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皇帝不孝被弹劾,宰相飞头去和戎

在宋朝的行政体制中,大臣不贤会被弹劾,那皇帝不贤该怎么办呢?首先可以下罪己诏,严重的话也应该让他退位。当然皇帝受到的监督比任何人都多,所以他们特别谨慎,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宋徽宗其实很有资格被推翻,但是他抢在被别人推翻之前就主动退位,失去了一次示范的机会。但是没有关系,南宋还有一位皇帝将向大家躬身示范:皇帝犯了错,是怎么被弹劾下台的。

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89年),金世宗驾崩,皇太孙完颜麻达葛(汉名璟)继位,即为金章宗,并追赠其父完颜胡土瓦(汉名允恭)为金显宗。金世宗在位29年,享年66岁,他推翻完颜亮的暴政,在位期间,华北暂停干戈,经济有所恢复,所以金世宗被认为是金帝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位皇帝。

同年,年过六旬的宋孝宗禅位于第三子赵惇,即为宋光宗。宋孝宗入住以前宋高宗作太上皇时居住的德寿宫,更名为重华宫,也做了太上皇。宋孝宗做了26年皇帝,其中25年都有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而孝宗又以孝道著称,这个皇帝当得不那么纯粹。他在位期间战争较少,吏治清明,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乾道、淳熙年间被誉为“乾淳之治”,宋孝宗也被誉为南宋最优秀的皇帝。但有些后人称“高宗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这种观点也略嫌主观,其实宋高宗也并非没有恢复之志,但是形势困难,虽有岳飞、吴玠、刘锜等大批名将,却也有秦桧这个可能是奸细的权相压制,还有一位志大才疏的张浚说不清楚帮了哪边的忙,恢复之臣相互抵消。而孝宗一朝也有史浩、虞允文、李显忠这些名臣,而且还没有秦桧这样的阻碍,怎能说没有恢复之臣呢?孝宗的恢复之志其实更多的是急躁冒进,一直受到史浩、虞允文的反对,未必就是很可取的。国家战略主要是受制于历史形势,不能简单的认为取决于某几个人的主观态度。

宋光宗即位时已经43岁,当了近20年太子,一直恪守孝道,胡子都等白了,多次催促后终于等到禅位。光宗皇后李氏是一位悍妇,而且与公婆关系不好,尤其在光宗立储的问题上孝宗和光宗产生了分歧,李皇后从中挑拨,父子关系趋于紧张。绍熙五年(西元1194年)宋孝宗渐渐病重,宋光宗也不去探病。中国人自古以忠孝为大节,皇帝作为天下的表率,却不忠不孝,这未免令人担忧。但群臣的担忧又很快升级为愤怒,光宗不但拒不向父皇请安,还和向他进谏的大臣们公开争吵,这当然很快就会演变为舌战群儒。六月,宋孝宗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哀求左右让他见儿子最后一面。首相留正率宰执和皇子嘉王赵扩恳求光宗前往探病,光宗仍不肯。留正拉住光宗的衣襟泣道:“病势已危,再不见就见不着了!”光宗怒而要他们滚出门去,群臣真的全部走出城门。所幸知閤门事韩侂胄从中调停,说只是让你们出殿门,不是城门,群臣才各自回家。

六月九日,宋孝宗驾崩,享年67岁,在皇帝位26年,在太上皇帝位5年。驾崩当夜,身边的宦官不敢去向光宗报丧,犹豫再三,跑到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的私宅报丧,第二天上朝赵汝愚才向光宗报丧。老人死了,不能给亲儿子报丧,却通过别人转告,这本已是令人气愤的事情,但更令人气愤的是,亲儿子居然拒绝为父亲出丧!这已经超出了中国人所能忍耐的极限,朝野大哗,甚至传言有些边防驻军准备投降金国。再不将这个皇帝弹劾掉,局面将无法收拾,于是一场废黜宋光宗的密谋已经公然展开。但是这个紧要关头,首相留正却没有负起责任,半夜坐轿子跑了。赵汝愚和韩侂胄紧急挑起重担,联系了吴太皇太后(宋高宗皇后)和主管殿前司公事郭杲,准备在出丧的时候改立嘉王为帝。

出丧当天,宋光宗果然没有到场,群臣奏请光宗次子嘉王赵扩即位,太皇太后批准。嘉王本人也没有准备,开始不愿意,但在太皇太后和韩侂胄的强制下登上帝位,即为宋宁宗。大家还故意给宋孝宗上了一个“孝宗”庙号,不知是否有讽刺宋光宗之意。宋光宗“升”为太上皇,六年后,不知道在什么心情中驾崩。

