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的第一红人。他既是李世民的发小,又是李世民的妻兄,更为关键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千钧一发之时,他成了李世民可以依靠的重要人物。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公开化、白热化。眼见雄心勃勃的李世民日益坐大,李建成焉能不坐如针毡?据说,占据政治主动权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试图先发制人,但却无功而返。他们只好最大限度地孤立李世民,抓住一切机会诋毁李世民营垒的重要人物。这招很凑效。不久,房玄龄、杜如晦就被逐出了秦王府,李世民也几乎被弄成了光杆司令。关键时刻,留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镇定,他坚决支持房玄龄等人发动政变,并在玄武门成功地伏杀了李世民的政治对手李建成、李元吉。越过兄弟的尸骨,李世民成为了储君。不久,李世民又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从此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一主人。

通过非法手段走上皇位的李世民,难免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毕竟他双手沾满了鲜血。因此,他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极力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以此化解心头的阴影。这就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面对历史,二是如何开创未来。开创未来是后话暂且不提,而如何面对历史则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李世民集团的统治基础。高明的李世民通过两个人完成了重写历史的任务。这两个人就是魏征和长孙无忌。魏征来自李建成阵营,为人足智多谋,堪称“反面”典型。对政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作为胜利者的恢宏气度,更重要的是,作为敌对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魏征可以向世人证明,是李建成不仁在先,李世民不义在后。通过魏征对李建成集团的揭露,可以反证玄武门之变的政治正确。长孙无忌长期跟随李世民,可以说是正面典型。对长孙无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跳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循环怪圈,更重要的是,作为革命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长孙无忌可以向世人证明,李世民是如何天纵神武,如何在极为不利的政治形势下,化被动为主动;又是如何心存不忍,在手下人集体劝进的前提下,才对李建成集团采取了行动,这又从正面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原罪。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确实立有殊功,但担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还不够。不能说长孙无忌不喜欢权势,但他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年,唐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护下,亲至长安西郊祭祀,起驾返回时,特令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辂以示宠幸。贞观五年(631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封每人一子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因此,在唐太宗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才能仅仅处于中档水平的长孙无忌,居然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李世民在临死前甚至对左右大臣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是对贞观朝有特殊贡献的人物,这是他的主要方面。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长孙无忌在对待君主、处理与唐太宗的关系上,有着明显的局限。而这种局限很多时候左右了一个人的政治才能,最后也会成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在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贞观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临太平官,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失。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

晚年,李世民最为闹心的事情是太子问题。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因品质问题被废去太子称号。于是,群魔乱舞,众王子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竞争。最后,整个帝国都把目光定格在了长孙皇后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身上。朝野一致的看法是:相较而言,李泰更为出众。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长子李承乾既然被废,按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了。另外,唐太宗本来就对李泰十分欣赏,甚至破例允许他在王府中置文学馆,听任其招揽贤人学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使在平时,唐太宗对李泰的封赏也超过他人,且有意无意中常常暗示自己有立李泰的意向。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他比李泰整整小了九岁,且个人才能、气度都远远在李泰之下。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胜利的砝码押在了李泰这边。然而,因为有了长孙无忌,事情就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本来,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在立哪个外甥为太子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应该保持高度的中立,至少表面上应该装得一视同仁才对。可是,长孙无忌却不是这样,他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场——“固请立晋王治”。

为什么会是这样?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如何在后李世民时代继续自己的尊崇地位,如何保住自己红得发紫的位置,无疑成了长孙无忌第一要思考的问题。在未来的岁月中,要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必然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将来的统治者相对柔弱,只有这样,长孙无忌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如果出现一个强势领导人,长孙无忌的美梦就将会成空。而在两个候选人之中,晋王李治生性懦弱,内向柔顺,完全是一个庸碌无为的角色;魏王李泰则不同,聪明绝伦,个性张扬,好读书,喜诗文。另外,因为有李世民的偏爱,在李泰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文武官员,可以说,李泰早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更为严重的是,李泰恃才傲物,甚至连自己的亲舅父长孙无忌也不放在眼里。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皇帝,他还会倚重舅父?既然不会被倚重,长孙国舅哪里还会有什么尊崇的日子可过?因此,长孙无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站在了李治这一边。长孙无忌将最为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李治,也正因为他的关键一票,大唐的历史被改写。

今天的我们可以遥想当年的一幕:公元644年,“玄武门之变”过去了18年,长安却再一次陷入兄弟相残的血腥中——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骨肉,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走上了夺嫡的不归路。

此时,皇后已逝世7年,儿子没有了母亲的管教;喜欢唠叨的魏征也去世了,皇帝没有了大臣的约束。只剩下做舅舅的长孙无忌,冷眼旁观,看几个外甥演的好戏——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谋太子位,公然许诺“我当了皇帝,就杀了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年幼柔弱的李治,只知道没命地哭。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