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赵匡胤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而且他知道,此战非同寻常,根据杀鸡骇猴定理,只要这个出头鸟被打死,其他的鸟,比如说哭哭啼啼的成德节度使郭崇,天天维修军器的保义节度使袁彦(就是一开始和他关系不妙的的那位),以及护国节度使杨承信等,就很快会收起造反之心,诚实做人,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首先奉命出征的,是石守信和高怀德,接着是慕容延钊、王全斌由东路接应,目的只有一个,遏制李筠的进程,绝对不能让他西出太行!

此时李筠正率兵南下迎战,留下好青年李守节在老巢守候,双方在长平首次接火,因为太祖下了死命令,所以西平王的部下吃了点小亏,留下三千具尸体退守。

鉴于此战意义重大,不久之后太祖策马亲征,好让李筠死得心服口服。据说这里头有赵普的主意,他告诉太祖说,敌人以为国家初建,肯定不会主动出击,如果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肯定可以一举拿下!太祖深以为然。

途中山路崎岖,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不利马匹行进,如果强行推进,很可能增加很多非战斗减员,赵匡胤就亲自用马匹搬运石头。皇帝亲自动手了,众人哪敢怠慢,一个个争先恐后搬运,一天之内,一条平坦大道就出现了。

太祖与石守信、高怀德会和之后,三军在泽州南部大败李筠数万人,有三千人当即投降,李筠只好退守泽州。这一战不算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刘钧派来监视的那个人被打死了,也不知道对李筠而言,是喜是忧。

危城困守,中国战争史上最典型的画面出现了。

城墙外面,宋太祖英气勃勃意气风发,史称“列栅围之”,说不好听一点,就是“瓮中捉鳖”,一副十拿九稳的胜利者姿态。

城墙里面,李筠正和一个女人在说悄悄话,这个女人刘氏,是他的侍妾。

刘氏忧心忡忡问他,城里现在还有多少马匹?李筠说你一个妇道人家,问这个做什么?刘氏说现在城门随时可能会被攻破,我们不如带着心腹火速突围,保住昭义,向河东求援,总比在这里坐以待毙强吧。

李筠想想有道理,清点一下,居然还有千匹战马,于是,决定晚上突围。

不料边上有人说,您再考虑考虑,现在做计划说得天花乱坠,一旦出城,难保没有人把你挟制住,去投降邀功啊!

李筠想想,也很有道理!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施展“反复无常”神功了,没有多久坏消息传来,龙捷使王廷鲁、吐浑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这两个意志薄弱的家伙,从昭义过来投降了赵匡胤,李筠退路已闭,死局既定!

六月,赵匡胤亲自指挥攻城,冒着箭雨飞石,加入敢死队,颇有当年周世宗亲征的气概!李筠眼看败局已定,只好自杀了!至于他是怎么死的,有的资料说“赴火死”,有的资料说“赴水死”,连死都这么含糊不定,真是个有特色的人。

罪魁祸首死掉,赵匡胤继续挥师上党,好青年李守节虽然死了老爹,却也不敢怀恨在心,乖乖开门投降,得到了太祖的嘉奖。

太祖这一次大壮声威,一举拿下叛贼,立刻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可以设想,如果李筠久攻不下,四方诸侯恐怕就要闻风而动,局面就会相当糟糕。

事实上,已经有人这么做了,李筠刚举起旗帜,李重进就派遣心腹翟守珣去昭义镇联络,要联合起事。

不知道是李重进运气不好,还是李筠祖上无德(他老娘心眼不错啊!),两人的合作没有成功,这个所谓的“心腹”,一拐弯跑到新皇帝那里邀功,打小报告揭露了李重进。

赵匡胤一看形势不妙,马上对翟守珣许以高官,并重重赏赐,任务只有一个,尽量拖住李重进,以免造成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

李重进就这样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翟守珣则立功不小,后来平定李重进后,太祖遍寻不到此人,只能通过悬赏的方式找到,提升为供奉官。

其他的节度使,就相对好对付一点。

成德节度使郭崇手下的辛仲甫,他劝告郭崇应该遵纪守法,顺应时代潮流,节外生枝基本上等于自寻死路,看看李筠的下场!郭崇思忖再三,接受了这个意见,对朝廷使者彬彬有礼,消除了赵匡胤的怀疑。

至于成天修缮兵甲的保义节度使袁彦,一看李筠如此不敌,也只好找了个台阶,当单枪匹马的潘美作为监军来宣他进京时,一刻不敢耽搁,立马收拾行李启程。

这些人都已臣服,为何李重进还是一意孤行,莫非他是三头六臂?

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赵匡胤一旦掌权,李重进的悲惨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只是他缺乏敏感,以为拥兵自重就可以保得平安。一切都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和后周王室有十分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年长于世宗”,资格太老了,优势现在转化成了劣势。

大宋朝的妙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梵狮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宋朝的妙人们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