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郗超说这还不简单,找个借口,废了当今皇帝,另立一个傀儡,他敢不听您的么?

嗯,有理!

此时的皇帝名叫司马奕,挺年轻,也没犯过什么过错,找什么借口废了他呢?桓温想啊想啊,想不出,最后找了个最老掉牙的理由——皇帝身体不好。

身体不好,不能当领导,所以,请您退位。

这东晋司马家真个是窝囊无比,打第一届皇帝司马睿开始,就受大士族的把持,活活气死了。以后几任皇帝,没一个过顺溜的,光是士族造反就经历了几次,直到眼下这位司马奕同志,还是脱不开士族的控制,让他上台就上台,让他下来就下来。桓温手握重兵,权倾天下,他敢不听么?便下台了。

其他士族对桓温这个做法很不满,大家都是士族,你凭什么飞扬跋扈?废帝也不跟我们商议一下,难道你有特权,我们就没有么?所以司马奕被废后,朝廷大员们对桓温是冷眼相望,谁也不吭气,来了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个个都不配合他。

司马奕被废,谁上台呢?

前面我说过的那位会稽王司马昱。

古代凡事都讲究一个正宗,既然新皇帝上台了,总得主持个仪式才好,否则好像他自己封自己似的,既没得到大臣承认,也没得到神灵赞同,多没劲啊。因此桓温拉过来司马昱,就吩咐文武百官:有明白事儿的,请出来主持一下新君登基大典。

问了三五遍,没人搭理他。

桓温这火儿越烧越旺,他又问:怎么没人懂得新君登基该怎么做么?

有人回答:新君登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但自我晋朝南渡以来,从未发生过废立之事,所以废立之事该如何主持,我们全不知道!

桓温脸色就开始变,瞅这意思,要宰活人。

尚书仆射王彪见势不妙,赶紧出头,说不会可以学嘛!说着令人找来一本《霍光传》,他倒聪明,翻开书,看看汉朝霍光废帝立帝时是怎么做的,然后吩咐人照书上来做。这样,才勉强过关,让司马昱登基完毕。

司马昱登基后,史称晋简文帝。他一样怕桓温废了他,整日里战战兢兢,桓温说杀谁,他就只有杀谁,桓温不高兴的事儿,他也不敢做,日日如此,就气坏了身边一个官员——谢安。

还记得我前面提过的谢尚么?我说过,谢尚的堂弟,就是谢安。

谢安也是大士族陈郡谢家的后人,此人和桓温,自幼相识。其实也不奇怪,士族么,高干子弟,有几个小时候不一起玩的呢?谢安四岁时,就因聪明受到过桓温的父亲桓彝的称赞,长大后,当时最大的士族琅琊王氏之首王导,都被他的博学多才风流俊雅所打动,所以谢安是个风流才子,饱览诗书,长得美。

这谢安最牛的一个特点,就是冷静。甭管出了什么事儿,天塌下来都像吃了安定似的,N镇定。本来就儒雅,模样也俊秀,再加上镇定,就成了当时士族子弟纷纷效仿的偶像。

虽然优点多多,可年轻时的谢安却很有一股老子出关不回头的架势——不做官。

老子就是喜欢清静无为,就是要修道成仙,凡俗之事与我无关,不做官,坚决不做。谁请他他也不去,甭管是地方大员还是朝廷命官,一律不买账。桓温刚掌权的那阵儿,也曾请他出山,照样被拒绝。

后来出了事儿,他没办法,终于出山了。

什么事儿呢?

他有个弟弟,叫谢万。这谢万和谢安一样,自幼就有名气,但不一样的是,谢安不喜欢做官,谢万却对仕途很有兴趣。公元358年,谢万怀着极大地抱负,登上了为官之路,做了东晋的西中郎将,兼豫州刺史。

这豫州刺史不是好活儿,因为豫州根本不在东晋手里,凡是给了这个官儿的,基本上都要先去当炮灰。谢万也一样,刚一上任,便受命北伐。可问题是,谢万没带过兵,他只会吟唱作诗,不会带兵打仗,下了部队就像一个教书先生似的,把自己关在指挥部里,天天念书,其他的一概不管。

谢安知道后就挺着急,说你不能这样,要打仗了,你不和底下人交心,他们能替你卖命么?谢万一想也是,那好吧,就和将领们谈谈天吧。

找个日子,谢万把全军将帅找到一处,打算拉拉感情,谁知当这些个大老粗挤满了帅帐以后,一向引吭高歌的谢万,竟不知该说什么。

从没见过这么多丘八,一个个直眉瞪眼的望着他,他一紧张,平日里张口即来的那些华丽辞藻,都飞了,想说几句老百姓常说的大实话,又不会,他就木在这儿了。

可总木着也不行啊,时间久了下属会瞧不起你的,谢万眼睛翻了半天,猛然间冒出一句:诸位都是劲卒啊!!

