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搞政变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包括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刘承祐是一个年轻的左派,信奉盲动的经验主义,他做事情不需要繁琐的决策过程,一拍脑袋一个主意就冒了出来,这种决策方法虽然不科学,但是历史上也不乏天才之作。

只不过,刘承祐不是天才,鲁莽也不是勇敢,因为他忽略了最要紧的一点——自己的实力。

接到诛杀郭威的密诏,小皇帝的舅舅李弘义忍不住摇头,这孩子是不是嗑药了?怎么谁都敢碰。

事关重大,他不用掂量也知道如何选择,急忙快马加鞭,通知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王殷又十万火急带着密诏,赶往郭威处。

对于这件事,郭威肯定是有预感的,所以他没有过多的惊慌,采用属下谋士的建议,将诏书中要被诛杀的人名,换成了自己的几位重要下属,然后十分悲伤地拿给他们看。

这一招轻易奏效,那些把脑袋系在腰带上的将军们,一看皇帝如此忘恩负义,刚一登基就准备清理门户,他们勃然大怒,不用郭威出面号召,大家主动要求回去收拾那个小混蛋。

军队就此被煽动起来了。

郭威还在犹豫,他实在不想走出最后那决裂的一步!

在路上经过反复斟酌,他通过奸细,给皇帝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绵里藏针的信,意思说见好就收吧,我不会反叛你,请你也不要把事情做绝。

刘承祐和他的另一个舅舅,看到这封信后,行动也很迅速——立马派人杀了郭威留京的全部家属(这就是为什么郭威要传位给内侄柴荣,因为他没有儿子了)。

无论我们怎么分析,都说不通刘承祐这样做的策略所在,所以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他被第一次的成功所迷惑,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所以忽略了郭威手里的几十万重兵。

盖棺定论来看,郭威是个厚道人,人品不差,但是这一次被灭族,厚道人也发怒了,他命令回师京城,同时允诺,攻破开封之后,大家可以尽情抢劫一旬。

物质刺激是最强劲的发动机,这一点,从郭威破城的速度和力度就能看出来,很快,混账皇帝就莫名其妙在荒郊野外被搞死了。

倘若郭威就此登上皇帝的位子,此事就失去了传奇性,郭威没有,他相当沉得住气。

郭威出面请皇太后临朝听政,然后册立老皇帝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祐的兄弟刘赟做皇帝。本来,听到郭威进京,河东节度使刘崇就很不高兴,因为论起血缘关系,老皇帝刘知远是自己的堂哥,当初看到刘家的江山眼看要姓郭了,他按捺不住,准备出兵了。

忽然之间,喜从天降,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赟被大家推举为皇帝!

刘崇首先是极度的兴奋,然后也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老郭不错,实在人。静静在家里等着老太师冯道,接自己的儿子进京赴任。

这冯道,就是后世民间俗称“不倒翁”的那一位,自称“长乐老”。此公既然有本事历经五朝,为三朝宰相,一朝太傅一朝太师,在惊涛骇浪之中可以闲庭信步,经验不可谓不多,眼光不可谓不毒。

冯道对郭威的心思洞若观火,出发前暗自叹息,老夫我一生不说谎话,如今却要去撒一个弥天大谎。

郭威此举玩的什么猫腻?冯道要说什么谎话?

我们稍稍分析一下当时局势,因为前面说过的血统论,皇室人员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时皇家旁系离,有三个人实力最强,河东节度刘崇、忠义节度使刘信,以及武宁节度使刘赟。

倘若郭威一入城就称帝,这三人肯定要合力发兵讨伐,那时候胜负未卜,就很危险了。

所以郭威此举先稳住刘崇,再将刘贇“调虎离山”,据说这刘赟也是个忠厚之人,死得冤枉。

这边新皇帝在路上,那边郭威又班师出发,再次防御契丹。

不过这一次走得很慢,超出常规的慢,读史到此处,往往不由替郭威着急,很显然,他刻意放慢行军速度,是为军士们提供足够的考虑时间,你们慢慢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哪里不对劲?

在漫长寂寞的行军途中,逐渐有人开窍了,大家没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新皇帝就要来了,是被我们搞死那个混蛋的兄弟,……我们在开封烧杀抢掠,也是犯法的,……这下和刘家翻脸,他们掌权之后……

大家互相看看,娘咧!祸闯大了!

于是再次开拔出发之时,军士们却鼓噪起来,他们开始消极怠工、游行请愿,军队最可怕的哗变发生了!郭威却不慌不忙,把自己关在民房里默不做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不成,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我们抢劫,现在命悬一线,你却装作没事!

众军士搬来梯子翻墙窜进屋里,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兄弟们,将民房团团围住,他们嘴里喊的都是同一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很无奈,反复推让,说时迟那时快,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眼疾手快,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上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

新皇帝诞生了!虽然黄袍简陋了一点。

众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也都落了地,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而且拥戴有功,这简直比打了胜仗更令人欣喜,风险大,回报也相当丰厚。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郭威第二次带兵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否则在京城办事,会有很多无谓的麻烦,还有其他的武装力量阻挠。

纵观郭威登基的全过程,客观来讲,是“半推半就”的,是被小皇帝逼急了的无奈之举。不过他的那些谋士确实不怎么样,完全不能体会领导的本意,领悟力差,而且没有前期准备,缺乏现成的黄袍就是明显的失误。

相对而言,赵匡胤的登基,准备得有点太充分了。

现在开封人民结合本朝太祖的经历,看出了赵匡胤谎报军情的企图,所以人言汹汹。如果那块牌子当时真是赵匡胤自己放的,现在他估计得后悔地打自己几个嘴巴,出来混,真的是要还的吗?

张永德因为那块牌子丢了位置,自己该不会也因为坊间谶语,断送了谋划良久的前程吧?他苦苦思索,来回在院子里踱着步子……

不知不觉就踱回了自己家,哀叹说,外面人说话太不负责了,都说我要造反,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他的妹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一声叹息勃然大怒,提着擀面杖冲出去抡圆了,收拾她贵为高级将领的哥哥,一边打还一边训斥说,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

赵匡胤遭到痛打,脑子似乎开了窍,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和谋士是否经过了商量,这种犯忌讳的事当然不敢讲。我们可以猜测,经过大家研究之后,决定兵行险招,来个富贵险中求,拜访军事统帅韩通,把话说清楚!

我辛辛苦苦带兵出征,背后还有人不停地捅黑刀乱放火,搞得我心哇凉哇凉,政府要为我作主啊!

大宋朝的妙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梵狮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宋朝的妙人们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