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来讲这个三国的故事。
跑腿了太史小同学找到了刘大。这个事情刘大不能不帮忙。大家都史是混这条道的,谁心里都清楚,虽然人孔市长是用商量的口吻请刘县长帮忙。作为县长来说能不答应吗?毕竟在帮忙的这个问题上,县长求到市长的概率远远大于市长求县长的概率。做人一定要知趣。没事和比自己级别高的同志闹的不愉快是绝对不上算的。
这个简单的道理刘大不会不懂,刘大以前是吃过亏的。血的教训让人成长。而且让人成长的飞速。之后我们就能从刘大身上深刻的看出来。
有了刘大两个BUG小弟的帮忙,孔市长很快解决了被恐怖分子按在地上打的尴尬局面。孔市长紧接着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让刘县长跟自己一起去维和。维和这个事情,我们前面就说过,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更何况维曹老大的和,这个绝对是拿命再拼,最要紧的是,这个工作实在没什么油水。刘大很清楚,这个事情绝对是赔本的买卖。刘大不想参加。所以刘大找了个借口,找个借口相当官方。我们的刘大是这么说的:
“备非敢推辞,奈兵微将寡,恐难轻动。”
刘大告诉孔市长,俺一个县长,没有权利和能力参加维和工作。在刘大的立场来看,就这么一说,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孔市长也是应该明白的。但是很无奈的是我们的孔市长铁了心的要把刘县长拖下水。而且孔市长很恶毒的说了一句话:
“融之欲救陶恭祖,虽因旧谊,亦为大义。公岂独无仗义之心耶?”
这句话绝对是一句定性的话,而且性质很恶劣。孔市长公开的告诉刘县长,如果你不去,那么组织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好同志。不是一个好同志啊,同志们这个定性很要命。不是一个好同志我们刘县长以后还怎么在道上混啊。这一次真的逼死刘大了。为了对自己以后的前途负责,刘大很无奈的说:刘备借得军、或借不得军,必然亲至。
就这样,四面八方的维和部队都来到了徐州地区。但是参加这次维和行动的同志们都知道,这个维和行动也就那么回事儿了。没人真的回认真的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曹老大卯上。反正要是能吓走曹老大最好,吓不走,也就和孔头说的那样“曹兵势大,操又善于用兵,未可轻战。且观其动静。”大家看看热闹就散了。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刘大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明确的表示:
“但恐城中无粮,难以久持。备令云长、子龙领军四千,在公部下相助;备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
其实我们仔细的想想刘大的逻辑实在是挺扯淡的。刘大说的是,城里的粮食不够拉,所以我们要赶紧冲进城去。同志们,城里的粮食不够了,你还非要再冲进去五千来口子帮着人陶老一起吃。这个逻辑太扯淡了。完全是典型的吃孙喝孙不谢孙。
但是,我们再再仔细的想一想,刘大的这个逻辑非常的完美,完全的体现了刘大的成长。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次的维和任务,其实就是扯淡,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虽然维和任务是扯淡,但是维和部队的花费那一点也不扯淡。这么多人吃喝拉撒。哪个不花钱啊。对于那些大城市来的市长们来说,这个花消也就这样了。回去在政策上做点修改,马上弥补回来了。
我们刘大不行啊,这次我们刘大为了参加维和任务,是借了小弟来的。而且刘大同学自己手下才三千个人,一借就借了两千外援。这个事情好要命啊。因为外援借来了,你总要管人饭吧,没见过哪个球队请外援的时候在合同里写清楚,外援不能进入球队食堂,自带外国泡面这一条的。
所以刘大这次,一下子就多管了两千人的吃饭问题。最关键的关键,参加这个维和行动,和以前刘大参加的许多活动一样,刘大没有得到任何待遇上的承诺。也就是说,很明显,这次是来打白工的。工照打,饭照吃,工资不发。这个事情让刘大很头痛。但是退路是没有的。孔头老早给刘大下了定义,不参加维和的同志不是好同志。
那么这个工不打是不行的,打了还没工资,这五千人的饭费问题怎么解决呢?刘大想到了很完美的办法。去陶老那里吃。这绝对是高招啊。虽然大家都知道,来维和的同志们充其量只是来看看,但是人好歹名义上是来维和的。到了你地盘了,你不招待招待吗?
这就好比上面派来了专家组,虽然地球人都知道专家组能不能有专家都是个问题,但是你敢不管人饭吗?人名义上是来指导工作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你敢不管?不敢的。所以刘大的想法没有错。进城就有饭吃,而且是免费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人陶老手下吃饭的人有的是。每天都吃,而且现在这个情况,只有吃掉的,没有补充的。这么三吃两吃的,很容易就吃没了。这个事情太严重了。等陶老的手下把食堂的馒头面条都吃了,你再是维和部队也没的吃了。
现在我们再看刘大的那句话,逻辑就很强大了。
“但恐城中无粮,难以久持。备令云长、子龙领军四千,在公部下相助;备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
翻译过来就是“恐怕城里的粮食不多了,吃不了多久了。再不杀进去,我们什么瓜落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赶快进去城里,白吃上了饭什么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