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唐太宗听得牙痒痒,原来自己还真有不少把柄在这老家伙手里逮着。他半天没有说话,第一句话出口却是向魏老师作检查:“我考虑得不周全,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

李世民同学态度很端正,满脸写着虔诚两个字。

作完检查,唐太宗立即下令停止征召未成年人入伍,并给魏老师赏赐了金瓮一口。魏征的做法让封德彝失去了一次表现的绝好机会,还让他有了陷皇帝于不义的嫌疑,老封心里肯定是不痛快。

这时候的李世民除了我们说的为了树立形象,故作姿态。他更多时候想的是如何当一个好皇帝,他希望大唐帝国在自己手里走向繁荣富强。他需要大臣们的支持,需要全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他把逆耳的忠言当作政治生命的营养,他需要有人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样他就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罪,这个元律师与律师没有关系,他打不好官司却吃了官司。案宗就传到李世民的办公桌上,唐太宗看后很生气,要杀了此人。恰好一个叫孙伏伽的小官认为虽然元律师有罪,但犯得罪还够不上掉脑袋,就站出来为他辩护(元律师不是真律师,还需要别人来为他辩护)。唐太宗不仅听从了孙伏伽的意见,而且还赏赐给他一座价值不菲的私人花园。有人认为太宗奖赏过重,太宗却说:“从我登基到现在,还没有人犯颜进谏过,今天终于有人开了个好头,值得重奖!”

对于像李世民这样没事找抽型的皇帝,做臣子的要做到下手稳准狠。

裴矩看明白了其中的道道,有事无事找个机会向唐太宗进谏几句,巧妙地通过“逆龙鳞”来博取领导的欢心。裴矩就是那位前不久李世民调整朝廷人事的时候,从宰相职位上被调整下来、现在担任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的那个人。这也是个聪明人,从宰相降为部长,人家屁没放一声,脸上还是恶呵呵的,工作起来白加黑,五加二,从来不休年休假。而且事事揣摩领导意图,吃透上面精神,领导指哪我打哪。这样的同志这次不会用,下次不会用,早晚会有人用。

李世民登基以后,一些武德事情留下的政治弊端开始显现,官场贿赂横行,买官卖官之风屡禁不止。唐太宗想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来治理,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故意送礼,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官员收受绢帛一匹,太宗知道后要杀掉他。

裴矩逮着机会去进谏道:“官员接受贿赂,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故意派人送礼,是有意让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 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如果大家都象他这样,还愁国家治理不好吗?”

待续待续

一句话,奠定了裴矩同志“专业龙爪手”的地位。

司马光评价这个裴矩“在隋朝的时候是个谄媚的佞臣,在唐朝时候变成了忠臣”,其实很多时候,什么样的领导带出来什么样的部下。不过也真难为裴矩同志了,八十岁了还没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光要为年轻的皇帝管管帐,还要跨越年龄代沟,揣摩他的心思,不容易啊!

封德彝其实也能看出来唐太宗现在很吃进谏这一套,但他只擅长于揣测,不愿意冒说错话的风险,依然还是选择自己的专业长项――谄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转眼到了公元627年,也就是贞观元年了。大年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让乐队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率兵征伐时候,民间就流传这个曲子了。这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我的功业毕竟是由此而成的,所以始终不敢忘本。”

未等话音落地,封德彝的拍出的马屁就马不停蹄地就紧跟而上:“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文德哪里能和神武相比呢?”

太宗纠正他说:“平乱建国要凭借武力,但治理国家却要仰赖文德。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封德彝见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笑脸立马不屈不挠地跟上,磕头如捣蒜。

还是皇上站得高,看得远,佩服,佩服!

皇帝需要多方面人才,天天进谏,天天吃枪药神仙也吃不消。魏征是必须的,封德彝也是必须的。就像乾隆既要用贤臣来绷紧治国之弦;又要用和珅来做有氧运动舒缓神经。

太宗为了图治,就让宰相封德彝举荐贤才。你看看那些人堪大用,那些人可小用,那些人连用都不要用。

小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嫉贤妒能,压制贤才。你比老子厉害,老子还混个屁呀!大家不是都说你行吗?那没用;说你行的人,他自己行,这样你才能行。老子行,老子偏不说你行,你行也不行(憋死我了)。

所以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向朝廷推荐一个人。太宗很生气,把他喊来质问原因,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发现奇才!”

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的贤明君主,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人才吗?是你自己不能识别人才吧,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

封德彝碰了一鼻子的灰,灰溜溜地退下。

待续待续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太宗有事紧急召见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因为来得匆匆忙忙,没有把随身的佩刀解下来就冒冒失失地去见皇上了。了不得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不得不处理。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你什么意思,带刀见皇上,难不成你小子想谋害皇上。大帽子往你脑袋上一扣,你就等死去吧。

我们来看看尊敬的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先生是怎么来处理的?他当然明白长孙无忌和唐太宗非一般的亲密关系,当然也会考虑长孙皇后那层关系,还有长孙无忌曾经立过的大功,于是乖巧的他提出了这样的处罚方案:无忌误带佩刀入见皇帝,罚铜二十斤;当时守门的警卫没有发现和阻拦。这太不公平了!但这样荒唐的意见唐太宗竟然也表示同意了。当然此事由于一个叫戴胄的大臣坚持,警卫并没有被处死,但从此事足以看出来封德彝的小人嘴脸。

贞观元年(627年)三月,有人检举凉州(今甘肃境内)都督李幼良图谋不轨,太宗派中书令宇文士及急速前往,兼任凉州都督,并按察其事。李幼良被赐死,宇文士及也就留在那里,朝中又少了一位宰相。

贞观元年六月初一,“马屁专家”封德彝先生也和这个世界永远说再见,宰相自然减员了几个。朝中缺少了有经验的宰辅之臣,朝堂之上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十天后,李世民又重新起用萧瑀,回来吧,那个在你面前动不动抽风的封德彝挂了。萧瑀又回朝继续担任尚书左仆射。

一个月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也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开始位居宰辅。

这个时候朝中再也不会出现封德彝的身影了,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阴持两端的功力是否见长。

【揪辫子】

这次复出的萧瑀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潮涨潮落的政治生涯也有了更为透彻的分析。在朝堂之上,没有人会立于不败之地。要做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就要有不倒翁的精神。

我倒,我倒,我倒不了!这是最高境界。

朝堂之上,并无新事。说到底就是你揪我辫子,我揪你辫子,互相捧场又互相踩踏。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