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曹玮的忠烈后代
中国有句俗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位名将的儿子、孙子甚至曾孙可能还是名将,但五世之后还有谁能复制远祖的英姿?宋初名将曹彬的儿子曹玮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却不曾听说曹玮还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子侄。但三百年过去后,一位曹彬的十二世孙却在宋末的浴血沙场上挺身而出,为曹家将在史书上又凭添了一份血染的风采。
端平二年,大蒙古国哈剌和林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市)万安宫竣工,窝阔台汗入住。这是蒙古人的第一个城市,也就成为蒙古帝国的首都。定都后,窝阔台汗分派王子率兵向西域、高丽和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其中,分三路攻宋,王子阔端率西路军攻四川,王子阔出率中路军攻湖北,宗王口温不花率东路军攻江淮。
蒙古中路军率先进攻唐州,被贬为京湖制置副使的全子才不支逃离,所幸京湖制置使赵范率军赶到击败蒙军,稳定了局势。蒙军继续进攻枣阳。就是在这里,孟宗政曾让金军数次大举南侵铩羽而归,“士马折耗十不一寸”,导致了金帝国后来的全面崩溃。蒙军初时进攻枣阳也遭到顽强抵抗,直到十月才攻下枣阳小城。之后中路军分为两路,阔出自率军攻襄阳,太师国王塔思攻郢州(今湖北钟祥)。郢州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濒临汉水,地势非常险要,宋军有很多水军驻扎协防,城池也很高大。塔思令制造木筏,遣汶上达鲁花赤(相当于殖民地总督)刘拔都儿率死士五百强攻,宋军江陵统制李复明率兵迎战将蒙军击退。但宋军战船稍有接近对岸,蒙古骑射手就如迅雷般奔出,箭如雨下,李复明战死,宋军损失惨重。但蒙军仍然无法攻克郢州坚城,塔思大肆劫掠一番后退兵。
阔出一路进围襄阳,史载赵范用人不当,襄阳守将王旻、李伯洲等日夜宴饮,不理军政,蒙军到来则焚烧城郭仓库投降,无数积存物资尽归蒙古,赵范也因此被降职。但事实上阔出自端平二年十月便开始进攻襄阳,端平三年二月,窝阔台汗专门派兵增援阔出,三月才攻占襄阳。这数月间肯定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战斗,蒙军肯定遭到重创以至需要窝阔台汗再派援军,阔出王子也很可能受了重伤,所以才会在数月后无故死于军中。但现存史料似乎掩瞒了这些战斗,而王旻等将虽然最终投降,但既然能在危难之际受命镇守襄阳,如果说是不务正业的庸才,也不太符合情理。
攻取襄阳后,阔出军继续南下,连续攻克了荆门等重镇,进逼江陵(今湖北荆沙)。十月,中路军主帅阔出王子突然薨于军中,蒙军以特穆耳岱继为统帅,继续进攻。知江陵府李复光战死殉国,同时西路军也已经攻克成都。宋理宗这时才后悔端平入洛的轻率,下罪己诏,宰相乔行简、郑清之也引咎辞职,又起复了在端平入洛行动中抗命而被罢为虚职的史嵩之、孟珙。孟珙立即率军赴援江陵。
孟珙的兵力比敌军少得多,但他毫无畏惧,巧令部将张顺变换旗帜和服装,在江上循环往来,至夜则用火炬沿江照亮数十里。蒙军以为宋军大举来援,心怀悸怖。孟珙趁机率军进攻,连破24砦,夺回被掳的人民二万余。中路战场形势立变,蒙军撤离。孟珙在首次与蒙军的正面交锋中便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日后成长为宋军抗蒙的旗帜性人物。
蒙东路军由宗王口温不花率领,口温不花攻城进展不大,只顾大肆劫掠,后来窝阔台汗召回口温不花,以察罕代之。察罕到后立即进攻真州,知真州丘岳率军抵抗。真州准备非常充分,体现了宋军高超的守城能力。蒙军首先尝试突破城上火炮和弓弩的交叉火力网,损失相当惨重,丘岳趁机带兵出战,射杀蒙军主将一人,蒙军稍有退却。丘岳知道双方兵力十倍悬殊,不能力敌,于是在城外设下三重伏兵,待蒙军重新来攻,伏兵和城头炮火同时发起,蒙军大败。丘岳又派勇士焚烧蒙军营帐,第二天,蒙古东路军的攻势收场。
而真正的激战还在西路战场。阔端王子所率的西路军从凤州出发,进取四川,路上还收服了不少金国的残余部队和城池,任命前金军巩昌总帅汪世显为先锋,攻沔州(miǎn,今陕西略阳)。知沔州高稼认为必须留守沔州,以牵制蒙军。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同意他的意见,却没有派兵增援。最后蒙军大举围攻沔州,高稼战殁。赵彦呐急忙派兵屯守川陕交界的青野原,就在此时,曹友闻出场了。
曹友闻便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生年不详,宝庆二年(西元1226年)进士,累官至武德大夫、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听说宋军在青草原被围,立即前往救援。《宋史》称曹友闻单骑夜入,与守将张维动员民兵奋战,竟然将蒙军击退,制置司作了一面“满身胆”的军旗给他。曹友闻又散尽家财,募集了五千忠义民兵,蒙军反复来攻,均被曹友闻击退。汪世显分兵进攻大安军(治所在兴元府),曹友闻也分兵赴援。
