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李义府刚被贬斥,三月底,蓬莱宫(大明宫)完全竣工,高宗于二十五日正式移居蓬莱宫,此后就在蓬莱宫的正殿紫庭殿听政。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的目的达到了,但由于新受打击,此事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她,而是处处对她有所防范的高宗,还有高宗一心扶持的太子。十月初一,唐高宗更是命令太子每五日一次到光顺门内,视察各部门呈奏事情,事情比较小的都授权太子裁决。当时太子才十三岁,高宗是出于自己身体不行,武后一党又不太安份的考虑,才这样急切地培养太子的能力。

李义府被贬后,宰相位置留下了空缺,高宗有意让办案有功的刘道祥来充任右相(即以前的中书令)的缺。但是刘道祥怕武后因李义府的事而迁怒于他,便屡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高宗开始很不解,年纪也不是很大,而且没病没灾的,乞什么骸骨?后来悟出来:这是怕武后报复!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高宗反而更坚决地要任命他为右相。这样,不管刘道祥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因为审理李义府一案而被绑到了武后的对立面上了。

除了刘道祥之外,因李义府的倒台而获益的还有一位,便是上述在大海里翻船,差点没被李义府整死的刘仁轨。表面上看,刘仁轨是靠着从辽东回朝的刘仁愿的几句美言,官职一口气连升了六级,实授带方州刺史(今朝鲜半岛的开城)得以镇守海东。实际上,他和李义府的敌对关系应该才是高宗看中的。高宗此事需要扶植一些和武后党羽敌对的势力了。

李义府的去职是武后向政坛发展后受到的第一次挫折,原本她朝夕得见天颜,能就近了解和掌控局势,一旦高宗发病,她还可以带行部分君权。以前李义府掌握中书出旨权,许敬宗掌握门下封驳权,旨意便可畅通无阻地顺利发布。现在随着李义府的倒台,缺失了重要一环,可以想象武后沮丧的心情。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她性格中的稳和忍占了上风,并没有大吵大闹和高宗硬碰硬,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脱离是非圈。这一年她已经41岁,和高宗也算老夫老妻了,她想通过这样的怀柔办法,缓和自己和高宗的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好。

后宫万紫千红怎容一枝独秀,也就在这时候后宫有人与她争宠。不是别人,是武则天的自家人。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是个俏丽风流的寡妇,一直和高宗有染,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也有倾国的容颜。韩国夫人经常带着她的女儿出入宫苑,时间一长,高宗就和他的女儿也搞上了。然后不久韩国夫人死了,传言是被武后毒死的。高宗又有了将韩国夫人的女儿正式纳为嫔妃的打算,而且计划是把她直接名列九嫔之一。武后害怕自己会因此失宠而走上王皇后的老路,也采取巫蛊之术,想诅咒死这个外甥女。

没想到这事被人捅到了高宗那里: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宦官王伏胜举报,说武后常召道士郭行真进入宫禁,行“蛊祝”、“厌胜”之术。高宗闻报大怒,生性软弱的他此时也来了蛮劲儿:真的需要处理一下这个女人了!于是他密召宰相上官仪进宫,商议一下该如何处理武后。上官仪是由高宗越过宰相们的权力,亲手提拔上来的,他当宰相一年多的时间里,正是高宗打击打击武后党羽的时候,所以很快就独持国政,权势熏天。上官仪为人恃才任势,举止张扬,惹得不少人反感。当时朝中只有老臣许敬宗才能和他抗衡一些,所以他和武后一党免不了产生矛盾。此时一听高宗对武后有意见,就来了精神,说:“皇后专权骄横现在是充分显露出来了,天下人对她的意见很大,我认为有必要废掉她,另立皇后。”高宗闻言心意越发坚定,便令上官仪草诏,准备废后。上官仪运足了文思,把废后诏书一气呵成,开列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眼看着武后的凤冠就要摇摇欲坠,眼看着密室密谋就要付诸实施,在这关键时刻,武后的后宫情报网再一次救了她的命。她在高宗身边安排了很多耳目,事情一出,早有左右侍者纷纷急报给她。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浪费时间犹豫,而是毅然决然立刻来见高宗。这边上官仪刚放下笔,草诏的墨迹还未干,武后就出现在他们面前!所幸此时诏书还只是个草稿,晚来半步,就任凭是谁也无力回天了!

