧面烘托高俅的球技甚是了得。

从此高俅跟着端王混,寸步不离……

两个月后,宋哲宗驾崩,即公元1100年。

三 另一位销冠是皇帝

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九岁登基。有一天按照礼仪应由他接见契丹使者,臣子蔡持正恐怕赵煦年幼,见了辽人的容貌、服饰奇异会受惊吓出洋相,有损国威,先一日对赵煦仔细地介绍契丹使者的容貌和服饰,请他不要惊慌。

赵煦坐在上默不作声,面无表情。

蔡持正以为这孩子定是吓坏了,他也不嫌啰嗦反反复复的讲了十几遍。

赵煦突然严肃的问道:“契丹使者是人吗?”

蔡持正一愣,当即回到:“当然是人了。”

赵煦沉声道:“既然是人,朕就不怕他。”

一语惊的蔡持正脑袋瓜子嗡的一声,好像有人狠狠地抽了他一个嘴巴,他没想到九岁的赵煦竟有如此气魄,当下惶然退了下去。

赵煦是位很有政治抱负的帝王,在位时间16年,实际执政时间不长(高太后垂帘听政),公元1099年冬,哲宗病倒。第二年正月已卯日病逝,享年24岁,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天妒英才。

这个仅仅活了24岁的皇帝有个最大的遗憾——没儿子。

纵观整个宋朝皇帝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

第一喜欢改名:太祖赵匡胤还算本分,一辈子就叫这一个名儿。到了太宗变了,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窘。太宗之子真宗赵恒比他爹更甚,原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反正是改来改去的。

其次是人丁不兴:比如仁宗赵祯无子、哲宗赵煦无子、高宗赵构无子等等。这期间最具典型代表的南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难之时,还是康王的赵构作为人质在金朝的营盘中,被金人的凶悍吓的失去了生育能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高宗赵构居然活了八十一岁,一跃成为宋朝最长寿的皇帝。

满腔抱负尚未施展的哲宗赵煦驾崩了,操劳过度也好,天妒英才也罢,反正他是带着遗憾去见上帝了。

接下来就是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

在当时来看皇位如何也轮不到端王赵佶,因为他排行老十一,前面还有个老九申王赵佖。然而赵佶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至少在哲宗染病的期间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怀疑。

同样是营销高手的赵佶看出了门道,想要从藩王成为天子,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人就是向太后。

这一原理在营销上称之为“找到关键人”。找到了关键人,之后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向太后是神宗在位时的皇后,同时又是真宗朝名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在宫中十分受人敬重。赵佶于是施展出了他的才能,早请示晚汇报,太后怎么欢心他怎么来。原本赵佶才华惊艳,在上层社会享有盛誉,这为成功营销自己奠定了社会舆论优势。

再有赵佶自身形象良好,小伙会说话,长的帅,至少比申王赵佖有优势。

长的好可以令人多看几眼不假,要知道长的帅还可以升官儿,更有甚者还可以当皇帝。

本来作为享誉盛名的才子,他身上并没有才子那般浮夸自负,渐渐地赵佶在向太后的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印象。端王还比较会收买人心,讨好向太后是应该,但讨好左右近侍跟为重要,端王自然明白舆论力量的重要性。

哲宗晏驾当天,宫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向太后力主迎立端王,却遭到宰相章惇的反对。章惇虽然不是啥好鸟,但在看人方面独具慧眼,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一个只爱好文艺与体育的人是当不了帝王的,章惇说的没错。

章惇的意见是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老十三)

向太后不同意。

简王赵似虽然是哲宗同母弟弟,但排名在赵佶之后,估计人缘也一般,所以向太后没同意。

章惇见状只好改口,若论长幼,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老九)。

向太后还是不同意。

原因很简单,虽然申王赵佖年长与端王赵佶,可是他有先天缺陷,幼时患有目疾,一只眼睛瞎了,堂堂大宋一国之君岂能是个独眼龙?所以申王赵佖失去了竞争皇储的优势。由此可见,长的好多么重要啊!

这场辩论起初是舞台剧,后来变成了章惇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他惊讶的发现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人站在他的一边,所以他败了!

