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这里我要质疑这条线索的真实性,众所周知太原起兵是创建唐朝的开端,而众多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据考证,在太原起兵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还是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政权而把太原首义之功归于己,我以为是揽责而非贬低自己的老子。他贬低自己王朝的开国之君,只能说是在盛世华章上抹了一坨屎。在当时看来,李渊算是老杨家的亲戚,他太原起兵是以下犯上的“违礼”行为,并非功绩。李世民巧妙的为自己和父亲隐讳了太原起兵的“违礼行为”,并根据自己和父亲在太原起兵中的不同地位和处境,给予不同的荣誉。李世民这么一做文章,让本就平庸的李渊又添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话说回来,第二天李世民将密谋告诉宫监裴寂,与裴寂也策划了一番。又过了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宴邀请李渊。隋高祖杨坚当初在长安城东建造了一座大兴城,隋炀帝后来营建东都洛阳,他在这两处都置了行宫。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

李渊到了行宫赴宴,美酒佳肴畅饮无数,已经醉得晕了头。忽然门外进来两个绝色的美女,她们一起向李渊敬酒,不一会儿李渊已酩酊大醉。两个美女扶李渊去睡,李渊稀里糊涂地与两个美女上了床。待醒来后闻见一阵异香,他十分惊奇,再一看原来是身边的两个美女在被子里陪着。李渊便问这两个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称是宫眷。李渊吓得魂飞天外,他哆嗦着穿衣服站起来,二美人忙劝慰他说:“主上失德,各处已乱离成这样,妾没有公的保护,免不得被人污戮,所以裴寂让妾托身于君,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李渊哪里还敢说话,他急忙跑出行宫,正遇见裴寂。李渊一把拉住裴寂责问:“你为什么害我?!”裴寂笑着将李世民将举兵的情形告诉李渊,他说:“现在盗遍天下,城门外就是战场,即使徇小节也免不了一死。假若举义师不但可以免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江山。”李渊回到家里踌躇了几天,咬牙决定反隋。裴寂又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首相助。裴寂所进献的宫女五百可能是作为军妓。

再者隋之将亡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了,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却有胆有谋,文武兼备。两个儿子在外结当地英豪,秘密招募兵马,李渊并不知情。估计儿子们也知道自己的来自老子是有贼心没贼胆,不愿冒险。跟他说了,老头子再一激动心脏病再一发作,这天下还没打,先挂了。所以李世民犹豫好久也没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来李世民看着天下纷纷扰扰,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劝李渊起兵夺取天下。如果李渊不是悬着“谬语“,“宫掖”这两柄利剑。他的可能会把儿子给朝廷治罪,好保住一家的命。虽然下决心起兵,却没有慷慨的调子,而是被逼无奈,满腹凄凉的味道,这也正映了李渊无大志,沉享乐的本质。李渊在起事之后,卑词厚礼与突厥和亲,表面是借兵买马,深层含义是怕突厥在后方突袭他的老窝,许诺给突厥始毕可汗的是他最喜爱的子女玉锦,以此巩固好后方。李渊留下小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然后率三万精锐从晋出发,自此开始,李渊的天下就由儿子们一手给打了下来。

李世民十八岁就设巧局,谋天下。还是让我等小民叹为观止。想象我十八岁在做什么,流连街头,打架泡妞,祸害一方。

李渊打江山靠的是父子兵,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则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老李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他忘了一点,这不是坐江山,而是打江山。真打啊,没有那两把刷子就是给你百万雄师,也能被灰飞烟灭。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刚开始李渊的部队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这不是耍我吗?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地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二、悬而未决的玄武门

“巍巍百尺楼,斑驳证千秋。曾见河中水,几番是血流。”公元627年7月2日(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伏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一兄一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后,皇储之争一箭定格。接着又屠戮其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逊位于他,史称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千百年来围绕“玄武门之变”事实层面和道德评价上的争议一直不休。一方面,李世民为了一个皇帝的位子而屠戮兄弟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这样的极端行为彻底打破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很让后人为惨死者抱不平。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曾亲自干预唐初历史的修撰,使得“玄武门之变”真相一直悬而未决。

唐代关于“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干预下修成,史官不得不“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但秉笔直书一向是史官们的理想追求,事关脑袋的安危,不能明着对抗,就来暗的,其中一个高招,就是用“曲笔”,故意留下自相矛盾的记载,让后人从中发现被“隐”掉和“讳”去的事实。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老爸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之变只是“自卫反击”。三条理由只是为了证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被逼的,别无选择。当玄武门外的喊杀声在历史的天空湮没,当兄弟的血早已凝固在宫门城墙。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一段没有真相历史,是任由史书粉饰涂抹,还是该质疑李世民的英主形象。翻遍史书,疑点毫无章法可循、可解。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宗承灏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