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几天后,魏征趁上朝时对太宗说:“君臣之间应以诚相待。如果上下避嫌,那国家兴亡就不好说了。我不敢接受这个命令。”

太宗认为有道理,就说:“是我没考虑周全。”

魏征又说:“我很荣幸能辅佐陛下,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问:“有什么区别吗?”

魏老头又用语录式的语言腻歪李世民:“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

很吃这一套的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绢五百匹。魏征虽然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关,但私下里肯定捏了好几把汗。从此他更需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把柄落在别人手里,不然以他的出身,真不知道会落到一个什么样的下场。鸡飞蛋打尚未可知。

接着,又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说朝廷需要防止外戚的专权了。是谁上奏的,史书还是没有记载。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朕对你丝毫不怀疑,所以不隐瞒,假如你我各有所闻却不说出来,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反而倒不好了。”

又在朝堂上对百官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我把无忌视如亲子一般,我们的关系不是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小舅子啊!李世民却把他自己的小舅子当亲生儿子。唐太宗这个话说得虽然辈份乱了,但也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目中永远的位置。

下朝后长孙无忌肯定向妹妹长孙皇后说起了这件事,长孙皇后一直不赞成家族势力太盛,因为那样容易导致灾祸,就劝哥哥辞去相职。于是长孙无忌听从妹妹的意见,一再上奏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坚决请求唐太宗批准长孙无忌的辞职。于是太宗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正月初三,批准了长孙无忌离职报告,改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当月就提升兵部尚书杜如晦为检校侍中,兼任兵部尚书,还继续是东宫兵马的总管;还提升了刑部尚书李靖检校中书令、继续兼任本职。宰相中新臣的势力又壮大了。

daixu daixu

接着,太宗又对房玄龄等几位大臣说:“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大公无私。历史上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到南夷之地,到诸葛亮死的时候,廖立悲痛万分,李严哀伤而死。如果不是诸葛亮大公无私能这样吗?朕既然仰慕前代的明君,你们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贤相啊!”

房玄龄本来胆子就小,做事谨慎,听到这话的时候,当时的感觉像是平静的内心世界起了一声炸雷:我徇私舞弊了吗?是不是有什么事被皇帝发现了?这是皇帝在敲警钟呢吧?他每天都在不断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贞观二年(628年)的十月,杜淹病死,朝廷就在十二月把王珪提升为侍中,充任宰相。两个月后,武德朝最资深的、也是坚持到最后还盘踞着宰相之位的老臣裴寂被撤职了。李世民早就不喜欢裴寂,从裴寂谗杀刘文静、到支持李建成、到贞观朝之后还总拿武德朝说事阻碍新政,都是李世民所反感的。唐太宗登基之处,政权还没有完全稳固、另外还需要照顾唐高祖的面子和舆论影响,再加上没有抓住裴寂的什么过错,就一直没有动裴寂。现在天下稳固、时机成熟、机会也碰巧来了。

裴寂被罢黜,肯定也会连累和他关系密切的一些官员失势,武德旧臣作为群体的力量至此完全土崩瓦解,武德和贞观两朝相权更迭的过渡期也到此告一段落。

待续待续

九、干部问题

【老江湖新干部】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初六,李渊的老伙计裴寂刚被拉下马,唐太宗就迫不及待地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以本官参预朝政。

这个时期,宰相有五位:房玄龄、杜如晦、王珪、李靖、魏征。

一个帝国就像一个人的肌体,要显得虎虎生风有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就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而大唐帝国的新贵们就是这个肌体的新鲜血液,输血,我输血!

李渊的老伙计们这时候被李世民打发的打发,退休的退休,称病的称病。

你们已经过时了,我们的时代来临了,一切尽在掌握中。

你们旧了,而我们正新鲜。

说是新鲜血液,其实只是相对于武德朝那些老官僚们说的。从年龄和资历上来看,李世民手下这“五虎将”也都是老杆子了,早已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其实算算在唐初的那些大臣们中间,比李世民小的还真没有几个,即便是青年干部的杰出代表褚遂良同志,也比李世民大好几岁,正常情况之下,如果能大个几岁、十几岁都算是中青年干部。

我们比较比较,这时候李世民31岁,房玄龄比李世民整整大二十岁,杜如晦比李世民大十四岁,王珪比李世民大二十八岁,李靖比李世民大二十七岁,魏征比李世民大十八岁。比较来看,在这五个人中51岁的房玄龄居然算是中青年干部。不知道这些老同志新干部如何看待李世民这个小弟弟级别的主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大唐帝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忠心的“四有新人”。

房玄龄同志算是李世民的嫡系,在太原起兵不久就投奔到李世民帐下,一路追随无怨无悔,是李世民手下重要的谋臣。在前面我们说过,该同志最为出名一个优点,是怕老婆,号称“千年名相一醋坛”。

待续待续

第一部进入倒计时阶段,涉及到出版社版权很多章节跳过去了,请见谅。第二部月底开始发。

十、 英雄时代

【“天可汗”撼四方】

暴力美学是什么?众说纷纭。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吴宇森电影中通常使用的十字架、白鸽、双枪飞身出击、爆炸火焰前滚动的慢动作、两柄枪的对峙等典型的吴式元素,但我想,这仅仅是一种可视的表像,他还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如果认为暴力美学仅仅是纯粹打打杀杀的几个潇洒动作的堆砌的话,那么你也太低估了暴力美学之所以让人认同而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在机制了。实际上,暴力美学还有着一套内在的精神支撑机制,正是用这样的内核外化了暴力美学,才使暴力美学具有了美学价值。

李世民的“天可汗”大帽子也不仅仅靠枪杆子打出来的,靠枪杆子换来的臣服只能是压迫,而“天可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释放,当我们今天看见日本的唐氏风格的建筑,看见韩国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看到满世界的唐人街,我们在感叹,一千多年后,盛世华章仍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这个世界,作为中国人在感觉到骄傲的同时,也要清楚它的源头无不来自于那兵戈硝烟的尽头。

在这里需要纠正说明的是“天可汗”并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个被成为“天可汗”的人,后面的唐肃宗也被外藩称为“天可汗”。

要分析“天可汗”的成因,我们就要来看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向唐朝俯首称臣的那些对手们。

高手过超,有时候对手越强,越能激发自己斗志,最终的胜利才来得越过瘾。唐帝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对手,非东突厥莫属。

突厥在隋代分裂为两部,一部称为西突厥,一部称为北突厥或东突厥。它们的军事情况大致相似,这里我要说的是东突厥。西突厥这时候还处于成长发育期,还是小混混,算不上黑社会。

突厥是个逐水草而游牧的民族,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主要手段,有点帝国法西斯的味道。

抢钱抢粮抢女人。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打架高手。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这个不好定论,建议最好去验DNA)。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放在今天这就是典型的部落歧视。

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曾经向突厥称臣。突厥一副老大派头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只等到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方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也不断在边境骚扰,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时期,有一段时间几乎年年都要和突厥打上那么几次。

待续 待续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