曹友闻分遣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趋鸡冠隘(宁强鸡冠山),左军统制王进据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刚刚安排好,数万蒙军突然出现在阳平关。曹友闻亲率帐军、背嵬军奋力迎战,左右驰射,将蒙军击退。曹友闻对部下说:“敌军必然立即回攻鸡冠隘,应该马上救援。”果然大队蒙军已经攻向鸡冠隘,曹友闻采用了岳飞在颖昌之战中骑兵居中,步兵张两翼的阵型,激战蒙军。关内的王资、白再兴也趁势杀出。两军血战许久,喋血十余里,最终蒙军不支退去。蒙西路军在端平二年底的攻势被曹友闻血战击退,曹友闻晋升眉州防御使,两个弟弟曹万(据曹氏家谱记载应该叫曹友万)、曹友谅也升为总管。宋军退保仙人关,准备迎接蒙军的新一轮攻势。
蒙西路军败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整,端平三年九月,阔端王子签发了党项、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重新来攻,欲将四川一举荡平。蒙军如洪流般冲过汉中平原,进逼兴元府。赵彦呐传令曹友闻率军守住大安军兴元府,以保四川入口。但曹友闻的意见和殉国的高稼一样,认为应该据守沔州,只要加强对沔州的支援,便可使蒙军不敢轻易进入四川,而汉中平原正是蒙军施展骑兵优势之处,应该主动放弃。赵彦呐可能是因为高稼败于沔州在前,而且兴元府确实也是重镇,所以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坚决要求曹友闻据守兴元府。
曹友闻无奈,只好进驻兴元府。他认为以寡敌众,必须夜出内外夹击,于是制定作战方案,让曹万、曹友谅在城头立满旗帜,以示坚守,自选精锐万余趁夜渡江,择地设伏,约定曹万先在城下与敌接战,举烽火则伏兵杀出。果然,蒙军大至,曹万背城列阵,八都鲁、达海先率万余人来攻。曹万率军浴血奋战,身中数创,令举烽火。曹友闻见烽火起,指挥伏兵尽出,分别攻击蒙军前、中、后队,自率精兵三千疾驰至关下。曹友闻先遣保捷军统领刘虎率五百敢死队冲击蒙军前阵,但没有成功。曹友闻又在路旁设伏,准备等天黑与城内部队夹击敌军。然而天不襄助,这时居然下起了大雨,“淖泞深没足”。诸将都请等雨稍停再出击,但曹友闻道:“敌人已经知道我们在此设伏,稍缓就失去战机了。”于是拥兵齐进,曹万在城内听到,半夜出兵来合,宋军殊死血战,流血二十里。
当时川军多以棉裘代替铁甲,因为蒙军骑射手的主要武器是轻弓,棉裘不但轻便而且防箭效果很好,但现在被雨水浸透就既不能防箭也不能防刃。第二天黎明,蒙军以铁骑四面围定,曹友闻仰天长叹:“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牵来自己的战马杀死,以示必死的决心,宋军将士也无不气血激昂,怒吼着冲向敌军。最后万余宋军全部阵亡,史料没有记载杀伤敌军的数量,但相信要远远超过损失。汪世显素来景仰曹友闻,虽是手下败将,却专门盛礼祭奠,而宋廷特赠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谥毅节,立褒忠庙。
曹家将的先辈曹彬、曹玮生在宋军很强盛的时代,立下无数战功,而他们的后人生于宋祚将倾之际,依然挺身血战,虽战败却无比壮烈。曹家将的最后一战,曹友闻杀座马赴战死,与罗马帝国伟大的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选择了相同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曹家将的三百年光辉荣耀画上最后一道血色的休止符。
蒙西路军的另一路偏师由宗王宗哥穆直率领,走当年邓艾偷渡阴平的路线,沿西路险山进军。由于宋军不备,蒙军顺利攻破阶州,但在文州(今甘肃文县)却遭到激烈抵抗。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率军民七千余人,坚守了七十五天,蒙军始终无法攻克。后宗哥穆直听说阔端主力已经攻破仙人关,连忙分兵与阔端会攻成都。成都之战现存史料基本都没有记载,只说蒙军先攻破成都,后听说中路军阔出王子薨于军中于是又撤离。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且不说阔出之死对西路军有什么影响,即便是中路军自己也没有因为阔出之死而停止进军,是遭孟珙击败后才撤离的,西路军更不可能因为另一路军主帅的死而主动放弃攻势。蒙军应该是在进攻成都时遭受了较大损失,而且遭到宋军反攻,败离成都的。
阔端离开成都时,将成都“火杀”,就是将城市焚毁,人杀光。当时世界上中国境外最大的城市是亚平宁半岛的威尼斯,约有20万人口,而在中国算第三或第四大城市的成都约有160万人口,“火杀”之后收尸140万具。之后成都还会由宋蒙两军反复易手,每次蒙军撤离时都会将城市焚平,这座天府之国的芙蓉锦绣之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在回军路上,蒙军会攻文州小城,刘锐继续坚守,蒙军仍然没有办法。但前一年因为丢失沔州被贬在文州的前兴元都统陈昱偷跑出城降敌,尽告虚实,蒙军断绝了文州城的上游水源,终于攻破。刘锐举家自尽,赵汝曏被捕后也被残忍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