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一次,李世民也看出了矛头,有人借着自己广开言路,互相诋毁。

萧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向唐太宗提一个建议,这个建议目的就是哄唐太宗高兴:提议效法夏商周,把大唐的疆土分封给各位皇子,认为只有这样才会长治久安。

待续待续

太宗对这个想法非常感兴趣,从此就象着迷了一样总想这么干。那么萧瑀的这个提议到底怎么样呢?其实这个提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这就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有人说分封制使西周成为一个绵延数千里,统治数百年的强国;有人说分封制使周王朝最终覆灭的根本祸根。那么,我们该怎么样看待分封制呢?李世民为什么会如此着迷?

分封制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帝国灵活控制和发展边远地区。

二是可以减少人民起义:我们说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而在此之前的商周一千多年,很少闻说有如此炽热、广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在从前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直接管理地面,民生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不会处处都低。即便哪个诸侯国出了乱子,也会是局部地区政策不当导致的,不会天下各个诸侯国都乱,形成全天下范围的大PATTY。

三是分封制还可以起到反独裁的作用,这是分封制的第三个好处。吕不韦先生早就在他的伟大著作《吕氏春秋》中论述了这一点。分封制下,天子不敢胡作非为,因为他忌惮于诸侯的势力来“匡正”他。如果他胡搞,搞得中央紊乱而衰弱;诸侯不胡搞,科学发展,最后国力胜于中央,那么天子就要下课了。而到了没有诸侯可以制约皇权的皇权时代,皇帝老子一人独大,没有什么诸侯制约和威胁得了他了。他为所欲为,随时就要咆哮,随时就要吃人。他的金口玉言等于绝对圣旨,往往独断专行,任意宰割天下,形成极大的独裁。

待续待续

四是分封王子可以壮大皇族势力。我们说,皇位是个脆弱的东西,很容易被异姓的人夺去,所以,把子弟、宗族分封为王,可以庇护皇权。举些例子来讲,汉刘邦驾崩以后,她媳妇吕雉的吕氏家族几乎取代了刘姓,控制了中枢。但是由于刘邦实行的是“郡县、分封双轨制”,他分封了一些“王”去统治齐楚等地。齐王刘襄(刘邦的孙子)从齐国举起大旗,向吕氏搞军事演习。朱虚候(刘邦的另一个孙子)则伙同大臣为内应,干掉了吕氏。终于王朝统治权又回到了刘姓手里。

不过,光讲分封制的好处也不算“讲理”,分封制的坏处似乎并不比它的好处少。那些被封出去的浓于水的“血”(皇族子弟),随着世代的传延间隔,终于会淡得比水还淡。

他们翻脸比翻书快,势力坐大,从开国之初的枝辅作用,慢慢变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反叛势力。这就是为什么汉朝后来出现七王之反,晋朝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战,而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更是混战不休,把老周天子根本当作窗边族对待。

总之,一句话,分封的诸王在开国初期的枝辅积极作用随着时间轴的延长会逐渐消逝甚至变成反作用,成为割据和混战。

——我们批判春秋战国的“分封制”,也是着重批判它这一条——割据混战,同时分封制下还往往易于形成以宗族血亲为依据来任用官僚的贵族政治(但这一条在皇权时代里可以不必担忧,是可以借“职业官僚制”来避免的)。

我们无法知晓萧瑀这个提法的真实考虑,但可以推理,以上开列的好处,他肯定也在心里琢磨过,并且一二三四向李世民念叨过。

这个提议遭到房玄龄、杜如晦他们的反对。但不知道李世民出于什么考虑,会如此感兴趣,以后的多年,还时不时提出分封诸王。虽然每次提出都因群臣的反对而罢休,但正是这个建议影响了萧瑀的一生,也让萧瑀后半生吃喝不愁,成为他捞取政治前途的最大资本。因为唐太宗每次想分封的时候,都会把萧瑀任命为宰相,想通过他来努力来达成愿望。这就像有些歌星唱红一首歌曲,就可以忽悠人民大众一辈子。

待续待续

说来倒也有意思,萧瑀本来是个忠贞耿介之人,不善于揣摩领导心思,但这次竟然误打误撞中了头彩,竟因此而屡屡掌权。更为有意思的是,以他的耿直的性格和自信程度,他应该到死都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玄机,而他一直天真地以为之所以自己倒而不倒,是因为帝国无人。房玄龄他们比自己差得不止一点两点三四点,唐太宗离不开他萧瑀。所以贞观一朝,武德宰相被罢免后还能复职,而且一直能在贞观政坛上频频亮相的,也就是萧瑀这个天才。

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朝堂之上发生了另外一件事,黄门侍郎(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珪有密奏要上报太宗,交给侍中高士廉转呈,内容估计是告发宇文士及有图谋不轨甚至有谋反嫌疑的。高士廉和宇文士及关系不错,就把信给扣留了,也没有告诉王珪。

结果御史大夫杜淹把此事密告给了太宗,于是太宗马上免去高士廉的侍中职务,调任他为安州大都督;并同时免去宇文士及的中书令职务,但因关于其谋反的调查结论证明并无谋反之意,便任命他为殿中监。告密的杜淹,得到了和宰相一样参预朝政的机会,宰相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这个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原本和杜如晦兄弟的关系不好,曾进馋言让王世充杀死杜如晦的大哥,还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关起来,差点饿死。后来李世民打下洛阳后要处死杜淹,杜如晦不愿相救,弟弟杜楚客却不念旧恶,哭着坚决要求杜如晦救叔叔一命,还以自杀相威胁,杜如晦没办法才出面相救。

杜淹这个人擅长阴谋,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夕的杨文干事件差不多就是他策划和组织实施的。到如今,他又靠告密得到太宗的赏识,虽然没有升到宰相的职位,但可以执行宰相的职权了。这时候,朝中的宰相就是裴寂、萧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淹了。

待续待续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初四,萧瑀因犯了错误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降为太常卿。这次宰相萧瑀只干了不到九个月时间,就又倒了一次。至于是犯了什么错误,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有人猜测这次还是和房玄龄的捣鬼有关系,那时候朝堂之上,他和房玄龄斗法是尽人皆知的事。

萧瑀出身干部家庭,虽然比房玄龄大不了多少岁,但资历很老,且个性骨鲠傲气,他根本看不起房玄龄、杜如晦这帮政坛“暴发户”。加上政见常常抵触,所以他总看这几个新贵不顺眼,和房杜总是有矛盾。萧瑀的几次罢相都和房玄龄有关,这次估计也不例外吧。

连房玄龄、杜如晦等新贵中的“暴发户”都会让一些人有意见。那么魏征同志作为李建成宫中的旧人,坐到现在这样的高位更让一些人难以接受,难免会有人有意抓他的小辫子。

世上本没有辫子,互相揪一揪也就有了。

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偏袒他的亲属,私提他们的官职,太宗派御吏大夫温彦博查问,没有实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不知道远离嫌疑,内心虽然无私,但也应该批评。”太宗就让温彦博去批评魏征(这句话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任务),而且告诉魏征:“从今以后,你应该注意一下瓜田李下。”

待续待续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