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非常重视史书编撰,他在位时期,主持编撰了8部史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当时李世民还将史书由私修变为官修,虽然这一做法在当时有李世民自己的私心在里面,但它的确给后世修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想想这皇帝也不能百无禁忌,对那些还有廉耻之心的皇帝来说,这史书记载对他们的言行还是有些束缚作用的,不然骂名一背就是千秋万世。可对那些没脸没皮的皇帝就另当别论了,只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留下多少骂名多少罪呢。我们来看看有多少双眼睛分分秒秒注视着他们,多少支笔罄竹难书。
一是起居注。千万不要以为这里面记得都是一些几时起几刻睡,几时吃饭几时又放屁之类的鸡毛蒜皮。中国历史尽管琐碎,但还不算不上低级趣味。这是史臣们每天必须要完成的第一项作业,是皇帝每日大事的记录,大事不是大便之事。
二是时政记。这是皇帝同宰相们议事的记录。起居注、时政记比较零碎,但却是最为真实的原始材料。每到年末,这些起居注、时政记就被加以汇编,整理成卷。
三是实录。现任皇帝的统治终结之后,全部的起居注、时政记就会被再度加以整理加工,成为编年实录,正式归档。通常,这种实录还会收录一些死于本朝的著名人物的传记。实录编成,就可以用来撰写本王朝的完整历史,包括皇帝的本纪、著名人物的列传,以及各种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起居注、时政记、实录等为基础修撰而成。
对皇帝来说,这养史官的感觉是不是像拿钱供养一帮狗仔队在自己身边?我估计李渊那条“一,夜,情”的稿子就是他们爆炒出来的,尤其在唐朝,后宫丑闻无数,这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妙笔生花,花开不败。
唐朝的史书记载,因为官方介入太多,资料虽然较前朝多有完善,但同时也是水分最多的。实录的编撰在唐朝前期还算得上规范,但公元847年以后的几代皇帝时期,则根本没有编写,估计当时天下被闹腾的,皇帝顾不了这些,丰功伟绩当然一笔都不能少记,丢人现眼不记也就罢了。
安禄山叛乱时,长安的史馆档案被付之一炬,公元756年以前的唐早期记录全部被毁。估计某些劣迹斑斑的帝王倒希望来这么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的,自己也许就落得个干干净净。唯一留下的记录,是史官韦述所写的,并保存在他家中的私人底稿。
后来,柳芳在此稿的基础上,将其续写至玄宗时期之末。以上的有限初唐史料,成为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编撰《旧唐书》的基础,也成为了杜佑编撰《通典》的基础。至于唐朝中后期的实录,都得到了较为规范的编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史料。也难怪,唐初期的历史疑云甚于任何一个朝代,除了改还有烧。
但到了唐朝的最后六十年,起居注被允许以简单的日历代替,使得史料变得更少;同时,黄巢起义攻占长安以及随后的持续战乱,再度摧毁了原本简单的史料。结果,修史者只能依靠极少量的私人记载来填补记录的空白。
从以上的史书编撰制度可以看出,无论是起居注、时政记,还是实录,都可能已经被在任皇帝或其继承者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一些不光彩的记载,加上一些突出个人作用的记载。这是完全可能的。作为李世民及其继承者李治,极可能在为李世民屠兄杀弟的非常夺嫡手段辩护的情况下,夸大李世民在王朝初建时期的功劳,造成将李世民等同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假象。
因为刘邦在夺得天下时,他老子仍然健在,刘邦并没有把皇位让给自己的父亲,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李世民的皇位就名正言顺,有先例可循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之子。
绕了这么一个圈子,我就是想让大家清楚。你打开的史书,如果那是史书,你读出来的李世民和那个真正叫李世民的家伙不要不加分辨地完全对号入座。
我们再来看看埋在这些史料中的早期李世民和他那些兄弟又各是什么样子。在太原起义中,李世民和李建成一样,起到了骨干作用,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李世民打了个平手。在建立大
唐王朝的整个过程中,李世民的确功高盖世。在奠基大唐版图的七个群殴事件中,李世民打了其中的三个半。分别是暴打薛举、痛殴刘武周、踹死王世充和窦建德,还剩下半次是狂扁刘黑闼(我始终认为刘黑闼是被李世民打伤了元气的,李世民和他打的是硬碰硬的恶仗)。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唐的天下,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大半边天”。
如果我们就这样不加选择地完全相信了这些所谓的正史,那作为李渊长子,李世民大哥的李建成真要惭愧得把脑袋塞进裤裆里。
因为李氏集团投资这么大的一项买卖,他只在打刘黑闼的后期出场一次,而且并没有经过大的恶战就草草收场了,算他参加了半次,已经是牵强了。他做人是不是太失败?他干事创业是不是太失败?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王子。
最后推理下来是李建成连给李世民提鞋的资格都不够。我们再看看李世民,李世民曾无数次战场血战,无数次纵贯敌阵,无数次盘马弯弓,无数次射杀敌将,这是扎扎实实、如假包换的百战军功,也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功劳,简直是小李飞刀重现江湖。
战场上的胜利,带给李世民的收获是无穷的:他首先收获了一大批与他出生入死、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这些人都是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治理天下的骨干;其次,李世民的战功赫赫,使他在军队和朝野上下享有了崇高的威望,正所谓“天下归心”。
历史的真相在何处?我们透过那些发霉的史书眼前树立的都是李世民高大全的形象,他的那些兄弟们成了他身后一个个灰扑扑的影子,似有若无。在摄影上,有一种拍摄手法就是利用一些摄影技巧可以使背景虚化,更加突出拍摄主体。这样的技巧还可用于因背景杂乱而不想把背景拍摄出来的时候。如果来个时空错位,从二十一世纪派一个战地记者,回到那时候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他可以用手中的相机为李世民留下这样一幅幅背景虚化的照片。他的老爸李渊可以虚化,他的那些兄弟可以虚化。只有他横刀立马,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