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三,有人认为岳飞曾向高宗进言商议立皇子的事情。高宗本有一个幼子,就是在苗刘兵变中被拥立为帝的那位,但兵变后不久就夭折了,而高宗再无生育,所以从太祖的后代中选出两位作为备选的皇储,岳飞便提出了他认为其中非常合适的那位。很多现代人就认为岳飞作为手握军权的武将议立皇储是犯了大忌,也是促成被杀的因素之一。在此需要提醒一下这些清宫片影迷们,岳飞犯了清朝的大忌,不会在宋朝被杀。废立皇储,这是国家大事,并非某一个人写张纸条藏在匾额后面就能决定的,而是要通过正式的朝议才能生效。名相韩琦牵头议立了两位皇帝,深受皇室的感激而不是忌讳。孝宗朝的宰相史浩正是因为议立太子受到高宗的赏识,平步青云。岳飞作为一品少保,如果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选择了逃避,他反而会受到鄙视。光宗绍熙年间的宰相留正就是因为不愿承担废帝的责任而被罢相,后来首相赵汝愚让留正复相,甚至引火烧身,自己也被弹劾下台。

第四,这是最让人相信的一种说法,有人说岳飞整天高唱“迎回二圣”,如果打败了金国,救回徽、钦二帝,将会威胁到高宗的皇位,还煞有介事的举出了明英宗“夺门之变”的实例来论证这个担心非常有理。甚至在《剑桥中国史》中,西方史学家也对这种观点持赞同态度,但这种观点其实更不符合事实。钦宗的归来并不会威胁到高宗的皇位,因为大家要相信宋朝的组织结构非常完善,出现夺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即使钦宗有夺位的心思,其实也没有人响应他,到绍兴十年,南宋朝廷已经都是高宗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了,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嫡系部队恰恰就是岳飞。那些以明英宗“夺门之变”为例的朋友,请您更仔细的再看一看《明史》,明英宗并不是推翻景泰帝重返皇位的,而是在景泰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自然继承了皇位。所谓的“夺门之变”完全是宦官曹吉祥和武将石亨为了贪图拥立之功,骗取明英宗当了他们的马前卒,景泰帝已经死了,即便没有“夺门之变”明英宗也是可以继回皇位的。至于高唱“迎回二圣”的人其实并不是岳飞,而是整个宋廷,尤其是宋高宗自己。事实上,宋钦宗留在北方对他威胁更大,金人随时可以张邦昌、刘豫的格式扶植钦宗在北方称帝,以对抗南宋朝廷,宋高宗才会更加麻烦。兀朮临终前就曾遗嘱:一旦被宋高宗打回中原,就拥立钦宗为帝,并宣布高宗的南宋朝廷非法,留为金人的一道杀手锏。也正因如此,宋高宗才极力想要回钦宗,金国则始终没有同意,而是将钦宗攥在手中作为人质。

作为高宗最心腹的嫡系将领,岳飞一直都有明显的持宠放纵的行为,我们很难想象高宗会莫名其妙的自断膀臂,杀掉这样一位爱将。很多人认为宋高宗和秦桧狼狈为奸,合谋杀害岳飞,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岳飞死于二人的权力斗争,是秦桧除掉了高宗的一个嫡系大将。当然,秦桧杀岳飞甚至他求和的动机仍然令人疑惑。

主流观点认为秦桧为了议和杀害了主战派将领岳飞,尤其是兀朮声言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岳飞是在和议已成之后才被杀的。秦桧杀岳飞可能和他们之间的仇隙有关,张俊也从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如果秦桧通过纸条在狱中杀死岳飞的记载属实,我个人认为,这是他和宋高宗争权的可能性还比较大。因为秦桧势力太大,又缺乏证据,所以宋高宗事后也无法追究他,只能吃哑巴亏。宋高宗其实还是一个有恢复之志的中兴之君,真正力主投降议和的人是秦桧。而秦桧本来是一位诤臣,从北方神秘逃回来后产生了重大转变,也非常令人生疑。如果说他真的是间谍,有些事情就很好理解,尤其是他和挞懒之间的关系在宋金两国都是公开的秘密,但现存史料毕竟没有留下这样的证据,后人也不能妄下这样的结论。然而挞懒死后,秦桧也位极人臣,还要为别国做间谍就非常难以理解了,或许他有什么难言的把柄把握在金人手中吧。更有可能是秦桧为了保持他专权的地位需要借助金人的要挟,须知要在宋朝当权臣是很罕见的事情。总之,秦桧这个人,从现存的史料中已经无法探知他的真相,只能作为一个谜团存在了。

当然,无论如何,岳飞之死宋高宗都要负很大责任。正如潘美要为杨业之死负有责任一样,宋高宗也必须为他没能保护岳飞负有重要责任。后人将名将潘美演义为奸臣潘仁美,一点都不冤枉,而宋高宗这位中兴之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或许也并不冤枉。而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没有倒在抗金的前线,却死于本国的冤狱,着实令后人含泪。

正是:

