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子集团
太子集团除了首领李建成以外,还有以下主要成员:
一是齐王李元吉。
这个人肯定是要排在第一,在历史典籍记载中,他简直就是李建成的跟屁虫。史书一般写“李建成”后面都要缀上“李元吉”。
在两个哥哥的相争中,为什么他会选择支持大哥李建成,而不不支持“天下归心”的二哥李世民呢?分析不难发现有四点原因:
第一,李建成的救命之恩。
李渊在太原准备起兵反隋的时候,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并不在太原,而是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李智云居住在河东从事地下活动。这时候,兄弟俩远离父母,李元吉自然和大哥李建成走得近乎。
后来李渊秘召李建成等回太原起兵,这时二十九岁的李建成把十五岁的李元吉带上潜回太原,而把同父异母弟十四岁的李智云留在了河东,结果李智云被隋朝官员逮捕并杀害。可以说当时他们回太原的路上是很危险的,要不然,李建成肯定会把两个弟弟都带上的。李建成把李元吉带上一同潜回等于是救了他的一条小命,李元吉肯定在心里非常感激这个哥哥。
第二,李建成性格豁达仁厚。
作为长子,李建成对待弟弟们相对比较宽容。按照李建成的性格,如果他当上皇帝后,只要不是威胁到其皇位的事,其它的事即使触犯大唐刑律估计他也不会过于追究责任。
而李世民却恰恰相反,为了大唐帝国的兴盛,会对弟弟们严格要求的。李渊的小老婆们就曾对李渊说过:“太子仁厚,陛下升天后,我们母子可以相托”。而李元吉一向喜欢玩猎,不太愿意遵纪守法,当然希望李建成上台了,那样他就可以无所顾忌了。
第三,与李世民间接结下梁子。
其实这个梁子与李世民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李世民的贴身保镖尉迟恭结下的。
李元吉曾被尉迟恭三夺其槊,李元吉感到这是十分耻辱的一件事,由此对尉迟恭和李世民怀恨在心。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李元吉和尉迟敬德随同出征。尉迟恭这个人善于避槊,每次单骑突入敌军阵中,即使敌军环绕周围用槊刺尉迟恭,也不能伤他,不仅如此,而且他还能夺取敌人的槊,用来回刺敌人。
李元吉也是使槊的,而且一贯非常骁勇,很看不起尉迟恭被别人这么吹捧,很不服气。于是主动要求同尉迟恭进行比试。李元吉命令把槊刀去掉,只用杆来刺,尉迟恭却很不屑地说:“即使你有槊刀,也不能伤到我半根毫毛,请不要去掉槊刀。”
果然,李元吉不能刺到他。这时,李世民问尉迟恭:“避开槊和夺取槊,谁更难?” 尉迟恭回答说:“当然夺槊更难了。”于是李世民命令尉迟恭与李元吉再次进行夺槊比试。
李元吉刚刚用槊没刺着尉迟恭,感到面子上很过意不去,这时听说尉迟恭还夸海口能空手夺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手拿着槊刀,跃马奔过去就刺,结果连续三次都被尉迟恭将槊给夺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李元吉虽然表面上对尉迟恭的夺槊能力非常惊叹,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如此让自己在将士面前下不了台,他肯定感觉到这是一名武将的奇耻大辱,内心怨恨可想而知。
第四、嫉妒心使然。
在开创唐朝基业时,三子当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无数的鲜花掌声都献给了他。作为李渊的儿子,李元吉要说内心不妒忌,是不正常的。同样是老李的儿子,怎么差距会这么大。总所周知李元吉的滇妃很爱李世民,让李元吉戴了绿帽子。李元吉被诛杀后,其子女妃子皆被诛,独她幸免。可见李世民与滇妃的情种早就埋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作为丈夫的李元吉难道就能做到毫不知情,心如止水。
还有太弟一说,李建成曾经忽悠过李元吉,说自己将来当皇帝之后会立弟弟李元吉为皇太弟,死后传位给李元吉。所以李元吉尽心尽力地死保李建成。不过那已是武德九年的事了,那时李元吉早已是太子集团的核心成员了,李建成的允诺只不过是让李元吉更加忠于自己的手段而已。
二是后宫妃嫔,也就是李渊那些花花绿绿的小老婆们。
在唐高祖统治后期,像许多帝王一样也开始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这些小老婆们为李渊生了二十个年幼儿子,这些女人们为了将来李渊同志不在了,母子能有个依靠,竞相结交李渊年长的儿子。
