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永徽初年的李治,对长孙无忌是绝对信任,那时候只要听到有人来告舅父谋反,很多时候是问也不问便将写黑材料告黑状的人打个半残或者直接拖出去咔嚓,以示对舅父大人的绝对信任。

曾经的舅甥一家亲,如今的冰火两重天。

李治先生从案件开始就没有打算找长孙无忌当面问问情况,只是在背后叽叽咕咕说:“就算舅舅造反,我也不忍心杀他。”

不忍心的事,不代表没人去做。

唐高宗只想借李绩、许敬宗的手送亲爱的舅舅大人最后一程。然后抹去手上的血迹,轻松上路。而作为李世民托孤重臣之一的李绩,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中立。他想看看事态的发展,再做出决定。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么禁不起折腾,挣扎两下就没顶了。

武则天上位夺权,长孙一派被抽筋拔骨。李绩这个戎马一生的老将军看在眼里,寒在心里。

镜头闪回:李治就废立太后一事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顽固派极力反对。

尤其愣头青褚遂良在朝堂之上以死进谏,认为就算立皇后也不能立服侍过先帝的武媚娘,脑袋磕得钢钢作响,血流满面,最后把上朝拿的专用道具笏板都扔给李治。那意思你要是立武则天,我就辞职不干了,反正老子是书画家协会会员,回家搞专业创作去。

李治怒,大怒,叫人把他拖出去。

沉不住气的武媚娘也突然在帘子后大骂:“何不打杀了这个蛮子!”。

而这时候李绩却称病在家,连个屁都不放,他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走,万一搞错了,自己放屁自己闻,就不太好了。

待续待续

唐高宗将最后一个宝押给了李绩同志,李绩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这是领导的家务事,我们属下不方便插嘴。言下之意,按你的意思办吧,我不反对。

这话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这人真是阴得彻彻底底。

四百多年后,北宋史学家范祖禹,在自己那本号称是总结唐朝经验教训的著作《唐鉴》中说:“高宗欲废立而犹难于顾命大臣,取决于李绩之一言;绩若以为不可,则武氏必不立矣。绩非惟不谏又劝成之。孽后之立,无忌、遂良之死,唐室中绝,皆绩之由,其祸岂不博哉!太宗以绩为忠,托以幼孤,而其大节如此。。

这话没别的意思,就是说李绩毁了大唐。唐高宗李治打算废掉王皇后而立武氏为后,取决于李绩的一句话;如果李绩认为不行,那么武氏一定当不成皇后。李绩非惟不竭力劝阻反而帮助促成了这件事。妖后武氏的被立,长孙无忌、楮遂良的死,大唐江山的中途断绝,都是由于李绩的缘故。

这话上纲上线得有些过了,但李绩在这件事上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江湖老阴人的一贯水准。

如果你真以为范祖禹是史学家就真以为他说的都是真理,真理现在都在天上飞。有人问:天上怎么有牛在飞,因为有无数的人在下面吹。

真实的情况是:立武氏为皇后,完全是唐高宗李治“下定决心”要达到的目的,谁反对谁就要倒大霉。连二愣子楮遂良都说得很明白:“上(李治)意既决,逆之必死”。一把手决定的事,想推翻只有死路一条。

待续待续

唐高宗钦点的这个专案组里除李绩同志之外其他人都是许敬宗的属下和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一些新贵。看上去是部门协作,联合执法。

实际上玩来玩去无非就是许敬宗一个人在那里自编自导自演。

李绩已经不是当年秀场上那个走路有风,砍人如麻的徐茂公或者徐世绩,当年的老伙计们就剩下他还在这里晒晒太阳喝着早茶打打太极。活着真好,哪怕像只蝼蚁。

结局早就注定,要结案必须要审案,所谓审案不过就是在既定罪名之下,折腾得犯罪分子身心皆崩溃。

唯有一死,方能逃出升天。

许敬宗派袁公瑜快马至黔州提审长孙无忌。

袁公瑜,便是主张立武氏为后的六位翊赞功臣之一,告密致使裴行俭被贬出京的那一位。我很想了解这个人,尤其想了解他和长孙无忌之间有什么渊源。但很遗憾,翻遍史料,不光两唐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就连一些野史也懒得搭理这位仁兄。

估计活着的时候没有多少光荣事迹值得我们史学家们大书特书。

历史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傍名人才得以留名,傍名人有很多种傍法。一种是做名人的亲密战友,做他成功的阶梯;一种是将名人踩在脚底下,比如用某种莫须有的罪名干掉名人、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一万年。

