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前韩侂胄进行了大量准备,追复了岳飞的官爵,追封为太师、鄂王,追夺秦桧的官职、赠封,改谥谬丑。这些当然都是大快人心的举措,一时间北伐取得了全国军民的广泛支持。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西元1206年)初,双方先在川陕边境进行试探性接战。四川长期以来是吴家的地盘,在历经吴玠、吴璘、吴挺三代八十年治理后,“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但吴挺之子吴曦资历太浅,吴挺卒时官仅至高州刺史,不可能继为宣抚使或制置使。但韩侂胄掌权后,吴曦积极巴结,数年累官至兴州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利西路安抚使。虽未能掌控全蜀,但毕竟回到四川带兵,虚衔也升至武宁军承宣使、太尉。吴曦积极支持韩侂胄的北伐,战前被升为四川宣抚副使,头上只剩下一个宣抚使程松。开战后吴曦最先出兵,进围抹熟龙堡,但被金将蒲鲜长安击败。紧接着宋军在西和州(今甘肃西和)设伏大胜,金统军判官完颜掴剌、木波部长赵彦雄等阵亡,遗憾的是史书上竟然没有记载此战宋军主将是谁。但之后吴曦按兵不出,文官程松发现没有他的支持根本指挥不动川军。
川军率先挑开战端后,东、中路也全面开战。宋军主帅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镇江都统郭倪,此人爱摇一把题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折扇,常以诸葛亮自居。郭倪率坐镇东路,以镇江武锋军统制陈孝庆为前锋,取泗州、虹县;以鄂州都统赵淳出中路取河南,皇甫斌副之。本来安排了程松、吴曦作为西路,但吴曦没有出兵。金帝国方面,以平章政事仆散揆兼左副元帅,在开封设行省,统领各陆军抵御。
陈孝庆麾下武义大夫毕再遇是岳飞部将毕进之子,武艺极其高强,可开2.7石的硬弓,几乎与岳飞相当,人称“铁面黑马”。开禧北伐时陈孝庆派他率87人的敢死队快速攻克泗州,北伐首战告捷。郭倪准备授予他刺史,毕再遇答道:“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坚辞不受。紧接着宋军各路都取得了初步胜利,韩侂胄、郭倪都非常得意,当时甚至有人认为郭倪真的是诸葛再世。
但事实上金军准备也很充分,当宋军的战线稍微拉长一点,就到了金军反攻的时机。寿州、唐州等地的金军先坚守不败,等到北方的援军赶到就将宋军纷纷击退。开禧北伐应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南宋后期的史料均记载简略,总之就是宋军出兵,初时进展顺利,然后金军反攻,又纷纷败退。唯一的亮点就只有毕再遇,当宋军各路败退时,他率480名骑兵主动要求殿后。郭倪已经传令陈孝庆部全军撤返,唯有毕再遇慷慨道:“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毕再遇率20名敢死队员伫立门中,金兵五千骑兵追来,毕再遇挥刀冲入敌阵。金兵看到他的旗号,骇道:“毕将军来也!”,被追逐三十余里,主将被毕再遇斩于马下。当然,480和5000这两个数字我们暂且持保留态度。有些故事说毕再遇用煮豆洒在地上,吸引金军战马吃食,趁机击败了金军。然后毕再遇把羊捆在鼓上,敲了一夜的鼓,趁机撤离。这故事看似很精彩,但似乎也不太可信。毕再遇击败追兵后,宋军大部队已经安全撤回,毕再遇烧毁灵壁城,也安全撤回,因功升左骁卫将军。
随后金军趁势发起了全面反击,路线基本上就是逆着宋军北伐的路线。其中西线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吴曦叛变了。
吴家在四川经营八十余年,根深蒂固,但宋朝的社会基础是不允许分封建国的。异族经常以分封为饵,诱宋臣投降,绝大多数被拒绝,只有张邦昌、刘豫两个失败的例子。现在吴曦也想仗着吴家在四川的基础,试一下自立为国的滋味。开禧三年正月,吴曦献出了宋军占据陕西境内的四州,向金称臣,金帝国册封其为蜀王,将四川划为他个人的封建辖领。但事实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社会形态进化到宋朝,已经不具备分封的基础,他虽然是吴家的继承人,但更是宋帝国的一个公民。吴曦将陕西四州割让给金国,百姓们不愿降金,纷纷顺嘉陵江南下。吴曦派兵驱赶他们回去,其中一位名叫郭靖的义士对弟弟说:“我家世代为王民,自金人犯边,我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现在还被吴曦所逐,我不忍弃汉家衣冠,愿意死于此,为赵氏鬼!”于是投江而死。这位郭靖不知是否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大侠,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时至宋代,国家公民可以归藩王管理,但不能当作私有财产转移。
吴曦派亲信兵把守住要害,让四川宣抚使程松知趣的离开四川,程松真的就跑了!但有一个懦夫并不表示吴曦就可以得逞,一位管理仓库的小官:监兴州合江赡军仓杨巨源,在这个时刻站了出来。他首先联络吴曦任命的伪丞相长史(汉、晋的职务,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安丙,调兴州中军统制李好义就在吴曦的宫殿中将其轻松诛杀。吴曦本人虽武艺高强,但近卫均不保护他,杨巨源等砍下吴曦的首级,军民欢声雷动。杨巨源等自发诛杀吴曦之后,朝廷宣布吴曦谋反的诏书才送到。后人论曰:“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为叛逆,诸将诛之如取孤豚。”
