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就把这些话学给李世民听,李世民就在上朝的时候发表了重要讲话,李世民同志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要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信服。我们的衣食,都取自于天下百姓。我们设官吏的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所以我们必须任人唯贤。怎么能用‘新人旧人’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呢?如果新人贤能,旧人不才,我们也要不用新人只用旧人吗?
李世民同志强调,现在你们不管我任命的那些人是否贤能,只知道抱怨,这哪里是为政之道?以后我不希望再听见这些议论,好好干工作,领导会看见的。
李世民再一次压住了朝堂之上这股争功夺权的不正当歪风邪气。看见唐太宗这么坚决,那些天天私底下嚷嚷的大臣们就是有想法也没有办法了。
其实分析不难发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的用人还是有章可循的,什么章法?私心加公心。私心就是自己的防范之心,公心就是利国利民之心。
秦王府旧属、政变功臣大都在尚书省和十六卫府获得了自己的地位。这些地方是大唐帝国的咽喉要塞。
原李建成的东宫臣属,大多在门下省获得了自己的地位。这些地方是国家位实权虚之所在,级别上去了,但想捅娄子又捅不到心脏部位。
武德老臣,有的开府仪同三司,有的御史台。架空或退居二线,不能当时摘帽子的以后找机会摘。
皇室宗亲,后来大多由郡王降为县公以节约开支。这里值得提一句的是李孝恭,他本是唐朝建立前后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的人,不过在宫廷斗争站在了李建成一方,只不过后来李孝恭比李瑗聪明,在被召入朝的时候乖乖地就来了。听话就好,说明没想法;没想法就好,说明有活法。
李世民始终没有拿这个家族里出的老革命当“走狗烹”,只是剥夺了兵权,兵权这东东拿着总是怪吓人的,放下吧!
削弱了一点政治权利,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有想法。
工资待遇保持不变,不但不变还涨了。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还在负重爬坡阶段,还是要涨。
在外人面前,李世民还拿出姿态,认这个家门哥哥,大家都是李虎同志的血脉。这对于李孝恭,已经算得上时莫大的安慰了,还能要求更多吗?不能,不能那就蒙头睡觉,低头赶路吧。
李孝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是一个盖棺也难定论的角色。有一段时期,李孝恭生活奢侈,喜欢四处游乐,自养歌姬舞女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饮宴之中。可转脸却夹起尾巴过日子,这完全不符合他个性张扬的风格。风格算个屁,风格就像风向,可以随时变,那些不懂得应时应景转风向的人,在官场是混不出个头绪的。
李孝恭在战争年代里那也是一个相当拉风的人,后来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于第二名,仅次于帝国大红人长孙无忌。在他的个人档案里记载着:武德初,该同志任山南道招慰大使,一出马就招降了巴蜀三十余州。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干掉了萧铣。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
待续待续
就是这么一个猛人,到玄武门事变之后,竟然收摊子回家过节俭日子去了,低调,低调是福。在旧唐书里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功成名就之后,李孝恭不喜反悲,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冀免他人所利)。”《旧唐书�6�1李孝恭列传》
后来,该同志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拍马屁。他写了个奏折,说李世民功盖天地,宇宙强人,应当封禅泰山。
会干事体现在腿上,会做人体现在嘴上。这个马屁拍得够正点,既满足了李世民好大喜功的欲望,又表示了自己心悦诚服、安于听命的态度。这样的同志下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善终。他后来死的时候,唐太宗还亲自跑去哭了一场。
历史的火车头轰隆隆拉着长笛呼啸而来。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一个令所有中国人自豪了千年的贞观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
这一年,李世民才二十九岁,他的重臣们也大多是年富力强,高士廉五十一岁,房玄龄四十七岁,杜如晦四十一岁,尉迟敬德四十二岁,魏征四十七岁,王珪五十五岁,萧瑀五十二岁,长孙无忌年龄不详,但似乎比太宗年龄还小。
在上面几个人中间,如果非要选择一个人来说,当属魏征!
待续待续
六、砸烂牌坊
纵观贞观名相,名列三甲的无疑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三杆老枪。
在这里最值得说道说道的当属魏征,谁让他名头这么响,不说你会拿书当板砖拍我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得皇位继承权。
同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
登基之后,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并迅速缓和他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对原太子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
特别是魏征,比其在原东宫府更受重用。那么,李世民对魏征及原东宫附属为什么不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事实上情况真就如此简单。
用一个常人眼光看,魏征的存在对任何人都是极大的麻烦,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据史料上讲,魏征光上书谏言给李世民就有二百多条,数十万言,还不用说大量的口头谏言呢?这些谏议,不仅是有关国家大事,更多是在生活上、道德上的。也就是说,老魏同志管天管地还管皇帝吃饭放屁。
宋朝的理学大儒朱程(程颐、朱熹)二位夫子就不尿这个骨灰级的形象功臣。
曾以孔孟之道对魏征进行了批判,认为魏征劝建成杀世民是不友于兄弟,建成死,魏征不死是不忠,这些说法当然是偏激的。你死你的,我死我的,大家各死各的。
后世当权者如明万历皇帝也对魏征不满,认为魏征事二主,帮助李密这种反贼,是不宜树为宰相楷模的。老万皇帝也是站在他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用屁股代替了大脑来思考。
公平地说;如果没有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那么魏征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李世民,魏征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二者缺一不可。补充一句恶心人的话,李世民千古!魏征千古!
换言之,两人成就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也成就了两个人“谏臣”与“明君”的牌坊。
大业初定,四海未平。东北地区,高丽虎视辽东。西北地区,突厥、吐谷浑不断寇边,内犯势头尤以突厥为烈。在此情况下,李世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先稳定山东,因为山东不仅是解决西北问题的关键而且对关中也有影响。
要想稳定山东,就一定要控制山东的士族势力。而最能牵制山东士族势力的就是山东豪杰了。山东豪杰很多都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的大小领导,这些人在降唐之后大都由暴乱分子转化为庶族地主,他们和山东士族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根本冲突。
全国人民斗地主,同志们回家好好翻翻家谱,看看你是庶族地主羔子,还是士族地主羔子。庶族就是说,你家本来没有钱,是贫下中农,后来发达了就买了地置了田,变成地主了;士族就是说,你家本来就是豪门,根子上就是大地主。
待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