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砸烂牌坊
纵观贞观名相,名列三甲的无疑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三杆老枪。
在这里最值得说道说道的当属魏征,谁让他名头这么响,不说你会拿书当板砖拍我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得皇位继承权。
同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并迅速缓和他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对原太子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
特别是魏征,比其在原东宫府更受重用。那么,李世民对魏征及原东宫附属为什么不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事实上情况真就如此简单吗?
用一个常人眼光看,魏征的存在对任何人都是极大的麻烦,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据史料上讲,魏征光上书谏言给李世民就有二百多条,数十万言,还不用说大量的口头谏言呢?这些谏议,不仅是有关国家大事,更多是在生活上、道德上的。也就是说,老魏同志管天管地还管皇帝吃饭放屁。
宋朝的理学大儒朱、程(朱熹、程颐)二位夫子就不尿这个骨灰级的形象功臣。曾以孔孟之道对魏征进行了批判,认为魏征劝建成杀世民是不友于兄弟,建成死,魏征不死是不忠,这些说法当然是偏激的。你死你的,我死我的,大家各死各的。
后世当权者如明万历皇帝也对魏征不满,认为魏征事二主,帮助李密这种反贼,是不宜树为宰相楷模的。老万皇帝也是站在他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用屁股代替了大脑来思考。
公平地说:如果没有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那么魏征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李世民和魏征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二者缺一不可。补充一句恶心人的话,李世民千古!魏征千古!
换言之,两人成就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也成就了两个人“谏臣”与“明君”的牌坊。
大业初定,四海未平。东北地区,高丽虎视辽东。西北地区,突厥、吐谷浑不断寇边,内犯势头尤以突厥为烈。在此情况下,李世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先稳定山东,因为山东不仅是解决西北问题的关键而且对关中也有影响。
要想稳定山东,就一定要控制山东的士族势力。而最能牵制山东士族势力的就是山东豪杰了。山东豪杰很多都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的大小领导,这些人在降唐之后大都由暴乱分子转化为庶族地主,他们和山东士族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根本冲突。
全国人民斗地主,同志们回家好好翻翻家谱,看看你是庶族地主羔子,还是士族地主羔子。庶族就是说,你家本来没有钱,是贫下中农,后来发达了就买了地置了田,变成地主了;士族就是说,你家本来就是豪门,根子上就是大地主。
因为造反,庶族也混了个一官半职,有钱有地了,回到山东地界来和士族抢地盘,瓜分利益的大蛋糕。所以就产生了矛盾。
作为唐朝统治阶级只有充分利用他们,使之和山东士族互为牵制,就能取得山东的暂时稳定。而魏征又是最能代表山东庶族集团即所谓山东豪杰利益的人物之一。
魏征不仅参加了瓦岗起义,而且又是原东宫集团的主要谋臣之一,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仅使其成为山东豪杰的联络人,而且也成为东宫集团的代言人。
如果李世民杀掉魏征,就会导致这两大势力的不安和反对,从而失去山东豪杰的支持而无法处理好山东问题。
当时很多人要杀尽东宫的人,李世民是个有远见的人,他说“魏征他们虽然是东宫的人,但是大家各为其主,所作所为是可以原谅的,我今天不杀他们,是为了明天让他们感恩”。不得不叹服李世民在收拢人心方面很有一套。
魏征随李密降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大唐重用自己。
哥们是成大事的人啊!是治国安邦的天才,天才是需要天空的!
于是魏征站出来向李渊请缨:老李啊,你得给我机会让我立功啊!你让我去山东维护一方稳定,那地方我说话还有人听。
李渊就让魏征担负起收编各地义军的重任。魏征写一封信就让李绩归顺了大唐,并先后使李绩、窦建德部下曹旦及齐善行等归降李唐。看来魏征在山东豪杰中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既然魏征在安抚稳定地方上这么有能耐,那就继续做这份有前途的工作吧!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就立即委任魏征以“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之重任。
魏征在安抚河北时,亦极力保护山东集团中的精英。
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既熟悉又陌生的魏征同志。魏征同志是生存能力极其强悍的人,隋唐更替的乱世,失业率、死亡率都居高不下。该同志居然能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连续跳槽六次,工作经验丰富,而且每次跳槽都能升职加薪,行情不跌反涨。
替最后一任老板李世民打工之前,是给他哥李建成当秘书长。李世民刚当上大唐集团CEO那会儿,一开例会,下面坐的人当中,一大半儿是李建成那边留下来的。别看他们坐在那里像个人,其实私底下都犯怵,不知道新老板会怎么拿自个儿开刀,这日子恐怕不好混。
李世民刚接手工作,也担心这帮魏征他们这帮从东宫过来的人。李世民瞄上了老魏:这个人还是很有才的,老大活着的时候挺看重他,就选他了。他要做给其他人看,我李世民是个重视人才的人,也知道这年头人才最贵。
看看,我对魏征都这么好,这么信任,你们其他人还担心个屁啊,是吧?
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且又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不但既往不咎,还厚礼相赠,给了他个谏议大夫的差事,让他实现再就业。有事没事领他到自己生活起居的房间,君臣二人在友好气氛中谈论治国良策。
固然魏征当时的表现有他自己的谋略与心机,但对魏征就职后的许多谏言、谏书、谏条,李世民并非照单全收,很多时候只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全新政治形象。
几十年风云人生,魏征早就活成精了,李世民拿他当形象功臣,树自己的牌坊,他怎会不清楚?正好他也想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实现一下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他于是心领神会,顺水推舟(看来他老先生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修改一下了,“水能载舟,亦能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