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奇怪的叛徒郭药师

金太祖受宋廷大恩,对宋态度非常友好,但是他于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天会元年,西元1123年)驾崩,其弟完颜吴乞买(汉名晟)继位,即为金太宗。金太宗一改其兄依靠宋朝的策略,准备继续南侵宋地,攉取更大的利益。金太宗继位当年便发生了“张瑴事件”,揭开了宋金冲突的序幕。

张瑴(jué)本是辽帝国辽兴军节度副使,降金后金以平州为南京,以张瑴为南京留守。北辽灭亡后,几位宰相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率领被俘的燕京富户北迁,路过平州。许多人向张瑴哭诉求救,张瑴也听说天祚帝在云中兵势复振,于是杀死左企弓等人,恢复保大年号,联络萧干等人抗金,并到燕山府向宋帝国求援。赵良嗣认为刚与金国结盟,不宜背盟,但徽宗在王黼的劝告下接受了张瑴内附,这成为金侵宋最主要的一个理由。但这似乎不太符合情理,宋徽宗等人的作为就是为了灭亡辽帝国,为何会去救他?而正如赵良嗣所说,不可能刚和金国结盟,还没执行完就背盟,宋徽宗虽然是艺术家,但毕竟不是弱智,读史的时候,不能把古人当傻子看。

宣和七年,辽天祚帝被擒,辽德宗西迁,辽帝国灭亡,宋金两国的共同事业已经完成,金国大首领也已经换人,两国的关系将走入新的一页。以两年多前的张瑴事件为借口,金国展开了南侵行动,金军分两路南下,并约西夏从西路出兵。金军此时的编制由元帅府总揽军务,都元帅为最高军职,设有左、右副都元帅和都监掌管两路军。都元帅由金太宗之弟、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汉名杲)担任,作为皇储,左、右帅府分别代表了金帝国当时的两派政治势力。左副都元帅完颜粘罕,又作粘没喝,汉名宗翰,是已故国相完颜撒改之子,代表撒改系势力;右副都元帅完颜斡离不,又作斡鲁补,汉名宗望,是金太祖二子,代表太祖系势力。这两位都是金军前期名将,也是极力倡议侵宋的主战人士,各自掌握很重的兵权。

部族政体最大的隐患就是内部权力主体相互独立,容易产生内斗,但是一个部族处于上升阶段的极短时间内大家却能够做到精诚合作,这种团结虽不持久,但短期内比由制度捏合在一起的团结更加有效。金帝国建立之初,撒改系、太祖系、太宗系等各派势力虽有争权夺利,但都未表面化,而是非常团结的与宋、辽战斗,所以才能以一个落后的渔猎部落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不论其他影响如何,这都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一桩壮举。当然,在南宋趋于稳定后,金帝国的内部各势力的矛盾就公开化了,其整体实力就立即发生了严重衰减。

河北军曾在宋初的宋辽战争中威风八面,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宋军的精锐已经转移到陕西军,初举伐辽之议时,童贯到河北军中视察,认为根本不能作战。现在约为兄弟的辽帝国已经被自己灭掉了,河北重新成为前线军事重镇,面对新的对手金帝国,现在镇守河北的主力部队是郭药师的常胜军。童贯视察常胜军时看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非常精锐,但也看到了郭药师这个叛徒很不可信。史载有人向朝廷告发郭药师的常胜军不改契丹服饰,而且扩张到了三十万人,甚至将其与安禄山相比。但前文已经讲过,宋朝的军事制度是文官掌兵,军队国有化,而且编制都是由枢密院严格控制,像郭药师这种投降而来的武夫,怎么可能掌握军权而且还擅自扩张部队?这些传言可能有点夸张,但叛徒不可信是肯定的,童贯遂要求派大将率陕西军精锐驻防幽州。遗憾的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宋徽宗一方面认为金人不会背盟南侵,一方面又太喜欢郭药师,认准了要把防御河北的重任交给郭药师。童贯虽然贪功,但这种事情还是开不得玩笑,也只有徒叹奈何。现代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宋徽宗故意扶植郭药师的常胜军,以牵制童贯的陕西军,但这种说法只是猜测,没有明确的史料支撑。总之,河北的防御就完全交给郭药师的常胜军了。

十一月,金东路军由斡离不率领,从平州出发,快速攻占了檀州、蓟州,进逼燕山府。知府蔡靖派郭药师率常胜军迎战,统制张令徽、刘舜仁不肯力战,郭药师孤军深入,被金军夹击大败。一场败仗本也不算什么,但是郭药师回到燕山后立即就投降了!蔡靖也被迫投降。宋徽宗等人放弃西夏,攻灭契丹收回来的燕云十六州,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又丢掉了!金太宗封郭药师为燕京留守,赐姓完颜。药师深受徽宗宠爱,对宋帝国的情况十分了解,斡离不以其常胜军为先锋,直取东京,很快就攻破河北关隘。由于宋帝国在常胜军背后没有驻防主力部队,而河北以南到东京是一马平川,彪悍的女真骑兵数日可达!西路军也在粘罕的率领下,进围太原。