彻底歇菜。

人家都是将领,打了多少仗才得了个将军做,那是脑袋栓裤腰带上赚来的,他可倒好,一张嘴说人家是“劲卒”,把人家自尊心给伤透了。结果这次北征惨败,谢万被废为庶人。家族里的人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谢安坐不住了。他知道,再不出头,他谢家的整体位置就要下滑。因此他赶紧走马上任,为保住家族的豪门地位牺牲了自己的前期选择。

到了桓温废帝的时候,谢安已经官至侍中。

侍中,宰相里的一员。

谢安对桓温的跋扈,也非常不满,但是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或者明着作对,或者冷暴力,而是想方设法从侧面,去挖苦桓温,让对方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过分。

其他大臣见到桓温,都是施礼便可,唯独这谢安,每次离着桓温足足五十米远,就开始下拜。把桓温弄得莫名其妙,说你这是怎么了?谢安道:“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皇帝老子都给你下拜,我做大臣的岂能不赶紧拜?!

桓温气得支吾半晌也说不出话。

公元372年6月,司马昱突然病重,要死。当时桓温不在朝中,司马昱一连气下了四道诏书,桓温就是不来。

他怎么不来呢?

原来自打立了司马昱,桓温就有个梦想,他觉得自己能废帝立帝,能耐不小,司马昱无非是模仿汉献帝旧事而已,如果懂事的,就该学学人家献帝,把位置禅让给他。桓温等了半年,司马昱也没有禅让的欲望,但桓温却不死心,认为这一天迟早会到。

可突然间,司马昱要死了,桓温这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他又见司马昱临死前竟连下四封诏书找他,他就铁了心不回去了。

为什么呢?

他觉着,凭自己的权势,司马昱的后代无论是谁登基,那都是说废就废。司马昱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临死前干嘛要下四封诏书,急哧白咧的找他回去?不就是想把皇位禅让给他么?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回去。否则,自己一回去,临死前的皇帝就宣布禅让,那其他大臣怎么看我?还不得说我是冷血?皇帝都快死了,还逼着他禅让?所以桓温不回去。他等着司马昱写遗诏,在遗诏里写明,让自己当皇帝。他觉着那样,人家就没什非议了。

那桓温猜得对不对呢?

还真没猜错。司马昱见桓温不来,便写了遗诏,说我死后,我儿司马昌明为帝,大司马桓温摄政,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

好嘛,他学起刘玄德来了。可人家刘大耳朵那是试探诸葛亮,这位仁兄却摄于桓温的淫威,来真的。

不久,司马昱翘辫子了。桓温得到消息,心头大喜,他觉着遗诏肯定写明,禅让皇位于己。于是便大摇四摆的,前望朝廷,去了一看,就见遗诏中写:“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桓温这火儿腾一下子窜到顶梁,早有人告诉他,司马昱临死前说“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怎么成了“如诸葛武侯故事”了呢?

这两句话难道意思不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

“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虽然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但是否取而代之,由诸葛亮说了算,也就是说,这句话的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诸葛亮自然不敢取而代之,但谁能保证后世的人有了这个机会,就不敢抓住呢?

而“如诸葛武侯故事”则不然。

诸葛亮的事迹早已摆在那里,人家没造反,而是兢兢业业辅佐刘禅一辈子。“如诸葛武侯故事”,那也就是让桓温也不要造反,也兢兢业业辅佐司马昌明一辈子,那桓温能干么?这谁呀?玩这种文字游戏耍我?!

他就拿眼睛四外踅摸,一眼看到谢安,嗯,这件事不是你撺掇的,还能有谁!

洪荒妖孽——五胡十六国战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电脑前的红椅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洪荒妖孽——五胡十六国战记第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