奔流澎湃驱我前者,无非碧血。

震烁铿锵为我歌者,惟有汗青。

战神踏步起凡尘,欲将一手补天裂。

建炎天子中兴将,扶正金乌斜。

是吴昆仲矢,是刘顺昌铁。

是韩枢密问,是岳少保劫。

莫叹含冤君前死,独惜未能阵上绝。

只需来者能承志,孟珙仍将敌虏灭。

精忠报国传后世,教多少豪杰,壮怀激烈。

万千儿女献身躯,皆无名武穆,魂贯日月。

第四章 百年恩怨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进入短暂的和平期,秦桧斗倒张浚和赵鼎,势力达到了顶峰,他的党羽甚至尊称他为“圣相”、“元圣”,这是皇帝在生前都不能享受到的待遇。秦桧没有亲儿子,侄子秦熺智力很高,绍兴十二年中进士,依靠秦桧提拔的很快,绍兴十五年就当到了翰林学士兼侍读,十八年知枢密院事,二十年进封少保。秦熺的儿子秦埙更是高中状元,很显然秦桧准备扶植他的儿孙继续执掌大权,这在汉代的曹氏家族、曹魏的司马氏家族、晋代的王谢家族是很正常的事,但在宋代就很难被人接受。而秦桧又禁止私人修史,限制言论自由,更是违背宋朝祖制,激起公愤。绍兴二十年,殿前司小校施全行刺秦桧,差一点得手,而被贬斥的张浚、胡铨等人一直在野坚持不懈的弹劾秦桧。绍兴二十五年(西元1155年),秦桧病危,高宗到他家探病,秦桧流着泪奏请立秦熺为相。父子相继为相,这在宋朝并无先例,更不能自己主动提出来,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但并非其父举荐,秦桧临死前提这样的要求可能是病入膏肓的表现了。宋高宗终于抓住一个把柄,下诏加秦桧为建康郡王,秦熺为少师,一并致仕,秦熺的两个儿子也罢为虚职。当夜,秦桧薨,享年65岁,赠申王,谥号忠献。

秦桧在相约19年,大权独揽,一直力主议和,多次葬送大好形势,而且动机不明,以至于被人认为是间谍。《宋史》对其评价是“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朱熹子对其评价是“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尤其是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长期以来为人所憎恨,在民间的形象极差。更重要的是,宋朝设计的台谏系统本是监督制约权力主体的良好机制,却被秦桧用作党同伐异的工具,并首开私人党羽的风气,虽然宋朝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再允许私人门阀的出现,但这毕竟会对官场风气产生重大影响,之后南宋还出了好几个秦桧式的大权臣。秦桧死后他的余党过了很久才逐渐被清理,开禧二年(西元1206年),秦桧被追夺王爵,改谥谬丑,这个谥号确实非常适合他。但嘉定元年(西元1208年),又恢复了秦桧的追赠。不过,谬丑这个只用了三年的谥号却成为后人对秦桧的正确称呼。

岳飞由于是被秦桧害死在狱中,死后没有获得正当的追赠和谥号,直到宋孝宗继位后才追复官职,并追赠太师,谥号武穆,后改谥忠武,追封鄂王,明朝又追赠“三界伏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但习惯上仍称岳武穆、岳少保。岳云追赠安远军承宣使,张宪追赠宁远军承宣使,明朝又追赠烈文侯。宋廷又录用了岳飞的遗子,后来他的孙子岳珂官至户部尚书,编著了许多与岳飞有关的史料。宋孝宗隆重安葬了岳飞等人的遗体,地址在今杭州市西湖边的栖霞岭,也就是现在的岳王庙,而在汤阴、靖江、朱仙镇等和岳飞相关的地方也都立有岳王庙。杭州岳王庙中立有岳飞的彩塑,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祀,岳飞早已超越了他个人,既是建炎名将们的总代表,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忠义精神的化身。

秦桧、王氏、张俊、万俟禼四人的铁像则长跪于岳王面前,千百年来,每位来参拜岳飞的后人,也不忘向这几个民族败类淬上一口。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前段时间有个人突然宣称秦桧虽然是民族败类,但也要尊重他的“人权”,所以给他立了一樽站相,让他解除了长跪的姿势。想必此人是一位激进的反人权主义者,故意以此举来给人权二字抹黑,在当时被视为最大的笑话。

西湖,一直被视为充满柔美气质的女性湖,尤其是岳飞之前的苏轼一句“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更是奠定了西湖的阴柔形象,但我却始终很难把西湖和柔美二字挂上钩。虽然有垂枝照水的杨柳,光洁如镜的湖面,但不能忘记这个美丽的湖泊边长眠着两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继岳王庙建于西湖之畔,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祠堂其实也建在西湖旁。于谦以一介文官,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拥立了新的皇帝,痛击瓦剌也先,保卫北京而没有向敌人作出丝毫的让步。而于谦最后也不幸死于内斗,他和岳飞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突然惊讶的发现,除了中国的岳飞、于谦,还有高卢的圣女贞德、凯尔特的威廉华莱士、日耳曼的华伦斯坦、拜占庭的贝利撒留……为何每个民族的英雄都在对外战争中浴血奋战,让侵略者闻风丧胆,最终却要以一种凄惨的方式败在自己人的手中呢?我不相信所谓的劣根说,这或许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吧。

这两位境遇相似的民族英雄同葬于西湖之畔,湖面上仿佛依然映出两位英雄的身影,只让人觉得此湖充满着悲壮的浩然正气,而丝毫体会不到半分西子的柔美。正如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言:“赖有于岳二少保,人间始得重西湖。”

铁血强宋》小说在线阅读_第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日月重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宋第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