宋王朝非常信任武将和地方官,可以交付大权,这并不是因为宋朝皇帝的心态好,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成熟的汉式帝国结构下,国家公民占绝对优势的四川,哪怕是当了八十年土皇帝的吴氏家族,割据独立都是没有任何社会基础的,吴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之后吴曦自然被诛族,不过朝廷特许保全了吴玠的后人,名将吴璘为宋帝国立下战功无数,结果因为一个不肖子被灭族,殊为可叹。而更可叹的是大侠杨巨源,他后来被安丙排挤至死,而安丙后来却官至保宁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以少傅致仕,卒后赠少师,立英惠庙。尽管安丙镇守四川力敌金、夏,确实立下不少功劳,但似乎《宋史》也有必要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四川一路由于吴曦被立即诛杀,没有造成危害,金军的反攻也就作罢。东路则进攻较深,仆散揆亲自率三万军攻寿州,河南路统军使纥石烈子仁率三万军攻涡口(今安徽怀远),右副元帅完颜匡率二万五千军攻唐、邓,左监军纥石烈执中率二万军攻楚州。已经升为镇江副都统的毕再遇再次勇担重责,在楚州以北的六合勇抗金军。金军在六合中伏大败,继而集结十万大兵围攻小城,毕再遇率军奋力抵抗。《宋史》记载宋军箭射光了,毕再遇用青罗伞盖在城头招摇,吸引金军射了二十多万支箭,解了燃眉之急。这似乎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现实版,但是诸葛亮用船队借了一夜才借到十万支,毕再遇用伞盖借到二十万,这个数字值得商榷。而且金军用的箭支在宋军的弩具上是不能通用的,写《宋史》的元代史官大概忽略了这个关键问题。之后毕再遇又升为镇江都统,在楚州坚守三月之久,金军损耗无数,也无可奈何。不过金军本意也只是趁势反击,提高议和的价码,事实上,金军主帅仆散揆及其继任者都元帅完颜宗浩相继薨于军中,三易其帅,形势也不是很有利,于是退兵议和。
但是金帝国提出的议和条件中却有一个必要条件恐怕是韩侂胄不能答应的,那就是要用他的脑袋来换回淮北的州县。当然历史上也有樊於期自愿献首以助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韩侂胄显然不是这种人。大怒之下韩侂胄拒绝议和,继续作战。但是他已经赌输了,如果战胜,他的威望将如日中天,成为诸葛再世。但战败了,等待他的下场就不那么好了。名相史浩之子、时任礼部侍郎史弥远联络和韩侂胄有仇的杨皇后、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趁韩侂胄上朝时,在路上将其棒杀,与金议和。和议拖到两年后的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西元1208年)终于达成,史称“嘉定和议”。
嘉定和议的主要内容是宋金两国由叔侄又改为伯侄关系,岁币由二十万增为三十万,比绍兴和议的二十五万还多,并立即赔款三百万缗。金国归还淮北州县,但宋方也确实开棺割取了韩侂胄和苏师旦的首级送到金国,还追复了秦桧的赠、谥。应该说嘉定和议是一个对宋方非常不利的和议,史弥远也因此遗臭万年。和议成后毕再遇屡次上奏辞官,最后以保康军承宣使免去实职,嘉定十年(西元1217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同年卒,享年70岁,后赠太尉、太师,谥忠毅。隆兴和议后的一段时间里,宋军没有大的战事,素质下降很快,在开禧北伐中表现很差,毕再遇堪称这一个时期唯一的亮点。而和议在当时也引起广泛争议。小校罗日愿刺杀史弥远未成,一位太学生更是写下“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於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的诗句,将韩侂胄比作为国捐躯的晁错和樊於期,但也委婉指出他的失策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辛弃疾在战前壮志凌云的写道:“看试手,补天裂。”战后只能留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哀叹。
关于韩侂胄这个人,当时和后世的评价都比较复杂。宋方大部分人认为他以私利挑开战端,非常不应该,但飞头求和,又值得叹惜。金方安葬他的头颅后谥为“忠谬”,意为“忠于谋国,谬于谋身”。后人对韩侂胄评价很低,元代所修的《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但周宝珠老师的《简明宋史》认为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周老师可能是从主战、主和的角度认为韩侂胄很冤,因为他是主战派,自然就是好人,主和的才会是卖国贼。但这似乎又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韩侂胄专权期间实施过“党禁”,打击理学派,严重的伤害了宋朝的言论自由,也完全不符合儒家的治国理念,想必这才是他被列为奸臣的最重要原因吧。
金帝国虽然赢得这场大战的胜利,但金军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也不高,而更重要的是金帝国已经陷入四战之地。当初辽帝国很好的领导了草原上的游牧部族,即使是天祚帝逃到蒙古草原的时候仍然得到蒙古诸部的支持。但金帝国远远没有这个水平,童贯灭辽后短短数十年时间,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部族已经纷纷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强大军事组织。就在开禧北伐这一年(西元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称成吉思汗。这是一个比当年鼎盛时期的匈奴、突厥更强大的游牧帝国,刚刚进入中原不足百年的金帝国将如何面对?而理论基础深厚的宋帝国遭到开禧北伐的失败后,连续清理了不孝的皇帝、不忠的藩王、不智的宰相三位典型,开始总结经验,加强训练,渐渐恢复了战斗力,占据中原这个不伦不类的仿汉式帝国又将如何抉择?
宋帝国一雪靖康之耻的机会,终于就要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