这就是历史上的“绍熙内禅”,它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在宋朝的政治体系中,一个皇帝犯了错误,应该怎么处理。汉朝的大司马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的故事看似很类似,但其实不一样。昌邑王只是个当了27天皇帝的小孩,根本没有掌权,被权臣废黜有政治斗争的内涵在其中。至于霍光说昌邑王在位27天就作了1127件荒唐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宋光宗则是一个地位非常稳固的宋朝皇帝,没有权臣威胁皇权,他本人干得也不错,不但经济持续增长,在对金帝国的外交中也渐渐取得优势,他被推翻确实是因为不守孝道而不适合继续作为皇帝。

宁宗继位后,朝廷中又展开了一场权力之争,功劳最大的赵汝愚自然成为首相。赵汝愚是道学家的领袖,他执政后黄裳、彭龟年、朱熹等道学人士纷纷得道,掀起了一场儒学理论的大变革。但大家知道,道学家的典型特征就是正直得迂阔。赵汝愚认为这次推翻光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家没有必要邀功,引起了许多人不满,这些人自然聚集在了韩侂胄周围。韩侂胄是韩琦的曾孙,母亲是吴太皇太后的妹妹,老婆是其侄女,自己的侄女又嫁给了宋宁宗,堪称宋朝最牛外戚,他在绍熙内禅中,联络内宫,尤其是太皇太后,确实居功至伟。韩侂胄想得到节度使之封,但赵汝愚对他说:“你是外戚,何必贪功呢?”只给了个宜州观察使。不知赵汝愚是否忘了,韩侂胄是外戚,而他是宗室。赵汝愚不是碰巧姓赵,而确实是宋太宗子赵元佐,也就是当年李继隆支持继位但没有成功的那位楚王的后代,虽然和现任皇帝早就出了五服,但毕竟也算宗室。而宋朝是不赞成宗室为官的,整个宋代,确实也就只有赵汝愚一个宗室成员当了大官。赵汝愚能当到这个位置,主要是因为出了五服,最初大家没把他当作宗室,而他自身正直又有才华,理所当然的成为宰执。但现在如果要针对他,宗室身份就可以成为把柄。赵汝愚自己还出了一个昏招,让临阵脱逃的笑柄老头留正复为宰相,韩侂胄、京镗、赵彦逾等人就从此入手,顺利弹劾留正,继而掌控了御史系统,接下来大力攻击赵汝愚的宗室身份。

庆元元年(西元1195年)二月,赵汝愚终于顶不住围攻,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而韩侂胄如愿进封保宁军节度使。赵汝愚一倒台,道学家们就都遭了殃,朱熹等纷纷下野。为了避免这些人反攻,韩侂胄设立“伪学”之说,将赵汝愚、朱熹等59人列为“伪学逆党”,禁止为官,史称“庆元党禁”,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他在很多方面学习了北宋后期的新旧党争。当时有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上书为赵汝愚争辩,并直指韩侂胄是弄权小人,均遭到责罚,被誉为“六君子”。朝中有数十人因为进言反对韩侂胄而遭责罚,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斩韩侂胄、苏师旦等人,遭到杖责。赵汝愚和朱熹分别于庆元二年、六年卒,之后更无人能制韩侂胄,宋朝两百余年来形成的良好风气遭到严重破坏。不过庆元六年京镗卒后,礼部尚书张孝伯进言儒家在中国惹不起,韩侂胄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放宽了党禁,追复赵汝愚、朱熹官职。

韩侂胄的仕途一片顺畅,庆元四年封少傅、豫国公。五年封少师、平原郡王。六年进太傅。嘉泰三年(西元1203年)拜太师,并担任了一个“平章军国事”的职务。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职务,北宋文彦博、吕公著等重臣到了退休年龄,朝廷给一个“同平章军国重事”的头衔,可以不按时上下班,但也可自愿参与军国重事的朝议,应该说是个荣誉头衔。而韩侂胄去掉“同”、“重”二字,成为独揽常务的实职,实际上是恢复了汉、晋的丞相职务。韩侂胄专权后,北伐中原的言论开始甚嚣尘上。首先是安丰军(即寿州)守将厉仲方报告淮北的金国人民谋求内附,大文豪辛弃疾进言金国必然乱亡,之后进士毛自知在廷对时进言趁机进取中原。韩侂胄大喜,召集诸将商议进军之事,一时引起朝野震动,又有许多人进言不可,其中武学生华岳使用叩阍(普通吏民直接向皇帝申冤的方式)的渠道请斩韩侂胄、苏师旦、周筠以谢天下。但反对的人都遭到韩侂胄贬斥,北伐已成定局。

当时的金帝国在金章宗治下,改变了金世宗阻止汉化的策略,加快汉化,前期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一度增长到5600余万,堪称金国历史上的巅峰。但后期天灾频繁,北方草原上的蒙古部族又纷纷崛起,金帝国的财力立即捉襟见肘。为应付财政危机,金帝国仿宋制发行了纸币,结果造成了市场经济极大混乱。金帝国确实开始进入困难期,让很多宋人认为是可趁之机,而韩侂胄也需要一场大胜来奠定自己的功业,“开禧北伐”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铁血强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日月重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宋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