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猛人分很两种,一种就是上战场跟打了鸡血似的,只埋头砍人不抬头看天,这是我们传统意识中的猛将,尉迟恭与这个比较靠谱;一种是上战场不光是为了砍人,还要赢得漂亮,耍得够型,李世民与这个比较接近。

一天又一天过去,从去年十一月一直拖到四月份,唐军还是没有开打的迹象。

宋金刚同志怒了,他娘的,这是打仗吗?饿死老子了,拿根萝卜啃!

没有!

这个可以有!

这个真没有!与唐军相持约五个月的宋金刚军终于扛不住了,城里已经没有吃的了,连树皮都扒下来熬粥喝了,喝完就去拉肚子,拉完接着喝。

四月十四日,已经摇摇欲坠的金刚同志被迫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退。

撤,往哪里撤,刀已磨亮,马已喂好,关了你这么长时间是为了干掉你。

酒足饭饱,洗完土桑拿的的唐军去撵跑一步晃三晃的宋金刚部队,没怎么发力就在吕州(今山西霍县)追上了寻相,大败其军。

唐军追追追过狂风追过天和地,吃饱了撑得难受,一昼夜行200余里。交战数十次,砍翻对手不计其数。

追到高壁岭(今山西灵石东南),总管刘弘基劝李世民休息休息,就是同志们再有劲,也不能当傻孩练啊!也不指望他们拿金牌,等后续部队和粮草到来之后再行决战。

李世民没同意,继续发力追到雀鼠谷追上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好了,开砍!唐军一日八战皆胜,打死打伤敌军数万人。在这中间,李世民二日不食(估计前面吃得过饱),三日未解甲(估计前面洗涮得太干净,不需要洗澡),督率将士奋进。追至介休(今属山西),李世民率精骑出击,大败宋金刚军,斩首3000级。

尉迟恭收拢残兵困守介休城。李世民爱惜人才,劝尉迟恭跟自己干吧。尉迟恭见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出路,就跳槽到新公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降唐。刘武周放弃并州与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

作为一名职场猛人尉迟恭拜见李世民时,看着面前坐着的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小老板(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为三军统帅)心中肯定会有感触。

年龄不是问题,年青干部有活力,有闯劲,跟着不吃亏,跟着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尉迟恭的先祖是鲜卑人,历经漫长的汉化,我们现在已搞不清楚被汉化了N次方的尉迟恭同志是否还遗留他祖先游牧草原的豪情。可值得猜想的是,三十五岁的尉迟恭在投降的那一刻,当看到李世民年青白净的脸颊时,是否会觉得这是一种羞辱。

老江湖栽在一个小屁孩手上,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是靠实力说话的。年龄不是问题,输赢不是问题,只有实力和勇气才是永恒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久历沙场的猛将,尉迟恭当然希望自己败在一个更强大的对手之下。但他没有忘记强者不一定都是大者,强人也不一定都能干上皇帝。

但此刻的李世民,是否有让尉迟恭折服的实力,威望和气度呢?至少从那张偶像剧美男的脸上,尉迟恭看不出来。

历史告诉我们,作为驯化尉迟恭这头猛兽的主人,二十一岁的李世民干得相当漂亮。。

与尉迟恭一起投降的同事们纷纷叛逃唐军的时刻,李世民站出来力挺尉迟恭,不仅放了被众将猜疑而关押起来的尉迟恭,还送了一些钱财给他。

两个纯爷们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不能因为小小的猜疑而伤了感情。你如果想离开我,去自己创业,我送你些本钱,也算我们共事一场的一点心意(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这时候尉迟恭已经被收监,人在这种时候心灵也是最脆弱的。

李世民说出的这段话忽悠得猛人尉迟恭内心世界冲动不已,收到了“冰火九重天”的效果。也彻底征服了比他大十四岁的尉迟恭。后来这个桥段在很多戏剧舞台和小说里被反复使用。

从此,尉迟恭成了李世民最贴心的警卫营长(亲兵玄甲队统领之一),在被释放的当天,就将李世民从单雄信的重围里救出,立下大功。

尉迟敬德武功很高,前一段时间电视上播放《李小龙传奇》,有人就假设如果让尉迟恭徒手和他对打,谁强?这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

如果可能,我肯定押尉迟恭胜出。

我始终认为现代武术修习的残酷性已经不能与古代相比了,特别是乱世,都是砍人砍出来的技能,捶人捶出来的阴招。

尉迟恭最善于在马上躲避长槊,经常在千军万马之中单枪匹马,犹如无人之境,号称万人敌。不管士兵们如何刺他,都被他轻轻躲过,毫发无损,不但毫发无损,还经常反夺其槊,将其刺死在地。

