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北方。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与招抚,突厥部至隋炀帝时已经臣服,炀帝被尊称为圣人可汗,一直到大业末年,突厥都与大隋保持着友好的臣民关系。经过头四年对西北边陲的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最终成就了大业五年三月炀帝的亲巡青海,这一次西巡耗费巨大,随从有大批军队、文武百官、后妃僧尼及百戏乐舞演员等,跟着炀帝“亲巡河右,观省民风,所历郡县,访采治绩”。历时半年,于九月回到长安,同时随炀帝回京的还有西域国王、使节及大批胡商。

除了北边和西边,炀帝的权仗还伸向南海东海诸国,“师出于流求,后加于林邑”,比秦汉的扩张野心更大。虽然瘴疠气侯和海域波涛阻断了杨广的扩张野心,通使海洋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赤土、流球、倭国、百济等国纷纷遣使来朝。至此,大业五年,随着炀帝南巡、西巡、北巡的成功,隋在短短几年间已达极盛,于外是威,“地广三代,威振八方,单于顿颡,越裳立译”;于内是富,“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积委于塞下”,自汉武以来七八百年间,无人可比。

杨广所渴求的圣君之业初见端倪。他的强国梦想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极盛之中已隐伏着危机,在虚浮繁华的同时搞不好就劳民伤财。建东都、开运河、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建粮仓、造龙舟、置离宫连年征役所创建出的国富民强,东西南北百国来朝的盛荣气象,这一切不但没有使炀帝罢手,反而激起他不顾一切地恃勇奋进。大业八年、九年、十年,炀帝倾全国之力攻打高句丽企图迫其臣服。从历史背景来看,高句丽立国四五百年,国力不可小觑,它曾经西联突厥、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俯瞰中原。大业三年,炀帝曾在突厥启民可汗帐中见到高句丽使者,一旦中原有变,高句丽长驱入关,决不是没有可能。隋唐几代帝王都曾经数次征辽,炀帝征辽,有其不得已的考虑。史家认为:正是征辽之役,成为大隋由极盛转为剧败的转折点,也是杨广一生荣辱的转折点。

612年,隋军第一次征辽彻底惨败,渡过辽河的三十五万隋军,生还的仅有数千人。曾经的光荣,使杨广毫不怀疑可以想见的胜利结局。他亲率后妃宫女、公卿百官、僧尼道士、仪卫鼓吹及各国使者等,浩浩荡荡压向边境,声势盛极。而眼前的惨败,却给了俯瞰生民与属国的炀帝沉重的一击。自十三岁出守晋阳,至四十多岁把大隋推向繁荣富强,任自己的梦想在现实的疆土信马由缰,几无约束,也从来没有失败过:

北御突厥成功了;

南定吴越成功了;

阴谋夺嫡成功了;

前人不敢想的南北大运河开通了;

西巡青海,艰险的大斗拔谷他带着十万人穿越了;

……

谁能比我杨广更所向无敌呢?

这时候极度的自负给了杨广极强的野心,此时的杨广,不是静心敛气检讨自己惨败的原因,而是在不服气的刚霸心态中,于613年,614年,接二连三又倾全国之力继续征辽,誓要挽回面子。然而这时侯,隐伏的危机暴发了。连年征役使得生民毫无喘息的机会,隋大盛时期的人口为4600万,而八年劳役总征用人力约3000万,一役未完,一役又传的苛暴压力,早已使生民不堪重负。罢杀老臣,亲近南方才士,使得以炀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亦是人心怨望,风雨飘摇。

此外,隋仓储虽富,但炀帝对仓粮的控制极为严格,并不用于赈饥,大业末年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开一个郡仓济灾竟要皇上诏敕批准,“天下大乱,本是为饥”。而扫地为兵的征辽之战把一切推到了烈火口上。一面是辽役与灾情迫使民变蜂起,一面是已故臣相杨素之子杨玄感借民变起兵谋反,一面是国内的战变迫使辽东的隋军放弃岌岌可危的高句丽退兵自救。危机连绵起伏,互为因果,天下重现大乱之兆。刚霸有余柔韧不足,宝剑在此刻砰然折断。

