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战鼓一敲揭战缦
史弥远搞翻了权臣韩侂胄,但他自己也成为不亚于韩侂胄的权臣。由于宋理宗年幼,又是由史弥远拥立,史弥远得以专权十余年。绍定六年(西元1233年,灭金前一年),史弥远终于去世,享年69岁,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史弥远在后世的名声毁誉参半,大多数人认为他擅权弄事,提拔了梁成大等一批奸臣,又主和议,尤其是追复秦桧的赠封,往往被归于秦桧一党。但客观的讲,史弥远虽然专权,但也没做过什么特别过分的坏事;虽然议和,但也是顺其形势,并非故意阻战求和,其父史浩、其侄史嵩之等都是主战派,他显然不会是主和派。而史弥远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以及他拥立的宋理宗奠定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理宗的庙号也恰如其分。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批判理学,但在民族危亡之际,理学的出现还是起到了很大的现实积极作用。而后来在宋儒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的明帝国,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超级帝国。同时,理学的一些思辨方式也是现代科学的理论渊源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将理学定位为反面。当然,史弥远也干过一件很坏的事:发行无本位纸币。之前纸币要用铜钱作为本位,虽有轻微的通货膨胀,但政府也不能人为的滥发。史弥远一度抛开铜本位,发行了纯粹靠国家信用支撑的纸币,极度加剧了通货膨胀。当然,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但人家那是民主国家,所以既不存在昏君,也不存在奸臣,经常搞点金融风暴,让你的积蓄自动缩水,你也找不到正主。
史弥远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亲眼见证金帝国灭亡这一历史大事件,他薨后次年宋理宗就举行了一雪靖康之耻的献俘仪式,同时宋理宗也终于亲政,成为真正的皇帝,为此还专门改元端平,以示庆贺。世仇灭,权相死,对于皇帝而言,没什么事比这更开心的了。宋理宗此时也是极度兴奋,而取回曾被金帝国占据的旧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宋理宗提出马上出兵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提交朝议时却遭到了普遍反对。
按宋蒙双方的约定,金帝国灭亡后,河南等地都划归宋帝国。当然,这种约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谁能抢到多少就算多少,去掉金帝国这层缓冲后,宋蒙大战就会立即开始,这一点大家也心知肚明。至于后代有些人还讨论宋蒙开战是由谁先违约,挑起战端,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按宋理宗的设想,宋军进驻三京后立即抢占潼关,先沿黄河布防,下一步再考虑将防线推进至宋初的陕西-山西-河北防线,便恢复了北宋的国土。但反对者并不认为这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黄河比长江水量小得多,而且一到冬季就要结冰,不能作为战略屏障,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以黄河为界的战略局势,依托黄河构筑中原防线并不现实。而辽阔的华北平原正好是蒙古轻骑转战千里的大好战场,如果和蒙古开战,只能依托江淮防线,而不能将宋军暴露在旷野中。当然,从义理上讲,收复国土永远是正义的,忍见国土沦丧而不去收复很容易被视为卖国,即使反对出兵的正是孟珙这样的灭金名将。
当时支持宋理宗出兵大概只有三人: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江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而赵氏兄弟是郑清之的学生,所以这三个人实则可以视为一体,其他人包括灭金的史嵩之、孟珙在内都坚决反对出兵。但由于宋理宗掌握了收复故土这个重大的理论依据,反对者也害怕背上秦桧的恶名,不敢太坚决反对,最终宋廷还是通过了出兵收复三京的决议。
端平元年(西元1234年)六月,宋军正式向中原挺进,准备收复丢失百年的故土,史称“端平入洛”。宋廷以知庐州全子才为关陕制置使,率淮西军万余人首先从庐州出发,赵葵率淮东军五万余人跟随。本来宋理宗制定了由江淮、京湖、四川三路出兵,分别进驻三京的方案,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推三阻四,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兵。江淮军开进中原后宋理宗急了,加封史嵩之为兵部尚书,要求他支援粮运,但仍被拒绝。
据西方史学家记载,蒙古西征大军走过的地方,从中亚到东欧,留下了一个几千公里长、几百公里宽的无人带,这种前所未有的破坏力显然远远超出了宋人的想象能力。原本兴高采烈去收复故土的宋军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无不心悸。一路上宋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也没有任何收获,预想中百姓壶浆箪食,喜迎王师的场景完全没有出现。这倒不是因为中原百姓不欢迎宋军来收复故土,而是因为仅存的百姓们不但不可能向王师进献酒食,相反,还必须向宋军乞食。蒙军把他们在西征中的经验搬到了中原,每过一地,都将当地人口尽量屠杀或迁走,房屋和树木全部烧毁,在水源中塞满尸体。现在宋军踏上的是一个纯粹的战场,而不是可以依靠的国土。
七月初,全子才部终于抵达开封城下。现在“驻守”开封的是原金国都尉崔立、李伯渊等将。崔立本来已经投降了蒙古,但他们的兵力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宋军一到,李伯渊立即组织兵变,杀死崔立,向全子才请降,宋军进驻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