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仍在犹豫,虽然他为这一天到来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是要他下定决心诛杀自己的亲兄弟,还是有点于心不忍。另外还有一些领兵将领的态度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了解。别到时候,反过来捅我一刀子。
李世民向灵州军区总司令李靖和行军总管李绩询问自己遭受兄弟如此逼迫该怎么办?
这两人都是帝国能征善战的杰出将领。李世民这样问其实是试探他们的态度,看他们到底上支持自己还是保持中立,或是反对自己。结果两人都表示了中立的态度,这让李世民很放心。
正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领各军北上抵抗。李元吉要求调用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王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一同出征,并要求挑选秦王府精锐部队编入战斗序列。
在临出征之前,李元吉来到李建成的府中,流着泪说突厥的骑兵骁勇善战,他真的很担心万一自己战死沙场,将来太子大哥一个人无法对付李世民,只怕会遭其毒手。
一番连哄带骗,李建成果然恐惧起来,生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便顺着李元吉的话提出来,请他务必设法干掉李世民再走。
二人秘密商定:就在初五大军出发那天埋伏壮士于昆明池的饯行宴会上,刺杀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想到,他们的密谋很快就传到了李世民耳中,这个传递消息的人就是李建成多年的近侍东宫率更丞王晊。
从李渊登基开始,东宫、秦府和齐府的争斗已经持续了九年,三方都用上了间谍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王晊就是杜如晦下了很大功夫安插在东宫里的一双眼睛。他在东宫书房外断断续续偷听完两人的这场对话后,马上找个借口溜出东宫,用约定好的方式向秦府送去了这一至关重要的情报。
“太子告诉齐王说‘老四,现在,你已兼并老二的精兵猛将,手握数万之众,我准备和老二为你摆酒饯行,你在席上准备勇士将他扑杀,然后告诉老爹,就说老二得急病而死,老爹不会不信。我自会游说老爹把大权移交给我。至于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既然落入你手,最好全部坑杀,谁敢不服?’”
李建成的手够狠的,不过在这种胜负未决的政治斗争中,是讲不得一点仁慈的,尤其是争夺皇位的斗争,更是六亲不认。这个道理,李世民懂,李建成也懂。
王晊的秘密报告可以说是这场政变的直接导火索。
从收到报告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发动政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在玄武门事变前夜,据史书所载,李世民曾召集秦王府的将领谋士来商量。众人纷纷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叹道:“骨肉相残,是古今大恶之事。我知道自己很快就大祸临头,我想等到他们先动手,然后以义讨之,不知道如何!”
尉迟恭反对说:“谁愿意坐在这里陪你等死,今大家以死来拥护你亲王,这是顺应天意。我们马上就要大祸临头,而你还在这里跟没事人似的,就算秦王你拿自己不当回事,也要考虑到宗庙社稷!你如果不听我尉迟恭的话,我尉迟恭这就重返江湖当个逍遥的江湖中人,恕我不能留在秦王你的左右,免得在这里等别人来杀我,我还没活够呢!”
长孙无忌也说:“不听敬德的话,我们都不要有其它想法了,因为败局已定。敬德他们离开你,对不起,我长孙无忌亦当相随而去,没人愿意陪你死!”
但李世民仍说:“你们不要误会了,我也不是说完全放弃,这事我们应该好好策划策划。”
尉迟恭进一步苦劝:“秦王你到现在还在犹豫不定,这绝非明智之举;临难不决,非勇也。况且秦王你平时畜养的八百勇士,已经入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秦王你还能坐在这里当个没事人!”
李世民还欲以占卜来决疑,张公谨见了抢过占卜的龟具,掷到地上,道:“卜以决疑,今天这事不是决断心中疑问,还搞这套迷信活动!占卜了反而不吉利!” 李世民此时果真还在摇摆犹疑,我认为这还是有可能的,犹疑是因为他无法预料结局,犹疑是因为他心中还有羁绊。
3、尘埃落定
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李世民老是这么疑而不决,他于是做出了最后的决断——杀!
当时杜如晦、房玄龄二人已因李建成等的诬陷而被李渊下旨驱逐出秦王府,严禁二人再听从李世民的号令。
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召二人回府。二人却回答:“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
这话其实是在敦促李世民当断则断,莫受其乱。如果李世民仍未决断,只是空泛地商量,他们就不愿奉陪了。李世民闻言大怒,摘下配刀来给尉迟恭,说:“玄龄、如晦怎么会背叛我!你去给我看看,若无来心,可提着他们的脑袋来见我。”
这次长孙无忌和他一起前去。最后房杜二人化装成道士,与长孙无忌走一条路,尉迟恭就走另一条路,齐集秦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