金国的背盟南侵,如同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灭辽派的脸上。当时蔡京、王黼已经致仕,徽宗非常尴尬,下罪己诏承认错误,不久后禅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25岁的皇太子赵桓继位,即为宋钦宗,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现在的形势表面上看和真宗朝萧挞凛进逼澶渊的时候很类似,但当时宋军主力就是河北军,驻京禁军也较多,而一百余年后,禁军主力都集中在陕西,河北军早已不堪大任,常胜军一战即降,驻京禁军也不多,金军随时可以长驱直入,直捣京师,此时的形势实则远比澶渊之役要困难得多。金东路军又攻克了重要屏障信德府(今河北邢台),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弹性防御辽军的主战线。宋廷一片哗然,太学生陈东等上书请诛杀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六贼”,这六人正是当初贪图功业,主议背盟灭辽的几位,事实上还应该加上一位宋徽宗,只不过他已经很自觉的退位了,不然被强行推下皇位会更加丢脸。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西元1126年),斡离不攻克浚州(今河南浚县,在开封以北二百余里),形势已经很危急。太常少卿李纲进言,指出金兵南侵主要是为了正名和掠财,可以依照当年辽国的格式为其正名,再量力而行的给与一些财物,但前提是要抗战,而不能一味忍让,以争取谈判的砝码。钦宗认为李纲很有道理,升为兵部侍郎,旋即又升为尚书左仆射、东京留守,全面主持抗击金军。钦宗下诏亲征,效仿当年真宗澶渊之役,但是徽宗这位道君太上皇却非常不知羞耻的逃离了京城,甚至一路逃到镇江。不过钦宗考虑到大家的士气,又把他请了回来。无险可守,也没有精兵驻扎的华北平原是不可能抵挡女真铁骑的,斡离不在郭药师的引导下,快速攻占滑州,进而围攻东京。李纲率领军民全力抵抗,并传檄附近兵马勤王。

这是宋朝建国166年来,都城第一次遭到敌军直接袭击。由于多年没有实战需要,驻守东京的部队以仪仗队为主,数量也不多,但是在危急存亡的关头还是表现得相当英勇,利用先进武器,抵住了金军进攻。李纲派数百勇士缒城而下,杀伤不少金军,斡离不也指挥金军猛烈攻城,使城头“矢集如猬”,武泰军节度使何灌战死殉国。斡离不一路南来,郭药师投降后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到了东京城下却遭到重击,很快就伤亡数千,被迫暂时撤离。

不久,斡离不派人议和,条件是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表缎百万匹,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宰相、亲王为人质。这显然是漫天要价,尤其他提出的金银数量,在开发美洲以前,中国境内根本没有这么多贵金属。最后,宋廷交出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同意割让三镇。大家注意,当初与强大的辽帝国连连征战,始终未曾放弃尺寸之地,这是第一次在和议中同意割土,而宋朝历史上也从未有过以公主和亲、亲王为人质的纪录,这次也算破戒。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毅然请缨,与少宰张邦昌一起到金营为质。刚开始李纲坚决不同意这样的条件,而种师道也率少量陕西军来援,金军开始惧怕,转入防御。但非常意外的是,种师道派出姚古之子、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率万人前往劫营,却失败而归,主动权又转移到斡离不手中。此时东京城内议论纷纷,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宋钦宗罢免了李纲的职务,与金军谈和。双方各让一步,金军不再漫天要价,拿着现有的钱退兵。斡离不认为康王不够格,换成皇后所生的肃王赵枢为质,而且安全退出宋境后只放归张邦昌,扣留了肃王。

金东路军异常顺利的扫荡了华北平原,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郭药师突然叛降。郭药师这个人《宋史》、《辽史》、《金史》均有传,但均语焉不详,其人是渤海铁州(今辽宁鞍山)人,从名字上判断可能是汉族人,但祖居辽帝国的渤海境内,应该算是一名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没有任何民族倾向,终生奉行“有奶便是娘”的人生准则,随时随地叛降于有利的一方。《金史》对其评价“郭药师者,辽之余孽,宋之厉阶,金之功臣也。以一臣之身而为三国之祸福,如是其不侔也”。可以想象,如果在他有生之年又巧逢金国不利,他多半也是要背叛金国的。但这样一个人为何能得到宋徽宗的宠信,并授予河北边防的重责,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接下来还会详细分析。

东路军势如破竹,却议和撤退,一方面是东京军民的坚守,更重要的是西路军受阻于太原,没能按计划会合。太原,这座当年让周世宗、宋太祖三攻不下,最终被宋太宗夷为平地的坚城,面对彪悍的女真铁骑,再一次体现出了坚强的血性。

铁血强宋》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日月重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宋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