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征的话,感觉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征在,决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他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征墓,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李世民的真正用意是修复了自己的面子,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下面我们再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尉迟恭、房玄龄这些心腹大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大可玩味。

贞观六年(632)在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宴会上,尉迟恭想起自己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在玄武门政变的激战中的赫赫战功,有点兴奋有些激动也有些失落,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你有什么功劳?凭什么排在我前面?”座次排在尉迟之下的李道宗,是当今皇帝李世民的堂弟,跟随李世民打天下,颇有一点功劳的,看到尉迟发飙,过来劝解几句。哪想到尉迟喝高了以后根本不能控制自己,动手就打。结果李道宗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了。事情闹大了,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结束。下来,李世民和尉迟有一次谈话,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名臣,李世民谆谆教导:“对于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我是持批评态度的,希望能与各位功臣共享富贵。可是你在官任上屡屡有违法行为,从你这里我想到,韩信、彭越被汉高祖刘邦杀掉不是没有理由的,不是刘邦的责任。国家的治理就是靠赏功和罚过而已,非分的恩典不是可以常有的,你可要好自为之,不要将来后悔!”经过这一番谈话,尉迟恭就很注意检点,收敛多了。

贞观十三年(639)两人又有一次谈话。李世民说:“有人说你造反,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说:“为臣要造反是真的!当年臣跟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侥幸不死,才有今天。如今天下安定,却怀疑我要造反?”说着,还解开衣裳,露出一道道伤疤。李世民看了听了也感动起来:“我不怀疑你,才和你说这事。你还有啥想不开的?”

贞观君臣各自的角色意识都很明确,所以最后的结局很完美。只是揣想当时尉迟听到李世民“造反”的问话,心里的感觉一定是悲愤莫名一腔哀怨。在帝制时代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做臣下的心理压力,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尤其是,这个玩笑般的质疑来自皇帝本人貌似不经意的一次闲聊天。

同样的故事,在房玄龄身上演绎的是另一个版本。

《资治通鉴》记录了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三次停职的故事。一次在贞观二十年(646),房玄龄因为小错被勒令停职回家反省。为此禇遂良上书劝谏:“房玄龄从隋末李家太原起兵就跟随陛下,特别是武德末年玄武门政变时参与决策,贞观初年选用贤能建立贞观政治格局,若论臣下勤勉,房玄龄应推第一。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他有谋反等重罪,是不应该遗弃的。就算他年老体衰,也只能劝说他退休养老,按礼请退;不能因为些许小过失,就屏弃元勋老臣。”李世民听了,立即召房玄龄入宫议事。

没多久,房玄龄再次犯错“避位”回家,这一回还是没有记载是什么错,但进程很微妙。史书上只说,过了一阵,皇上驾幸芙蓉园,房玄龄得到消息,立即命令子弟洒扫门庭,因为他知道皇上会驾临房家。果然,皇上李世民给自己找一台阶,“顺路”来到房家,然后“顺便”带着房玄龄一起回到宫中。

在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病故时,综述长孙氏品德事迹时,《资治通鉴》提到有一次房玄龄因为受到批评停职回家。长孙皇后知道了,对李世民说:“玄岭事奉陛下已经很久,严谨小心;朝廷机密,从未泄露。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据史书记载,房玄龄实在是一极小心谨慎之人。儿子房遗爱娶了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他深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皇帝授予“太子少师”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推出权力中枢,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批准,而且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请求不已,没有办法他只好接受任命。作为宰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声望的意义多于实际的意义,但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还是没有敢前去接受这样的礼遇,他返回了。因此,房玄龄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认为他有谦让的美德。

在君主政治时代,李世民的举动合乎君人南面之术,是君主操控臣下的基本伎俩,是常用手段,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皇帝必须随时感觉到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控制,随时显示皇权的权威。臣下则必须知道皇帝的底线,适可而止,激流勇退。政治第一,友谊第二。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命令皇太子在定州监国,房玄龄在长安留守,得以便宜行事,不须奏请。有人前往留守办公室,声称要告密。房玄龄问你要告谁?得到的回答是:“告您。”房玄龄马上把此人送到前线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听到报告说有留台送来告发有人谋反的事,令人持刀列队,押上告密人,问他要告谁,回答:“房玄龄。”李世民早已料到这是怎么回事,立即大喊一声令将此人腰斩,然后下玺书批评房玄龄不能当机立断。

这是贞观君臣博弈又一个极有意思的实例,双方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都要按规则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演到位演绎成教科书式的经典。李世民要给房玄龄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权力,房玄龄要对得起皇上的信任;皇上要展示的是胸怀,臣下要表现的是忠诚和适度的谦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其他几位深受先皇器重并也曾让李世民赞不绝口的前朝重臣的结局吧。贞观初年,裴寂尚受礼遇,唐太宗有次到郊外祀天,曾请他和长孙无忌同升金骆。但是不久就因牵连僧人法兴妖言案而被免官,削去封邑之半,并放归故里。接着,家奴又揭发说,汾阴有人称裴寂“有天分”,他不仅不上报,反而杀人灭口,结果被流放静州(今四川省马尔康西北)。初到静州,正值山羌叛乱,裴寂率家僮平息之。唐太宗念他有功,诏令还朝,而裴寂恰在这时死去,年60岁。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记得玄武门血流遍地之时,正陪着唐高祖在宫中湖面悠然泛舟的,除了一个裴寂,还有萧瑀与陈叔达。因为事出意外,望着杀气腾腾持剑而来、名为讨诏实则逼宫的尉迟敬德,当时的李渊只会一连叠声地问怎么办?事已至此,乖巧的裴寂当然不会再说什么,萧、陈两人的答复差不多就是异口同声,认为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李世民大功告成后认为裴寂有“佐命之功”;视萧瑀为“真社稷臣也”,并为其题字赐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还在正式登基前就任命其为左仆射;陈叔达更是早在原太子与秦王还没有公开摊牌前就不断在皇上面前为秦王说好话,使李世民不止一次逃过了“贬责”,李世民对此很是感激,封他为礼部尚书时还有说法:“武德时,危难潜构,知公有谠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 怪不得大家都想说话算话,原来顺昌逆亡的感觉就是爽,爽得很!陈叔达的官甚至都没能当到第二年新皇改元建号,就因为政见不一,与萧瑀在朝堂争辩而被免官。那一次两人都是声色俱厉,萧瑀也“坐不敬,免官”。贞观元年(627),萧瑀又以太子少师为左仆射,但半年后“左仆射萧瑀坐事免”。

这当然只是表面上的说辞,真正的理由应该不难理解,那就是这些老臣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了。当然,这几个人毕竟大有功于新皇,所以能始终得到皇上的礼遇,萧瑀其人更是屡落屡起,在让贞观天子过足了予取予求福祸由朕的天子之瘾后,最后还是得以善终,与裴寂的结局不好同日而语。

四、唯一的贞观“女主角”——长孙皇后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

秦王李世民站到了他的秦王府前,数百甲士迅速集结,肃杀之气如阴云笼罩于整个长安上空。他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皇位之争,要在这个血色黎明,做出最后的了断。这些死士坚定的目光里只有一个目标:决战玄武门。而就在此时,一个婀娜的身影,披戎装、携战刀,自李世民身后走出:“诸位将士——”

整装待命的甲士们,起先一愕,继而热血沸腾:秦王妃!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