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白马书生保家卫国
完颜亮在金国本来就不得人心,而他透支国力举行的南侵更是一场高危活动。如果获胜,可以一举奠定他的英雄地位,而一旦不利,则帝位难保。果然,完颜亮大军开出不久,绍兴三十一年十月,金太祖第五子讹里朵之子、时任东京留守曹国公完颜乌禄(汉名褒,即位后改为雍)在辽阳府被拥立为帝,宣布降完颜亮为海陵郡王。完颜雍即为金世宗,改元大定,追赠其父讹里朵为金睿宗。
得到金世宗即位的消息,完颜亮大吃一惊,尤其是他早已打算攻灭南宋后就改元大定,没想到被别人抢了去,莫非真是天意?严格的说金世宗现在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关外,中原等汉区仍在完颜亮控制下,他带出来的物资也还够他支持一段时间,如果尽快灭宋成功,他还有翻身的机会。于是完颜亮这位文学青年又一次心智激愤,下令各军不顾一切的奋力猛攻。
由于绍兴和议后十余年没有战事,宋军的年轻将领没有成长起来,吴璘、刘锜、杨存中(即杨沂中)都已近迟暮,堪称当打之年的名将大概就只有李显忠了。尤其是63岁的刘锜,作为主力一路的主帅,拖着严重的病体(次年即将病卒),亲临前线对抗完颜亮的大军。刘锜派前军统制王权驻守庐州作第一道防线,结果王权听说完颜亮势大,不敢接战,退保和州,武功大夫、御前破敌军统制姚兴仅率三千军驻守。完颜亮派统军使萧琦率十万大军强攻,姚兴壮烈牺牲,后赠容州观察使,立忠义庙。刘锜又派右军统制王刚试图重新夺回淮河防线,但被萧琦杀败。朝廷发出金字牌令刘锜退保长江防线,刘锜退兵至瓜洲(今江苏省邗(hán)江县瓜洲镇,即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每日与金军苦战,又像顺昌之战一样,将妻儿搬到瓜洲,誓与将士们共存亡!
如果金军能够渡过长江,那么临安就非常危险,宋高宗问是不是又需要避入海中?左仆射陈康伯及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带头反对,并要求高宗亲征。高宗见面对强敌,宋廷第一次表现得这么团结,非常高兴。其实当时高宗已经宣布禅位,但暂且搁置,下诏亲征,率领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兵马开赴前线作战,并遣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前线督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虞允文等文官为参谋军事。侍卫步军司左军统制邵宏渊率先进驻真州(今江苏仪征),但被发狂的金军打败,王权听说后又放弃和州,退保采石。而金军在陕西、襄阳两路皆进展不利,完颜亮将大军齐集采石渡口,要求与宋高宗决斗。诚然,宋高宗作为大文豪宋徽宗的儿子,本人也在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经过靖康之难的磨砺,当了三十几年皇帝的他,显然不能与愤怒的文学青年完颜亮等量齐观,亮亮这一次真的是找错了对象。
叶义问来到刘锜军前,这位毫无军事常识的“兔园枢密”强行要求刘锜派兵渡江拒战,刘锜之侄刘汜为了避免刘锜背上抗命之罪,率军渡江,结果大败而回,瓜洲丢失,采石成为一个孤军战场。宋廷下诏以成闵代替已经病倒的刘锜,罢免王权的职务,由李显忠代替,并遣虞允文到采石交接此事顺便犒军。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当虞允文带着犒军款来到采石的王权军中时,王权已经离任,但李显忠还没有到,对岸的完颜亮正在咆哮着渡江,宋军士卒们却散乱的坐在路边,军纪士气全无。危急时刻,一介书生虞允文该如何选择?如果他完成工作后离开也无可厚非,但这帮没有主帅的败军之将绝无可能抵挡疯狂的完颜亮,金军将渡过长江,直扑正在建康的宋高宗。但如果他留下指挥军队,那也曾有过一个反例摆在他的面前:永乐城的徐禧。书生贪功,越权指挥军队酿成大祸,将会留下徐禧那样的罪人名声,虞允文到底该怎么办?
在国家民族的安危面前,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虞允文毅然决定,代表枢密院指挥这支一万八千人毫无士气的败军抵抗完颜亮发狂的六十万大军!虞允文迅速重新组织了宋军,发出九百万缗巨款犒军,并大展口才激励士气,告诉大家名将李显忠就要来接管该军了,现在由他暂时主持军务。宋朝是典型的有钱就好办事,宋军钱一到手立即恢复了士气,纷纷大呼:“我们有主帅了,愿为虞舍人一战!”至于之前王权带他们带了那么多败仗,之前口口声声的“金军势大”暂时都抛在脑后了。
话说完颜亮得到政变的消息,加紧了攻势,准备从采石大举渡江。决战前夜,完颜亮拜谒江北的西楚霸王祠,感叹道:“这样的英雄不得天下,太可惜了!”他暗自喻为楚霸王,实不知是要过江东还是铁了心不过江东的意思。第二天,完颜亮在江北筑坛祭天,下令渡江。副都督乌延蒲卢浑说:“宋军船大,我军舟小而慢,恐怕过不去。”完颜亮怒道:“当年我随梁王(兀朮的赠号)追赵构入海的时候,难道都是用大船吗!明天你和完颜昂先渡江!”蒲卢浑被吓得想逃跑,幸好傍晚的时候完颜亮冷静下来,通知他不用先渡江了。
虞允文也在紧急组织水陆军御敌,有些水军不卖力,虞允文召集民兵到海鳅船上去踏桨,安排诸军在各处埋伏,制定了详尽的作战方案。完颜亮这位文学青年就比较搞笑了,他的参谋本部已经成为冷笑话编辑部。文学青年先问:“当年梁王是怎么过江的?”有人答道:“当年梁王从马家渡过江,南岸虽然有兵,但是看见我军就跑,到岸时已经空无一人啦。”文学青年大喜:“好啊!我也就这样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