那么她们为什么选择投靠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呢?主要是李世民有几件事使得罪了皇帝老子的这些后宫妃子们。
第一件事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李渊命贵妃等数人去洛阳宫中为皇宫选取宫女和珍宝,这些贵妃却私下向李世民为自己求取珍宝,而且还为亲属求官,李世民都没有答应。由此,贵妃们很生气。
第二件事张婕妤为其父向李渊求取的几十公顷良田被李世民先赏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张婕妤父去要,李神通因为李世民已经赏赐给他了,所以不同意。得不到地,张婕妤当然要怨恨李世民了。
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的部下杜如晦经过尹德妃父亲尹阿鼠的家门,却被骄横的家丁给拉下马来暴打一阵,打断了一个手指,还骂到:“你是什么人?竞敢经过贵妃家门不下马。” 尹阿鼠担心李世民向李渊告状,却指使尹德妃恶人先告状:“秦王手下人欺负我父亲家。”双方结怨更深。这边,李世民对李渊妃嫔们的无理要求都不答应,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资治通鉴》)。这样两相比较,后宫妃嫔当然会选择站在太子这边了。
三是魏征、王珪等太子府文官。
魏征,对,这就是你想到的那个“千古一谏臣”魏征,我怎么总觉得他是 “千古一根筋”。这就是那个帮组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魏征,时不时搞得李世民暴跳如雷,恨得牙痒痒。这时候的魏征还是太子李建成的人。魏征最初是跟李密跑江湖的。
公元618年,唐帝国才刚刚建立,只拥有长安一带的关中地区,这时拥有洛阳附近广大地区的李密与洛阳的王世充在偃师进行对峙。李密在决战前召开了军情会议,就关于是否进行决战进行了讨论。
魏征投了反对票,魏征认为:“虽然我军多次取得胜利,但精锐部队伤亡很大,最近刚同宇文化及打了一仗,虽获胜,但急需休整,士兵的心里也很倦怠,很难迎敌。我们不如深沟壁垒,不与敌战,等敌人粮食吃尽撤退后,到时候我们追击,没有不胜的道理的。”
待续待续
可是李密受众将骄傲求战的影响,最终没有听魏征的意见,而与王世充决战,结果一败涂地,没有办法只好投靠唐帝国。魏征也随同李密一道投奔唐帝国,太子李建成对魏征早就有所耳闻,就想办法把他拉拢到太子府中,任太子洗马,在拉拢重用人才方面,李建成不输给李世民,当年在河东李建成主要工作就是干这个的。
魏征感谢其知遇之恩,也尽其所能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窦建德手下大将刘黑闼在河北地区聚众反叛,魏征和太子中允王珪一同建议太子亲自出征讨伐刘黑闼,以取得功绩名望来镇服天下,同时还能结交当地豪杰,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李建成采纳了这个建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快就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结交了大批当地豪杰。为保太子之位,魏征为李建成出了许多计策,但大多不被李建成采纳。王珪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因太子手下杨文干在庆州谋反受牵连,被流放到外地。太子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智囊。
四是薛万彻、杨文干、韦挺、冯立、谢叔方等武将。
薛万彻原是幽州都督李艺(罗艺)手下的猛将,后被李建成收为左右,对太子忠心耿耿。杨文干是太子的心腹卫士,后被派为庆州都督,私下为太子秘密招募壮士,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受太子指使起事失败被杀。冯立、谢叔方皆是太子集团的重要大将,对李建成也都十分忠心。
另外,在当朝宰相中,封伦是暗中支持太子集团,他数次在李渊面前帮助李建成说好话。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差点被废,幸亏他在李渊面前竭力营救才使李建成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