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秘密报告内容还是被李渊的小老婆张婕妤探听到了,如果“通奸”一说成立,她应该是绯闻女主角吧!
这么秘密的事也能被探听到,可见皇宫里对两大集团来说的确根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张婕妤立即派人飞奔告诉李建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动手了,他赶紧召唤李元吉商量。
李元吉认为:应该动员控制的军队备战,一面声称有病不要入朝,观察形势变化。李建成认为:护卫军队已经出动,戒备森严,应当一同入朝,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于是二人一同入朝,直向玄武门走去。
李元吉的建议的确要比李建成的高明一点,但也无法成功,因为不控制皇宫和皇帝,不消灭秦王集团,所谓的控制军队是空话,太子集团在军队中的影响和李世民集团是无法比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走到临湖殿,发觉情况不对,立即掉转马头,向太子宫奔去。
李世民拍马追上,高喊大哥。李元吉举弓射击李世民,因过度紧张,三次都无法拉满弓。给你三次机会,你都搞不定,也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李世民先是瞄准李建成,一箭将其射死。
尉迟敬德率骑兵七十余人赶到,左右射击李元吉,李元吉从马上栽下。李世民的坐骑受惊,失去控制,向树林狂奔,被树枝挂住,李世民摔倒在地,无法爬起,而李元吉突然出现,夺下李世民手中的弓,准备将他勒死。
尉迟恭飞马赶到,厉声大喝住手,李元吉徒步逃命,尉迟恭追到,射死李元吉。太子集团两个主要首领在玄武门前全部被杀。
太子手下大将冯立听说太子李建成被杀的消息后,叹息着说:“他生前我们接受他的恩惠,他死之后,怎么可以逃避他的灾难呢!”真是一个重情义的汉子啊,只是可惜没有跟到好的主子。
于是,冯立和太子宫大将薛万彻、谢叔方等率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部队二千人,直奔玄武门。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张公谨力大无穷,独自闭城据守,谢叔方的军队不得进入。这时,玄武们守将敬军弘率宫中禁军,挺身迎战,和内府中郎将吕世蘅一同战死。
玄武门守军和秦王军同太子军薛万彻等鏖战很久,分不出胜负,直到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赶到,让大家查看,太子军才一哄而散,薛万彻等各自逃跑。
这时,皇帝李渊在皇宫的人工湖的船上,和手下的宰相们正等着几个儿子前来对质。李世民派尉迟敬德进宫护驾,尉迟敬德头戴铁盔,身穿铠甲,手拿长矛,一直走到李渊面前。
李渊大惊,问:“今天谁作乱?你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恭回答:“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出动军队,把二人诛杀了,恐惊动陛下,特命我来护驾。”
李渊说:“想不到今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宰相萧吕和陈叔达都劝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国家大权交给他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还想说什么,估计回头看见尉迟恭跟个外星人似的血淋淋地站在身边,也就只剩下唉声叹气,暗自抹泪的份了。
其实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名为护驾,实为逼宫。
李世民既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自然不可能让李渊继续掌握朝政大权。对骨肉相残的行为,李渊肯定是十分反对的,如果李世民不逼李渊交出权力,自己也不会获得上岸的机会。
而尉迟恭能够全副武装来到皇帝李渊面前,说明皇宫中已完全被李世民所控制,皇宫中的禁军已接受李世民的指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的命令如果得不到李世民的同意是出不了皇宫的,如果李渊不同意交出权力,自身的安危也很难得到保证的。
政变三日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二个月后,将帝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通过这场政变,最终夺得了皇帝的宝座。
只是这件事付出的道德成本过于昂贵,而李世民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努力抹去心灵上的阴影。包括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天可汗”时代,他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带头大哥”。不是我太狠心,一切都是顺应天意和历史潮流。
待续待续
【靠人不靠天】
古人很了不起,很善于在天象上做文章。
很轻易地就把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的命运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凡鸟降临人间,但凡帝王将相出生,老天总会播出一些不一样的节目。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据《旧唐书。天文志》的说法,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预兆着会发生政权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了不得了!太史令傅奕干净向唐老大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将这份密奏又转交给李世民,其用意是让李世民自己来澄清上天在这时候搞这么一出戏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金星白昼经秦地”一事,由于涉及到预言的问题,后世史家多认为是迷信,或认为是李世民为自己后来自己杀兄逼位寻找藉口而捏造出来的美丽传说。
而我对此的评价就是四个字:纯属扯淡。
李世民一战功成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靠人不靠天”。
1、集团化操作。
李世民作为秦王集团的CEO,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目的只有一个,夺位成功,把秦王集团的分店开遍全国。
当时李世民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有武功没学历的不良青年,有学历没武功的大学毕业生(所谓的那时候大学毕业生,估计也就是一些进过国家办的正规学馆的学生)。
李世民养了一大帮忠勇谋略之士,谋划天下,切磋武功。李世民身边聚拢的这些人都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交下的患难之交,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是远远不及的。虽然在太原起兵之前李建成被李渊派到河东也是分管这方面工作,但经过战火的淬炼,秦王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十八岁的少年了,而是一柄出鞘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