赵佶利用他的怀柔销售策略成功登基。

公元1100年正月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才华绝代的帝王,他是帝王中最牛的艺术家,他是艺术家里最牛的皇帝。

端王当上了皇帝,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那个球友自然也跟着一步登天。

没到半年,高俅时任殿帅府太尉(即国防部长)

至此,高俅同志完成了人生的转折。

从高俅发迹的履历上来看,广大无业青年大可不必为就业难犯愁,尽情的去混吧!也许今天的市井之徒,就是明天的刘邦,就是后天的高俅,总而言之混也是一种生活。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高俅这样的典型案例必然是个少数,千百年来才零星出那么几个,所以伟大领袖告诉我们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浒传》先写高俅的寓意很明确,高俅这个人人讨厌的小人是谁在赏识他?谁在给他提供成长的空间?没有昏君焉有奸臣,乱自上作,然也。

做为小人得志的高俅,他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第二章 青衫磊落江湖行

初入江湖的愣头青史进,在他看来只要我对别人够意思,别人一定也对我够意思,天真的他不知江湖有多么的险恶,所谓的哥们义气有时根本就不靠谱,所以史大郎混的很惨。

一 王进的悲哀

高俅同志上任了。

他的升迁虽然不够光彩(未通过科举考试),可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官有很多种途径,高太尉只是走了其中一种罢了。

高太尉与其他的官员一样,新官上任总要三把火。按照常理新领导来了,大小头头那都得去拜谒一下,混个脸熟,以后也好开展工作。偏巧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没来,不管什么理由,有病也好,装病也罢,在高太尉看来,这是不给他面子。

高太尉做人的原则很简单,既然你给我面子,那我就给你鞭子。

这里解释两个名词,宋代正规军称禁军,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军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禁军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的长是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或提辖兵甲。(如张都监、鲁提辖)教练武艺的军官称教头,也就是个教官。(教头的地位其时很低)。

王进这个人很不识趣了,新领导来了第一天你怎么的也得露个脸儿,且他的病又不是半身不遂卧床不起的,王进听罢,只得捱着病来,进得殿帅府前,参见太尉。这段文字证明王进病的不是很重。

其实他的这种行为可以用俗话解释为——装大了!

而且没装明白,倒霉的碰到的居然是高俅。

王进莫不如不来,或者是被人抬来,足可见病情严重,老子不是不来是真来不来了啊!

自称重病在身的王进居然走了进来。

那高俅见了,不生气,不打你,焉是他的性格。

高太尉一见王进来,气的差点没把钢牙咬碎,仔细一看,心中暗道:“我靠!原来是你那厮。”高俅认识王进,他们不仅是熟人,准确的说是仇人。当年高二爷在收保护费的时候被王进他爹王升一顿闷棍揍的三四个月没起来床,想起往事当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乎高太尉耍出流氓手段。

高俅说:“你他妈的(贼配军)不是说来不了吗?”

王进说:“领导要见我,我咋敢不来。”

高俅说:“少跟我装蒜。给我打——”

流氓要打人通常不会讲道理的,何况高太尉还是个有文化的流氓。

王进不来的确有所依仗,他在单位的人缘混的还是不错滴,众人一说情,领导给大家个面子,找个台阶下了。

这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不打,动手只是迟早的事了。高俅那厮昔日被父亲打过,小人得志,有仇必报,长此下去还有他的好吗?

王进与母亲一合计,三十六计走为上,惹不起你还躲不起。

只有走,什么工作什么前途老爷都不要了。在王进看来“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一种工作,与街头摊煎饼、早市炸油条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王进看的开,抛弃大好前程,什么都不要了。

因为他看得开,所以得以保全。人生大抵如此,只要看得开了,明哲保身,全身而退,通常不会吃亏。然而另一位教头他就没有看得开,所以的他吃亏大发了。

事实证明高俅是不打算放他走的,因为他派了两名小兵来,美其名曰服侍王进,实际上是来监视。

高俅办事甚是缜密,他早料到王进会逃,所以有此一招。

哪知人家王进棋高一着,三言两语便把监视他的人支走了。

水滸不经雲——梁山的历史大宋的江湖》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赵家三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水滸不经雲——梁山的历史大宋的江湖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