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的理由之二,史书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胜利者是可以影响史书的记载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等书籍不止一次地记载了李世民关心史书对自己如何记载的实例。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提出,想看自己的《起居注》。大臣朱子奢马上劝谏:“按照制度皇帝是不准看当朝《起居注》的,如果你看了,必然会影响史官秉笔直书的公正性,那以后还有信史吗?”李世民只好罢了,但并没有死心。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一次李世民对褚遂良说:“你是负责《起居注》的人,那《起居注》的内容,皇帝可以看吗?”褚遂良说:“今天的《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史、右史,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而且记录皇帝的善行与恶事,以为将来之警戒,这样也可使皇帝产生警惕之心。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观看史书的记载内容的。”李世民说:“那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都记录了?”褚遂良说:“我职责所在,当然记录了。”李世民这次又没有达到目的。但人家军事在行,敌方的庞然大阵都能找到弱点,别说面对自己的下属了。他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房玄龄。房玄龄是个老实人,在家怕老婆,在朝怕皇帝,在讲了一番皇帝不能看国史的道理之后,还是没能顶住。他指示许敬宗,写了一个修改本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终于达到了目的。其实李世民之所以要看史书,还是因为最关心玄武门之变如何记载。他看了之后,马上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前周公杀了自己的亲兄弟管叔和蔡叔,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在效法周公,知道不。”李世民应该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指示,要不然,初唐史上如此重要的玄武门之变不会至今还罩着一团团的迷雾。

说到这里,要简单提一下唐代的史书编撰制度。唐代的史书编撰制度堪称典范。中国自古就设有史官,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史官所要记录的。但在唐以前,史书私修的多,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私修。李世民非常重视史书编撰,他在位时期,主持编撰了8部史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史书由私修变为官修,建立了由国家组织的修史制度:

一是起居注。这是史臣们的第一项任务,是皇帝每日大事的记录。二是时政记。这是皇帝同宰相们议事的记录。起居注、时政记比较零碎,但却是最为真实的原始材料。每到年末,这些起居注、时政记就被加以汇编,整理成卷。三是实录。现任皇帝的统治终结之后,全部的起居注、时政记就会被再度加以整理加工,成为编年实录。通常,这种实录还会收录一些死于本朝的著名人物的传记。实录编成,就可以用来撰写本王朝的完整历史,包括皇帝的本纪、著名人物的列传,以及各种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起居注、时政记、实录等为基础修撰而成。

具体到唐朝,情况是这样的:起居注的编撰贯穿了整个王朝。时政记只在太宗时期、公元693年以后的短暂时期、公元796—862年间进行过编撰。

实录的编撰在唐朝前期较为规范,但公元847年以后的几代皇帝时期,则根本没有编写。安禄山叛乱时,长安的史馆档案被付之一炬,公元756年以前的唐早期记录全部被毁。唯一留下的记录,是史官韦述所写的,并保存在他家中的私人底稿。后来,柳芳在此稿的基础上,将其续写至玄宗时期之末。以上的有限初唐史料,成为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编撰《旧唐书》的基础,也成为了杜佑编撰《通典》的基础。至于唐朝中后期的实录,都得到了较为规范的编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史料。

但到了唐朝的最后六十年,起居注被允许以简单的日历代替,这本已使得史料变少;同时,黄巢起义攻占长安以及随后的持续战乱,再度摧毁了原本简单的史料。结果,修史者只能依靠极少量的私人记载来填补记录的空白。 从以上的史书编撰制度可以看出,无论是起居注、时政记,还是实录,都可能已经被在任皇帝或其继承者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一些不光彩的记载,加上一些突出个人作用的记载。这是完全可能的。李世民及其继承者李治,极可能在为李世民屠兄杀弟的非常夺嫡手段辩护的情况下,夸大李世民在王朝初建时期的功劳,造成将李世民等同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假象。因为刘邦在夺得天下时,其父仍然健在,刘邦并没有把皇位让给自己的父亲,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李世民的皇位就名正言顺,有先例可循了。

因此,说李世民在太原起义中,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样,起到了骨干作用,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李世民打了个平手。

在建立大唐王朝的整个过程中,李世民的确功高盖世。在奠基大唐版图的七个群殴事件中,李世民打了其中的三个半。分别是暴打薛举、痛殴刘武周、踹死王世充和窦建德,半次是打刘黑闼(我始终认为刘黑闼是被李世民打伤了元气的,李世民和他打的是硬碰硬的恶仗)。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唐的天下,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半边天”。相比之下,李建成在这方面就比较惭愧了。他只在打刘黑闼的后期出场一次,而且并没有经过大的恶战就收场了,算他参加了半次,已经是牵强了。在这方面,李建成远逊李世民。最后综合下来是李建成远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曾无数次战场血战,无数次纵贯敌阵,无数次盘马弯弓,无数次射杀敌将,这是扎扎实实、如假包换的百战军功,也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功劳。战场上的胜利,带给李世民的收获是无穷的:他首先收获了一大批与他出生入死、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这些人都是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治理天下的骨干;其次,李世民的战功赫赫,使他在军队和朝野上下享有了崇高的威望,正所谓“天下归心”。

李世民最终收获了大唐天下。其实,回头想来,李渊既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就不应该让李世民频频掌握兵权。即使为了借重他的军事才能,也应该尽量减少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教训远的不说,隋朝就有。隋文帝曾派次子杨广领兵平定陈国,使得杨广积聚了自己的势力,进而夺取了哥哥杨勇的储位。而现在,正因为李世民频频掌兵,才使他拥有了问鼎皇位的实力与野心。所幸的是,李渊所犯的错误,李世民的后代没有再犯。安史之乱后,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泌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建议唐肃宗李亨:在平乱过程中,以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而不以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防止非长子军功过大,出现李世民仗军功夺取皇位的现象。 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一直大到了李渊也觉得除了太子之位以外,没有一个官职可以与他相称。但太子之位又不能给,只好于武德四年二月设天策上将府,封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策上将”的官儿。

但是,天策上将明显不是李世民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都清楚。怎么办?李渊左右为难。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等前四子都是窦皇后所生,即所谓嫡子。李玄霸是第三子,而且他早在隋大业年间就夭折了,还未能等到太原起兵时,自然不能竞争皇位了。而在《说唐》中,这位李玄霸被改成了李元霸,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虽骨瘦如柴,却力大无穷,善使双锤,当时的好汉们(包括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在他手底下没有能走过三招的。历史上的李玄霸早夭,演义中的李元霸也早夭,而且,还为李元霸设计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早夭情节。李元霸在和李世民一起行军的途中,嫌天上打雷太响了。骂骂咧咧之余,提起手中斗大的大锤就向天上扔去,想砸得老天不再打雷了。结果,大锤飞向天空之后,李元霸仰面等了半天也不见锤下来,还以为掉到别处去了呢,刚刚低头准备走时,大锤正落在他的头上,敢情这大锤砸自己主人的头也很卖力,一下子就把他砸死了。

2、谁的剑快谁有理——还原太子李建成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在玄武门这场戏中,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的。 “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有时候会想,如果是他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

“造反,不是老二一个人的事!”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