武后的出现太过突然,高宗和上官仪都愣在当场,异常尴尬。估计上官仪见势不妙赶紧溜掉了,高宗面对武后,一时又翻不过脸来。武后当即跪在高宗面前自辩,问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要被废掉。高宗只好说是王伏胜举报云云。武后则辩驳道,王伏胜并不在后宫值勤,何以知晓有厌胜的事?高宗无言以对。随后,武后不卑不亢地陈述了几年来辛苦辅政的事,软中带硬地问,是什么让他不信妻子却信奴才,竟以至于不顾夫妻之情,妄弃无辜?这一问,就把高宗制服,危机总算过去了。这场风波其实非常凶险,武则天之所以能一番言辞就把它化解,是因为她抓住了高宗的性格弱点。如果武后遇到的是另外一种性格的男人,事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结局,就算本来没有下定决心的现在都有可能为了维护帝王尊严而废后,更何况你在后宫的耳目能有这么快的反应,太危险了!但生性柔弱的唐高宗在皇后的涕泣申诉面前,满腔的怒火早已烟消云散,再想想废后之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太子之位不保,国本动摇,牵涉实在太大了。于是高宗连忙收起诏书草稿,仍是惊魂未定,还深怕武则天伤心怨恨,就说:“我本来也没有这样的打算,是上官仪坚持说,我才有这想法的。”两人在密谈了很久,高宗连连道歉,待武后亲密如初。

要命的是,高宗平为了息武后怒气,出卖了上官仪。不知道上官仪失魂落魄地走出宫门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厄运正悄然迫临。武后现在既然已经把高宗搞定了,下一步就是报复上官仪。不管上官仪是始作俑者也好,是附和者也罢,都一定要付代价!她指使许敬宗上表,以上官仪、王伏胜曾共事废太子李忠为由,诬陷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李忠的身份太过敏感,上官仪被和他扯到一起,结果肯定是麻烦。这道奏表一上,高宗心里暗自叫苦:这是要折我的臂膀啊!此时,可能是满朝的大臣惧于武后的淫威与毒辣,可能是因为上官仪的这个罪名太大,也可能是因为上官仪的人缘本来也不好,也可能因为上官仪的私党见他不死也得脱层皮,求情后自己免不了受拖累,反正是史书上没有记载有谁站出来说句求情的话。

高宗被武后逼的无路可退,只好准奏。于是上官仪就成了武后要杀的儆猴之鸡,也成了被高宗甩出来的替罪之羊。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上官仪被逮下狱,和他儿子上官庭芝、还有王伏胜,一并处死。家属籍没,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其时还在襁褓之中,她就是在这时候随母亲一起被没入宫的。

两天后,废太子李忠被赐自尽。此时,太子李弘奏请为哥哥收尸下葬。高宗闻奏称赞李弘仁厚,这时候武后居然还能微笑着附和。这并没有算完,事情还牵连到去年审判李义府一案、现在已是宰相的刘道祥,他伤了武后的亲信李义府,自然要受报复,这次被因为与上官仪来往密切而被罢相,降任司礼太常伯(礼部尚书)——他一直就在往后躲,但秋后算帐还是找上他了。还有左肃机郑钦泰、西台舍人高正业、司虞大夫魏玄同和张希乘、长安尉崔道默等一批朝士,也因和武后党羽有矛盾,被诬以相同的罪名或流放或贬斥①。这些人当初为了自保不敢出面为自己的庇护神求情,到如今覆巢之下无完卵。还有那个因去年提议李义府骑马流放而遭贬的薛元超,一年来为了争取回朝猛拍上官仪马屁,这回又因上官仪而遭殃,更被贬到巂州(今西昌)。看来光会钻营还不行,别站错队(运气)也很重要。

废后不成反丢了自家姓名,这件事对高宗中期的政治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宗的性格圆润有余,武后一耍手腕他就象一团面泥一样可以捏来捏去;关键时刻还出卖了自己最亲信的、也是对自己最忠诚的大臣,致使人家遭受灭族之灾!这样一来,除了极少数能真正一心为国、不顾身家性命的社稷之臣之外,大多数朝臣不敢再支持这个“翻脸比翻书快”的高宗,来和武后斗。那不是拿自己全家男女老少的性命,往那个能力非凡且心毒手辣的武后手里送吗?这就怪不得此后很长时间里大臣们都不再直接向皇帝进谏了。虽然他于这年年底,任命乐彦玮和孙处约这两个相对亲信自己的、非武氏一党密切的大臣为相,也无法挽回这个结果。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