待续 待续

既然活着没文章做,死了多少得留下了一些资料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然死得也就太没面子了。做死人的文章,自古以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擅长的,无论活得是轰轰烈烈还是牛头马面,死了总能捞几句正面的评价。

该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为大唐转手倒卖给武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翻阅袁公瑜资料,居然只找到袁先生的墓志铭,而且这个墓志还是由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友情撰写的。

根据墓志铭中的记载,袁公瑜是陈郡扶乐(今河南省太康市西北)人,父亲袁弘是国家干部,干过雍州万年县令,舒州刺史。

据说,袁公瑜小的时候,非常好学有才气,是个三好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喜欢骑马打猎之类当时富家公子哥喜欢的文体活动,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一次他出去打猎,遇上一位很妖孽的老头,老头盯着袁同学半天冒出一句:“童子有奇表,必为帝王之佐。”长成什么样才能称之为“奇表”,我们可以想象袁同学少年时期长得应该是很有创意。

袁公瑜牢牢记住了这个预言,并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十九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官场,一直在刑部当差,历任大理司直,大理寺丞等等官员。从墓志中看不出袁公瑜有什么理由要恨长孙无忌,他生在干部家庭,根正苗红,官也当得风生水起。

待续 待续

我估计可能是袁公瑜不满现状,认为自己的官与本人的才干完全不匹配,长孙无忌这个死老头把持朝政多年也不提拔提拔自己!也可能他忌恨长孙无忌独揽大权,排斥异己的行为。

总之袁公瑜一到黔州,二话不说就逼长孙无忌自缢。去死吧!

既然人都死了,案子自然没有重审的必要,——除了畏罪自杀,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袁公瑜这次出京,还担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用同样的手段干掉韩瑗,有人来报韩瑗已经喊冤而死。

袁公瑜同志工作非常敬业,在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况下,捏着鼻子打开韩瑗的棺材,验明正身才回京。韩瑗和长孙无忌两家都流配岭南,成为奴隶。时为显庆四年(659年)秋,正西风渭水,落叶长安。

在这场惊天动地逼杀5位宰相的大案,就这样干净利落地了结了。我们再来清点一下曾经拉风一时的永徽年间的七位宰相:

头号人物: 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畏罪自杀。

二号人物: 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虽未消失,但夹着尾巴度余生,已过时。

三号人物: 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被贬出京,得以终老。

四号人物: 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被贬爱州,死于任上。

五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冲入敌阵战死(好过郁闷而死)。

六号人物: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崔敦礼,平平淡淡才是真。

七号人物: 门下省长官侍中韩瑗,被处死。

如今除李绩与早逝的崔敦礼外已经全部或贬或杀,收拾殆尽,中书省换上李义府,门下省换上许敬宗,执政班子的大换血便以这样血淋淋的极端方式而告完成。而这些在武则天为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搞定一切。

待续待续

至此,那些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都不少。

武则天可以全心全意与唐高宗过他们的夫妻生活了。只要掌控唐高宗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整个帝国。

2、非典型夫妻生活

对于武氏集团以如此高调的形象出现在朝堂之上,元老集团只有无言。

他们完全被武则天的手段搞成脑震荡了,只有装傻,才能活。朝堂是人家夫妻合营的,我们只是拿着人家发的长期饭票在混吃等死,劝谏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弄不好还把小命搭进去,不值得。

作为大唐帝国的女主人,武则天对于她的新角色充满了新鲜感和责任感。

唐高宗在干了七年皇帝后,也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无所羁绊地像只神鸟展翅欲飞。

史料记载,武则天同志非常爱岗敬业,凡事必亲力亲为,不该她做的事情他也跃跃欲试力图玩出新花样。武则天享受着万人之上的尊荣和威仪,不停地用自己的行动提醒着人们她现在是皇后是皇后是皇后……

皇后脸皮就是厚,实践证明,脸厚之人只会吃肉,很少会吃亏。

显庆四年(659年)十月在干掉长孙无忌之后,唐高宗才感觉自己以前有多么的肾亏,六味地黄丸也无济于事。男人补肾,不是靠药物,而是靠信心,有了信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轻松上路,皇帝的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

他可是享受生活,工作是干不完的,奏折也是批阅不完的,他忽然觉得这么多年自己才是这个帝国最大的打工仔。

待续待续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