折断之后,这一柄宝剑便自沉江底,无所作为了。

隋朝在618年灭亡。

炀帝最后的两年是在江都度过的。征辽失败以后,国内国外形势急转直下,东西南北中,处处烽火,处处硝烟,眼看一代圣君的理想化为泡影,杨广的政治意志彻底崩溃,不愿过问朝政,甚至苟安于江都不愿意回东都洛阳与长安以稳定民心。此时的杨广,与即位之初雄心大志、奔波亲政的一代枭雄判若两人。若说这最后的两年,说杨广昏庸亦不为过。

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见过一首现代诗《杨广本纪》,里面有这样一段:“诗人注定不会成为最称职的帝王/即便有了鞠躬尽瘁的心情/诗人就是诗人/要不个性懦弱的文人/或者热血沸腾的疯子。”综观杨广的一生,为他作了诗的结论。

三、砸碎纳谏惜臣的牌坊

纵观贞观名相,名列三甲无疑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在这里我重点说说魏征。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又诛杀其子侄十余人,夺得皇位继承权。同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并迅速缓和他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对原太子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特别是魏征,比其在原东宫府更受重用。那么,李世民对魏征及原东宫附属为什么不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事实上情况真就如此简单。

宋朝的理学大腐儒朱程二位夫子就以孔孟之道对魏征进行了批判,认为魏征劝建成杀世民是不友于兄弟,建成死,魏征不死是不忠,这些说法当然是不对的,愚腐的,后世当权者如明万历皇帝也对魏征不满,认为魏征事二主,相助李密这种反贼,是不宜树为宰相楷模的。公平地说;如果没有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那么魏征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李世民,魏征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二者缺一不可,李世民千古,魏征千古。换言之,两人成就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也成就了两个人“谏臣”与“明君”的牌坊。

大业初定,四海未平。东北地区,高丽虎视辽东。西北地区,突厥、吐谷浑不断寇边,内犯势头尤以突厥为烈。在此情况下,李世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先稳定山东,因为山东不仅是解决西北问题的关键而且对关中也有影响。要想稳定山东,就一定要控制山东的士族势力。而最能牵制山东士族势力的就是山东豪杰了。山东豪杰就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的大小领袖,这些人在降唐之后大都转化为庶族地主,他们和山东士族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根本冲突。如果充分利用他们,使之和山东士族互为牵制,就能取得山东的暂时稳定。而魏征又是最能代表山东庶族集团即所谓山东豪杰利益的人物之一。魏征不仅参加了瓦岗起义,而且又是原东宫集团的主要谋臣之一,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仅使其成为山东豪杰的联络人,而且也成为东宫集团的代言人。如果李世民杀掉魏征,就会导致这两大势力的不安和反对,从而失去山东豪杰的支持而无法处理好山东问题。当时很多人要杀尽东宫的人,李世民是个有远见的人,他说“魏征他们虽然是东宫的人,但是大家各为其主,所作所为是可以原谅的,我今天不杀他们,是为了明天让他们感恩”。不得不叹服李世民在收拢人心方面很有一套。

魏征随李密降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大唐重用自己。哥们是成大事的人,是治国安邦的超级人才,不能在这里干坐着不干活啊!于是自己就耐不住寂寞主动站出来向李渊请缨:老李啊,你得给我机会让我立功啊!你让我去山东维护一方稳定,那地方我说话还管用。于是魏征就担负起收编各地义军的重任,发一书而降李世责力,并先后使李世责力、窦建德部下曹旦及齐善行等归降李唐。魏征在山东豪杰中的影响就充分显示出来。既然魏征在安抚稳定地方上这么有能耐,故而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就立即委任魏征以“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之重任。魏征在安抚河北时,亦极力保护山东集团中的精英。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