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驾崩,梁王郭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以符皇后为皇太后,以第二年继续为显德七年,以示对周世宗的无比崇敬,改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周世宗郭荣(柴荣)在位仅六年时间,不但没有被篡位,还整饬朝政,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恢复礼乐,堪称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军事上四面出击,在各个战场均取得了重大胜利,尤其是高平之战,亲冒矢石,击败了以辽帝国为后援的北汉军,使汉民族避免了在最衰弱的时刻彻底灭绝,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宋朝的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大家都对这位前朝皇帝不吝溢美之词,热情讴歌他的神武雄略。当然,有一些现代人认为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积弱积贫”的宋朝就不会建立,在他的带领下,后周可以统一全国,并且收回幽云十六州,痛击契丹。这显然又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宋太祖、宋太宗其实都是不逊于周世宗的强人,而且他们的硬件条件在周世宗的基础上还更有进步,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周世宗也很难做到。周世宗轻松收复的瀛、莫二州(关南十县)其实本来就是辽军最难援救的地区,之后也再未从宋朝手中夺回。而周世宗决意攻打幽州,诸军都很反对,如果他要强行攻打,辽帝国奋力防守,他获胜的可能性其实也并不大。事实上,五代中还有一位军事能力比周世宗更强的神将级人物:唐庄宗(李存勖),其叱咤于战场之威风,还要更胜于柴荣,当时之世,无人敢撄其锋,仅论战斗力,我个人认为甚至不亚于唐太宗。但在五代这个乱世中,他却依然被其弟篡夺皇位,身败名裂。试想如果周世宗攻打幽州一旦不顺利,后方很容易发生政变,他像唐庄宗一样在野外饿冻而死的可能性当在90%以上。

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北边急报,北汉又与辽帝国联军大举来侵,范质、王溥等奏请符太后定夺,这些人都完全不懂军事,只好召来赵匡胤商议。赵匡胤则建议集结主力北上抗击,把后周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到了汴京北边不远的陈桥驿,军中一位会看星象的苗训先生(《宋史》将其归入《方士列传》)说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意思是天有二日,大家得解决掉一个。于是诸军齐集,齐呼“点检作天子”,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郭延赟、李处耘等人找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后避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公开商议要拥立新皇帝的事宜,闹了一夜赵匡胤似乎并不知道,舒舒服服的睡到了天亮。天一亮,赵匡义闯进他的房间要求他称帝,他一走出房间,又发现大家很有秩序的围住他,亮出兵刃,一致要求他称帝。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拿出一件黄袍给他套上了,众人罗拜。赵匡胤于是与大家约法三章:“我当皇帝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善待后周皇室,不许袭扰小皇帝和太后,也不许趁机劫掠士大夫和富庶人家,更不准杀害前朝旧官,不然我就不做你们的皇帝。”众人答应下来,夹着他的马回到开封即位。

回到开封,赵匡胤一见到宰相范质,不等他开口就抢先抓住手一阵痛哭:“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手被捏得生痛,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将校抽出剑厉声道:“我们没有皇帝,今天必须即位!”宗训虽小,难道不是皇帝么?这些武将的语言逻辑真的很差。范质见势已不可挽回,于是带领后周朝臣罗拜匡胤,同意拥立。此时唯一一位忠臣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京城都巡检韩通准备抵抗,但尚未来得及调集本部兵马就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昇冲入府邸杀光全家。严格的说这违背了赵匡胤不准杀害前朝旧臣的纪律,所以后来作为宋太祖最心腹的将领王彦昇有拥立之功却始终无法受封节度。韩通将军后来被宋太祖追赠为中书令,他其实是一位非常值得赞赏的忠臣义士,明知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仍然要为后周尽忠。但韩通在野史中形象却非常之差,尤其是《飞龙全传》将其描写为一位恶霸无赖,这正是我对此书最为反感之处。

到此时,符太后和小皇帝已经全然无力抵抗,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周恭帝(郭宗训)禅位于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归德军即宋州,所以赵匡胤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郭宗训还柴姓,12年后去世,年仅19岁,谥为“周恭帝”。至此,历史意义上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共计53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血腥乱世。当然,本书想要告诉您的是:建隆元年,只是宋朝建立的一年,可以作为五代结束的具体标志,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乱世的真正终结,宋太祖也并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甚至没有彻底解决五代更迭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还要留给二十年后他的弟弟宋太宗来最终完成。

