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大臣中的影响力,主要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唐高祖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唐高祖也不再给或者减少李世民在前线的出镜机会,也就是逐渐剥夺他立功的机会,转而使用其它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武周结突厥,进犯河东(今山西)一带,唐高祖调用裴寂去抵抗,结果大败,晋州以北城镇失守殆尽;接下来发生了齐王李元吉弃守太原之事,晋州、龙门又相继失陷。但李渊还是坚持任用败军之将裴寂,让他继续镇抚河东,而不是起用李世民。
如果刘文静在政治上成熟,这时就应当能看出来唐高祖和太子正在削弱李世民,自己作为李世民的主要党羽,很容易成为被削的对象。这时候就应该加倍地小心谨慎、以免授人以柄。但刘文静不是这样,他不但毫无收敛之意,甚至更加放荡无羁。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喝多了,不禁发怨气拔刀砍柱子,说道:“总有那天一天,老子要砍掉裴寂老儿的脑袋!”。也巧了,正好那时候他家里闹鬼,于是弟弟刘文起找来巫师,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着刀来避邪。大臣请巫师来做法在迷信盛行的古代是大忌,是历代皇帝所嫉恨的行为,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这件事情果然给刘文静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有个小妾,因为不再受宠爱,就怀恨在心,知道这件事情后她就让自己的哥哥上告官府,把刘文静的言行都辗转上报给了朝廷,说刘文静要谋反。
李渊和裴寂都睁大眼睛瞪着这么一次机会。李渊接到指控之后,觉得确实能够给他套上谋反的罪名,可以借机除掉他了。文静,到另一个世界你就彻底文静了。李渊这么做,自有他的考虑。一是为了免得他以后再惹自己生气,更重要的是还能削弱李世民小集团的势力。于是他命令裴寂带着萧瑀、李纲去审查此事。我们从高祖派裴寂去审查刘文静的案子,就能看明白高祖是想下狠手了。
刘文静在裴寂他们的严审厉查之下,为自己辩解说:“想当年晋阳起兵的时候,我和裴寂老儿混得都差不多。可如今呢?裴寂都成了头号权臣,我却混得如此狼狈。想当初我跟着你们东征西讨,为了革命事业我连自己的娘都不要了,把她一个人留在京师,无人照料。本以为这江山打下来了,我立下如此的大功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确实有些不满。那天我是因为喝醉了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了,才口出怨言。要说谋反,肯定是没有的。”唐高祖看了裴寂呈上的审查结果,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李纲、萧瑀都不同意高祖的意见,说刘文静有情绪是真,但确实是没有谋反的意思。李世民也特地赶来替刘文静求情,极力替刘文静开脱。但是唐高祖并没有给他这个面子,他意已决。
裴寂心中恨透了刘文静,他在接到高祖的指令,去审查刘文静案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的主子要对刘文静下手了。现在看高祖把谋反的帽子往刘文静脑袋上扣,就明白自己该怎么说了。你刘文静不是自恃有才吗?那我就让你死在自己的才上面。
于是他上奏说:“众所周知,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我们大家之上,但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后患。”裴寂话中最狠毒的一句就是“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后患”,这就是说,既然不能让他好好地为我大唐效力,只有杀了他,免得被王世充、窦建德得到,那么将是我朝的大患。这话说到了高祖的内心深处,他既然不能让刘文静满意,就要除掉他,不然刘文静真的到了对手那里,后患无穷!高祖犹豫了一下,在判决书上签字生效。杀无赦!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史载,刘文静在刑场上捶胸顿足:“狡兔死,走狗烹;高鸟逝,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可以说是第一个死于唐朝官场倾轧的高官。刘文静之死实际上是李渊、裴寂为防止内部出现派系小集团而蓄意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此时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这个刘文静真的聪明,也真的糊涂。能把军国大略看那么清楚的一个人,到死都还没有搞明白唐高祖杀他的真正原因,到死也都没有领悟到自己一年多以来的言行是多么的不正确,至少是不明智。唉!真的可悲!
【冷幽默结局】
裴寂是个赌徒,赌徒不会只赢不输。
赌徒可以赢得财物、权力,但赌徒也同样可以输了自己的一条命。赌徒的下场只有三种,赢者癫狂,输者神经,见好就收者寥寥。
刘文静的悲惨收场,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更多是官场的潜规则在作祟。这看似裴寂的胜利,实则两败俱伤。唐朝相较于前朝后世,对于开国元勋算是做到仁慈义尽。虽然没有表面上的惊涛骇浪和阳光之下的血腥杀戮,但也不排除暗夜里的阴谋遍地,平静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
《旧唐书.高祖纪》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李世民修订唐史,确立自己的首谋之位。没有其他人,只有刘文静与他分享这份“首谋”的荣耀。可以想得出来,刘文静的死给李世民内心造成了不小震动。李世民会轻易放过裴寂吗?裴寂最后的结局会好过他的好友兼政敌吗?历史会给出他最后的答案。
三年以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登基后,为了稳定人心,李世民还是把李渊曾经重用的萧瑀、封得彝等一些老臣子安排在关键岗位上。裴寂也得到了同样的重用,当时李世民身边最红的人莫过于他的大舅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首功长孙无忌。就是在李世民红得发紫的一个人,李世民给他的封户是一千三百户。而裴寂作为李渊身边的红人,竟也得到了一千五百户。
于是有人说,老裴的命真好。好到可以把李世民父子通吃,好到可以让李世民忘记那个叫刘文静的人。所有的人都看错了,李世民的账本上给裴寂记着呢。李世民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这个赌徒输光所有积蓄的机会。
这个机会并没有等太久。贞观三年(629),曾经备受皇室垂青的佛教僧侣法雅在宫中将经,因口出妖言被抓了。这法雅说的是什么呢?“京师要发瘟疫!”这还了得,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大放厥词,蛊惑人心。李世民让杜如晦亲自审问,看看法雅那根神经出问题了。这一审不要紧,却审出一个意外惊喜,把裴寂给牵出来了。原来法雅说的这些话,私下里竟然都对裴寂讲过!
正愁没机会治你呢?这下可逮住机会了。李世民把裴寂就给喊来当面对质。裴寂也没抵赖就承认了。李世民数落他说:“计公(裴寂的尊称),你的功劳不小啊!官都当这么大了。你的功劳我可都还记着呢,武德年间,纲纪紊乱,这些也是你的功劳吧!”
领导水平就是高,虽然是头号权臣,裴寂估计这时候已经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李世民这小子是要找岔子给刘文静报仇啊!
其实李世民说得有水平,一是给裴寂按上了罪名,说武德年间政治状况不好,都要由裴寂负责。但是李世民忘了他这时候还沿袭着李渊当政之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制度,而那些制度很多都是经裴寂之手定下来的。
二是指桑骂槐,也借机发泄了对高祖的不满。发泄完不久,太上皇李渊便被迁居到太安宫,而太宗听政的处所则由原在太子东宫显德殿,挪到皇宫太极殿。李世民藉机罢免了裴寂的官职,削去一半食邑,并把他赶出京师,迁回祖籍。
裴寂,大唐第一代头号权臣就这样稀里糊涂给打发回老家养老去了。在回去的路上,裴寂的心情肯定颇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