这一点让另一个使槊之人很不服气,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四弟李元吉,总想找机会与尉迟敬德好好PK。

一次李元吉将长槊的刀刃去掉之后,想和尉迟恭比划比划。结果每次不但刺不中尉迟恭,还被其将槊频频夺走,李元吉那也是一个人就可以揍趴下十个人的猛男,在尉迟恭面前算是丢尽了面子,于是大惭。

男人护面子有时候比女人护里子护得还紧。

李元吉不但惭愧,还将尉迟恭恨之入骨,老子早晚找机会把你干掉。

这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手杀李元吉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和窦建德作战,李世民拍着尉迟恭说:“我持弓箭,你拿长枪作为副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不能奈我何!”这话说得真牛气!

说归说,两人还真这么干了。秦王李世民和尉迟恭一起骑马来到窦建德营门前,高喊:“我乃大唐秦王,能斗的出来,我们比试比试!”

当时的敌兵很多,看见秦王这个气势,谁也不敢上前。有一次和窦建德作战,阵型还未摆好,秦王便看见对方敌阵中有一白马少年在耀武扬威,秦王连连赞叹:少年骑得真乃好马也!

话音未落,一员战将请缨出战,原来是尉迟恭,秦王说:为了一匹马,让一员大将冒风险不值得。

尉迟恭说:小意思,看我的!

说完拍马冲出,三下五除二就将少年擒到了帐下,一问,原来是王世充的儿子王琬,那匹良马就是后来的昭陵六骏之一。

李世民在唐的统一征服战争里,尉迟恭屡立战功,成为秦王陛下最倚重的将领之一。

但和李靖,徐茂功等可以统领方面的大将相比,尉迟恭做为李世民的亲兵统领,有一个较为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更像是为李世民私人服务的家将,而不仅仅是为唐政权征战的将领。因为他是李世民亲自收服的,所以他对李世民本人有无可怀疑的忠诚。

这一点,对后来的玄武门之变,非常重要。

尉迟恭晚年闭门谢客,过着闲适散淡的富足生活,专心研习长生不老之术。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 658年)二月去世,享年74岁,唐高宗李治举哀为他“举哀”,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人人都要过去参加追悼会。

这是唐朝大部分开国功臣的最后岁月,与历朝相比,唐朝还是非常善待这些有功之臣。

2、人生超级秀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大秀场。

人的一生要做到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在这个世界上秀了一把。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那舞台中央走秀的人,会秀的人会尽量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不会秀的人就只能“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了”。当然李绩的人生堪称一场超级秀。

我们先来认识这个人,还记得自己当年把李绩和徐茂公、徐世勣对号入座成一个人后的表情,头微抬,眼睛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嘴合不拢,不是意外,是太意外。我就是现在在说他,可在心里还是没有把历史上的李绩、徐世勣和《隋唐演义》里的妖道徐茂公联系起来,这简直是人格大分裂啊。

李绩算是民间演义里歪曲得最厉害的人之一,他是唐代名将之首,但在《隋唐演义》里却成了老道士徐茂公,变成了类似于诸葛亮、吴用之类手无缚鸡之力的妖孽级军师型人物。

李绩同志出生在一个有钱人家里,自幼好武,十七岁参加瓦岗军起义,很快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后随李密降唐,跟从李世民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等,功劳显赫。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不久平突厥,安定了唐朝北疆。他在并州十六年,社会稳定,被李世民称赞为国家长城,官拜兵部尚书。唐高宗即位后,召回被唐太宗故意外贬的李绩,封为宰相。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以七十八岁高龄寿终,一生极为顺利。后人说到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绩封英国公,与他齐名的李靖封卫国公)。

一、家庭出身:不差钱的非农户口。李绩,本姓徐,名世勣,字茂公。唐高祖赐姓李,因此本来的徐世勣就变成了李世绩。高宗永徽年间,又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名讳,改成单名一个“绩”字。所以,徐世勣、李世绩、李绩,都是同一个人(本书为了行文方便,通称李绩)。

李绩是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出身于山东豪强家庭,大地主成分,家里余粮成堆,珠宝成箱。

他和父亲徐盖一样都是乐善好施之人,喜欢没事学学李嘉诚先生做做慈善事业。不过李绩并非那种喜欢享乐、提笼驾鸟,花钱买享受的败家子。

他眼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于是当下决定,我的青春我做主。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