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以金人秋泪偿靖康之耻
第一章 靖康之难,百年国耻
神秘崛起的女直部落
女直,又译女真,第二篇已略作介绍,本是辽帝国下属49个小部落之一,肃慎(靺鞨)的一支,主要生活在辽帝国上京临潢府更北的黄龙府(今吉林长春农安县)以北,以渔猎为生,尚未进化到游牧阶段,有十余万户。后世建立清帝国的建州女真部落由于与女直发源地接近,所以附会为其后代,甚至最初建国的时候国号也叫“金”,史称“后金”。清代的国家舆论在史学上对自认的祖先金帝国有颇多照顾之处,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史料不太符合逻辑,但据现代学者研究,两者并无直接的血缘或文化联系,确是一种附会。女直部落的崛起颇具神秘感,虽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宋史》、《辽史》、《金史》、《续资治通鉴》等诸多史料看到该部落的崛起以及金帝国建立的全过程,但北京大学的刘浦江教授已经明确考证:金帝国建国的这一段历史均为后世杜撰,其真相已经被掩埋。本书暂取现存史料的说法。
女直和辽帝国的关系其实比较类似于党项和宋帝国的关系,女直部族本身也可以分为熟女直和生女直。女直和渤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熟女直是较早归附于辽帝国的一些部落,定居于渤海族聚居的东京辽阳府一带,成为国家公民,汉化水平较高;生女直则是名义上臣属于辽帝国的封建领主制部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渔猎时代。生女直酋长由部落世选产生,同时接受辽帝国生女直节度使的头衔,辽帝国会指派详稳直接管理部落,但到后期这种直辖关系渐渐解除。完颜部本来是生女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小部落,但据传一位高丽人函普成为该部落的首领后,完颜部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定居于按出虎水(今阿拉楚喀河,位于哈尔滨以东,系松花江南部支流之一),直到辽圣宗时期才成为辽帝国的属部。庆历八年(辽重熙十八年,西元1048年),函普的重孙乌古迺被辽帝国册封为生女直节度使,其子劾里钵、颇剌淑、盈歌相继嗣位。这一段时间是完颜部扩张的重要时期,基本统一了生女直诸部。盈歌时代辽帝国已经警觉,开始干涉其统一事业,但盈歌非常成功的周旋,骗过辽帝国,并帮助辽帝国平定了国舅萧海里叛乱,为部落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盈歌卒后劾里钵之子乌雅束、阿骨打相继嗣位,逐渐公开反辽。
政和元年(辽天祚帝天庆元年,西元1111年),女直部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童贯使辽,遇到了赵良嗣(马植),随后宋徽宗、蔡京等人制定了扶植女直部夹击辽帝国的战略,此后女直部的外延发展虽不明显,但其内涵发展却一日千里。政和四年,完颜部正式与辽帝国交兵,并连续取得了宁江州、出河店两场大捷。第二年,阿骨打亲自率兵攻克了黄龙府,辽廷震恐。政和六年,渤海人高永昌独立,阿骨打趁机出兵攻占了辽帝国东京以及原渤海国的土地。《金史》称女真在这一年建国,阿骨打即皇帝位,即为金太祖,改元“收国”。据载金太祖认为“辽”是镔铁的意思,而他建立的国家更坚强,所以叫“金”。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众所周知,“辽”这个字并无镔铁之意,辽帝国的汉语国号是取自其发源地辽河,并无其他意义。女直部在政和年间突然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其具体情况史书已无载,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正是童贯等人的暗中扶植政策起到了作用,阿骨打可能就在这期间取了汉名完颜旻。关于女真这个民族,大多数人都有女真和汉文的两个名字,但宗字辈的汉名都是一堆宗某,区分度很低,本书一般称呼其女真名或比较著名的称呼。关于宋金夹攻灭辽的事第二篇已经讲过了,本篇就不重复了,只大致讲一下女真族的金帝国的一些特点。
女直部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勃极烈议会,由部族的几位领主“勃极烈”组成。部族的最高领袖称都勃极烈,后改称皇帝,另外几位是谙班勃极烈(皇储)、国论勃极烈(丞相)、阿买勃极烈、移贲勃极烈等。这些勃极烈全部由完颜氏贵族充任,既领有私有独立主权的部落,又在部落联盟中负责一些事务。勃极烈其实是部族政体的常见议会形式,比较类似于契丹民族早期的夷离堇、罗马帝国的元老院。清代的一些史料将勃极烈附会为“贝勒”,确实也和满洲的固山额真大会格式相同。由于汉民族一开始就没有走议会制政体的历史路线,所以一般的汉族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但女真族的汉化速度可能是历史之最,在建立金帝国后大约二十余年就废除了封建领主议会制,进化为比较规范的汉式帝国。不过女真族的社会基础却没能跟上政治体制的进步,其部落时代的“猛安谋克”制一直保留。所谓猛安谋克就是一种部落制的户口单位,最初是军队中的编制,猛安即千夫长,谋克即百夫长。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将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带有军事色彩的户籍制度,很多部族政权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由于女直是宋帝国刻意扶植起来的一个部落,所以其跨越式发展非常惊人,而这种迅猛的势头很快超出了宋徽宗等人的掌控范围,反战派的很多预言都得到证实,好大喜功的蔡京、童贯等人差一点就把汉文明葬送在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