是的,宋朝就是这样建立的,客观的说,来得并不光彩。在此毋庸讳言,没错,我们的大宋王朝就是通过篡位建立的一个王朝,这是无法抹去的污点,也无需辩驳。而且我们可以坦率的讲,陈桥兵变和周太祖取代后汉的过程非常相似,但实质上又恶劣得多。周太祖在称帝之前已经完全掌控了后汉朝政,本人确实无意篡位,是被利欲熏心的部将们强行推上了皇位。而赵匡胤本身并不是后周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他首先捏造了北汉联合辽帝国入寇的军情(《宋史》、《辽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无此次军事行动的记载,显然是出于捏造),通过这样的手段带走了后周的主力部队,籍此造反。而从陈桥兵变的井然有序和那件肯定早就准备好了的黄袍来看,这完全是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表演。

从中国传统的史学观来看,宋太祖篡位事件的性质比周太祖要恶劣得多。后人还说宋太祖欺负孤儿寡母,巧取江山,这个指责也没有错。但是,我还是希望后人能够明白,在五代的乱世中,七岁的宗训是绝对绝对不可能守住江山的,如果宋太祖不取,那很可能就被李重进或者张永德甚至其他黑马取走,那他们建立的朝代是什么样子?这很难想象。或许只不过是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代,并且还将开启第七、第八代,直至n代或者契丹帝国重主中原,汉民族彻底消亡为止。那么人类文明还能够“造极于赵宋之世”吗?更无法想象。从后周皇室的角度而言,宋太祖的作为极端不义,也是应该谴责的;但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而言,宋朝再不建立,恐怕汉民族就快要自灭了!所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陈桥兵变这件事情在正反两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后人只要不偏激,不刻薄,全面看待问题,还是很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二章收起血泪,掀开新的篇章

神龙摆尾,陆渐于鸿

宋太祖即位后,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并以名义上的发源地宋州(即赵匡胤建节的归德军,今河南商丘)为南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为北京。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父亲赵弘殷已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去世,追赠为“宋宣祖”,皇弟匡义避讳改名为“光义”。经推算,宋朝应该属火德,尚红色(与汉、隋、明相同,唐朝属土,尚黄色)。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继续为大宋的宰相,以后周义成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完全掌握了军权。以周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为守太师,雄武军节度使王景为守太保、太原郡王。并接受西羌党项部首领李彝殷(李彝兴)的朝贡,加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守太尉;接受荆南节度使高保融的朝贡,加封为守太傅。一个新的国家已经初具气象,但他到底是要终结五代乱世还是继续做普通的第六代呢?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后周旧臣。京城内唯一的忠臣韩通被杀,其余都投降了。张永德已经被废掉,但是镇守北边潞州的李筠、镇守南边扬州的李重进仍然手握重兵,而且都是拥有较高声望和政治背景的名将。事实上,他们确实也都树起反帜,声讨新建的宋朝。

本来李筠和李重进是约好了同时起兵,共讨赵匡胤。但是李重进派去联络李筠的“亲信”瞿守珣却跑到东京去向宋太祖告密并且作了双重间谍,又跑回扬州告诉李重进说李筠不愿意跟他合作。当时也没有无线电,李重进就相信了他这位亲信。这边李筠却不知情,独自起兵。太祖遣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带兵平叛,随后又遣昭化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从东路包抄,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也曾在此发生)大败李筠。石守信和高怀德又在泽州城外大破北汉援军,并生擒李筠部下伪节度使范令图,将李筠合围在泽州城内。宋军四十余天攻破城池,李筠赴火自焚,其子李守节在上党投降,遇赦。就在泽州,李筠曾于高平之战中取得过名垂青史的荣誉,但也在这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讨平李筠前后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北边的李筠被解决掉后,宋廷又将矛头指向南边的李重进。此时李重进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南北夹击的机会,后悔不及,但为时已晚。这一次太祖御驾亲征,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攻克扬州,李重进和李筠的下场一样:举家自焚。

最大的两个外镇武将都被武力讨平,其余百官虽然还有很多仍然不舍后周,甚至经常流露出来,但事已至此,不可挽回。太祖对他们也非常宽容,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人性流露而没有处罚,宋朝的内政逐渐稳定下来。周围的割据势力如南唐、北汉、吴越、后蜀等,辽帝国、高丽、三佛齐、占城等海外诸国纷纷遣使来朝,承认宋朝的正统地位,接下来就应该着手中国的重新统一大业。

铁血强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日月重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宋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