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朝廷猛人苏定方已经带兵扫荡完百济,押着俘虏回国了。朝廷只好又委任王文度为首任都督(即程知节出征西突厥时那位“假传圣旨”贻误战机的副将),不想王文度到任没几天就挂了。
百济的妖孽又跳出来兴风作浪,这次他们还勾结了倭国大举反攻唐军。
形势一触即发,而偏偏这时候唐军却群龙无首。
没办法,高宗当机隔空电令刘仁轨同志代王文度统驭唐军,扫平叛逆与倭寇。
刘仁轨接到电报,感觉浑身触电了似的,颤抖、狂跳、大叫:“我的个天老爷来,你还是把荣华富贵赐给我刘老汉了!”
习得平生艺,货与帝王家。刘老汉曾经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斩了千次的情丝却忘不了,百转千折它将人围绕。
刘仁轨当即请朝廷颁下《唐历》和李唐皇族的宗庙名讳,立下牛皮哄哄的誓言:必将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有时候牛皮真不是吹的,火车真不是一般人推的。刘仁轨的确有两把刷子,重整唐军,带着部队扑向百济叛军,没费多少周折就干掉了一万多人。
也就在这时候拎着东洋刀的倭军又卷了进来了,他们派了二万七千人增援百济。唐军与倭军在白江口狭路相逢,由此爆发了有史以来中日间的第一次战争。东洋刚刚还派遣唐使,到大唐来磕头拜师,谁知道这个学生太不是玩意,翻脸比翻书的速度快多了。
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学的再像,也就是班门弄个斧。
双方拉开架势,发力!冲!开砍!
待续 待续
唐军连下四场,焚烧对方战船四百艘,倭军被烧得屁股着火,一个个舍身投海喂鱼。
倭军总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是个猛人,打到最后“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在战场上光咬牙耍狠是远远不够的。
百济境内的倭国地面部队见海面上倭军在用自己的尸体完成填海工程,也吓得尿裤子了。风紧,扯呼!
倭军撤回本国,从此失去了向东亚大陆扩张的能力。直到明朝万历年,倭寇又来骚扰中华地界,再次被戚继光打得满地找牙。
刘仁轨老汉以检校熊津都督的身份与新罗歃血为盟,立誓互不相犯。
如果仅仅是这样,唐人有更多传奇式的胜利。
我们说刘仁轨是个军事家,不光因为他临场调度战场的能力,还在于他的军事思想。
刘仁轨在给高宗李治的上书中尖锐指出,以往朝廷募兵,老百姓争着参军入伍,都想以军功来换取荣华,有的人甚至“义征”。什么叫“义征”,就是不要朝廷俸禄,自备衣粮,只希望争取到一个上战场砍翻几个敌人的机会,这帮人图的是可持续发展,将来能混个一官半职。
然而自显庆五年(660年)之后这种局面很难再见到了,就是每顿吃红烧肉也没人来干了。原因是朝廷太不拿军人当回事了,拖欠死者家属抚恤金,打仗打得残疾了也得不到安置。图什么啊?都是爹生娘养的,谁愿意白白去当炮灰。因此为了免除兵役,老百姓想出各种点子逃亡,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
刘仁轨是第一个站出来指出唐朝的府兵制和临时募兵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军事发展的需要。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如果突然发生战争,唐朝将是没有军备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事。
好个刘仁轨!有才,上辈子也是做裁缝的。
唐军在朝鲜半岛靠的是军事镇压,不服就砍,所过之处尸横遍野,十不存一。百济名将黑齿常之就是因为怕被拍黑砖,投降后又拉队伍占山头去了。
还是刘仁轨用仁义感化了黑齿常之,让这个牙并不黑的黑齿常之又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同时刘老汉还用农家老汉的朴实做法向当地百姓传达大唐帝国的诚意。
除了安抚,老头还经常扛着大刀冒充东方不败,日夜操练士兵,以便配合唐军北伐高丽。
老头真能干!
高宗同志为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个老汉而高兴,也为当初没有杀他而庆幸。没说的,提拔!
刘仁轨的官职一口气连升六级,实授带方州刺史(今朝鲜半岛的开城),镇守海东。
也就在这时候李义府这个极品奸臣垮台了,刘老汉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当几天太平官了。李义府不倒,自己早晚还得下海。
李义府被当作一个足球,高宗一个大脚把他开到偏远的巂州去了,滚吧,越远越好。
高宗舒坦了,刘老汉也出了一口胸中恶气。
是足球,就欠踢!
待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