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长孙无忌哭了,脸拉长成一个双黄蛋,嘴里像吞了十粒双黄连。

他贬李义府出京的文件(诏书)都已经在中书拟好了,正要转送门下省贯彻执行。

这时候皇帝留任的圣旨却插着鸡毛先到了,估计也是连夜赶制的。

长孙无忌的文件(诏书)还没发,就被拿到厕所里搽屁股了。

高宗留下了李义府,也留下了一把致长孙无忌于死地的刀,一把“笑中刀”。

隔日,武昭仪亲自派人登门慰问李义府。拉住亲人的手,莫让那泪儿流。知心的话儿还没说够,你千万莫要远走。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这是李义府同志的心声。

李义府不但留在了长安,而且来了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车。不久他被升职为部级干部(中书侍郎、正三品),是仅次于中书令的副长官。

李义府是第一个提出废后事宜的人,也是第一个鲜明表态支持武则天的朝官。冒着被长孙无忌的乾坤大挪移给吓死,被褚遂良的朝笏给拍死的危险,才走到了今天。

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李义府是流氓他怕谁?李义府是有文化的流氓,能怕谁?

李义府是个流氓,在这一点上,他从不掩饰,随时随地展露自己的流氓本色。

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里视察工作,发现在女子监狱里收了个美少丨妇丨淳于氏,也不管人家犯的什么事,就硬要把人家从里面捞出来。

捞出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自己当情妇。李义府身为宰相,富贵已极,阅人无数,淳于氏可以在他巡视监狱的瞬间就能迷住李义府,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多么美艳的女人。

他吩咐大理寺丞毕正义少点正义,多点无耻把这事给他办了,要办得漂亮一点。

结果毕正义照办了,可事情办得不够漂亮,走露了风声。

待续待续

唐代的律例严明,私放囚犯会有罢官乃至杀头的危险。为了不让自己糗大,李义府逼毕正义畏罪自杀。

可怜的毕正义只好难言之隐一死了之,哥们死得太亏了。

面对这样一个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装聋作哑。王义方就是那个率先打破沉默的人,他要站出来弹劾李义府。千万不要以为是个人就可以弹劾,弹劾不是弹棉花,它是一项技术活,弹不好,没弹到别人,把自己弹个半死。

更何况,王义方要弹的是李义府,宰相不是随便弹着玩的。

在弹劾李义府之前,王义方先告诉母亲:义方是御史,看到奸臣不去查办就是不忠,但纠察了奸臣危及到自己引起父母的忧虑又是不孝,在忠孝二者之间儿子我无法选择,请母亲大人告诉我该怎么办?

王义方的母亲回答说:从前王陵的母亲为了成全儿子可以自杀。现在你能为皇帝尽忠,就算让我去死,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面对伟大的母亲与忠直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我们只有肃然起敬的份。

王义方上奏说:李义府在天子脚下擅自杀死大理寺丞;即使说毕正义是自杀,也是因为畏惧李义府。这样的话,生杀大权就不掌握在皇帝手里了,绝对不能让这种情形再发生,请再次勘察!

于是王义方、李义府二人在李治面前对质。

王义方喝叱李义府退下,李义府却望着李治不肯退。王义方多次喝叱,李治又不发话,李义府才退出去。

李义府退出去之后,王义方才宣读弹劾李义府的奏章。

这道奏章的具体内容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是指控李义府杀人灭口,并揭露他的许多秽行。踢寡妇门,刨绝户坟,骂聋子,欺哑巴,调戏老太太,打小孩,一天到晚跟浪风抽得似的。其中还说到他是一个gay,当初以男色事马周、刘洎。

说完了没有?没有!你这么侮辱我的大臣,良心坏了。

唐高宗不去问李义府之罪,反而把王义方贬逐出京。明明知道有领导罩着,还背后踩人家,不贬你贬谁。

在王义方离京时,李义府同志兴灾乐祸地跑去问王义方:“王御史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难道不惭愧么?”

人若至贱,则无敌!

待续待续

王义方回答说:“孔子做鲁国司寇七天,就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而我当御史十六天,却不能去奸除邪,确实觉得惭愧啊!”

人若顶真,则无奈。

时间不长,唐高宗在武后的枕边风的吹拂下,又开始重用李义府,这次给了更大的实惠。升任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直接掌握官吏的升迁任免,相当于大唐帝国人事组织部门的一把手。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李义府把自己去世多年的老爷子也从棺材板里给喊了起来封了个官。估计是担心老爷子在那边不混个一官半职,娶不上媳妇,吃不上饭。除了死了的,刚降临这个世界的小孙子,他也让过了把官瘾。

别哭,别哭,爷爷给你封个官做,先从七品干。嫌小,那就连升三级搞个四品先干着。

安排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李义府很快就在自己的职务上觅得了商机,他居然开起个批发铺——专门批发官帽。生意达三江,财源通四海。

虽然生意好,批发铺里也没雇佣其他人。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婿全家总动员就够了,无非就是把顾客领进门,然后收收钱。根据钱的多少,李义府同志给他们选择大小合适的帽子,童叟无欺,一份价钱一份货。

李义府有钱了!

从最初跟着武则天走自主创业之路到带领全家老小走共同富裕之路,李义府同志放大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痞子李义府很快就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拿他当干部,和他同一级别的常委班子成员(宰相)杜正伦就是其中之一。

老杜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了,他在隋仁寿年间就与两位兄长杜正玄、杜正藏就考上了秀才。可别小看这秀才,在隋代,秀才可不是随便考的。整个隋朝,大约只举行了四五次考试,秀才加进士总共才录取十二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占去了三个名额。

待续待续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