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大军开至黄河渡口的澶州,突然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兵变”,全体官兵集体围住郭威,齐声高呼,要郭威做皇帝。郭威被吓得半死,连忙躲回屋里面去。史载当时官兵们像攻城一样,翻过了院墙,挤到屋里面把郭威架出来,强行举行了“登基仪式”。人山人海之中,有人扯了一面黄龙旗裹在郭威身上,以示“黄袍加身”。由于人实在太多、太吵,郭威昏厥过去了好几次。最后,大军裹挟着郭威回到了开封,开封的各路文武大臣也纷纷强烈要求郭威即皇帝位,甚至有一些人以兵变相威胁。最后,郭威勉为其难的登上了皇帝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广顺”,郭威即为后周太祖。这时契丹的入侵部队也自动退散,不再出现。后世很多人说这是郭威捏造的军情,目的只是为了将军队带出城,演一出戏方便自己篡位。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因为据《辽史 世宗本纪》记载,乾祐元年(辽世宗天禄二年,西元948年)辽帝国永康王耶律兀裕确实曾出兵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但只是普通的边境袭扰,攻城不太顺利就自行退去。而且郭威要篡位,必须在开封进行,那些兵本来就是他带进来的,无须再带出开封多事。

刘贇当然没当成皇帝,走到半路就被郭威派的人逮住杀掉了。他的老爹,也就是汉高祖的弟弟、北京(太原府)留守刘崇当然不服气,索性在太原自立为帝,国号依然为汉,史称北汉。这个国家的辖区只有山西中、北部的十二个州,比五代很多节度使的辖区都要小,国力非常贫弱,但是依靠辽帝国的庇护,一直惨淡经营,居然亡在了后周的后面,也勉强算是在精神层面报了家仇国恨。

利涉大川,时乘六龙

放弃了在赵弘殷的将军家庭中成长的机会,赵匡胤在外面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自小的良好教育,再加上离家出走那段时间的艰辛,已经完全磨炼出来一位完美的太祖。他既有优秀的文化、过人的见识,高超的武艺,还有饱经风霜的心智。而成长在五代的血腥乱世之中,更使他坚定了救苍生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当上皇帝的个人野心。

赵匡胤在军中结识了年龄相仿的柴荣,并以其干练聪颖给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野史上称之为“双龙会”(指白龙子柴荣和赤龙子赵匡胤的聚会,但历史上并没有结拜,这只是和桃园结义一样的小说桥段)。由于在乾祐之变中,郭威的子女都被汉隐帝杀光了,所以柴荣就过继给他的姑父郭威,立为皇太子,两人的命运都由此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人可以靠出身背景取得成就,但这其中不包括开国皇帝,自然也不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和柴荣确实在他的仕途中起到了强力助推器的作用,但他此后的成就仍然是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拼搏而来的。广顺三年,赵匡胤被提升为滑州副指挥使。滑州是开封的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滑州副指挥使是比东西班行首高得多的职务,赵匡胤只用了两年就提升到了这个职务,可见,前两年的低级职务应该是挂职锻炼性质。同年,晋王柴荣也调任开封府尹,明确了皇储地位。柴荣既然明确了储君地位,就要拉拢人手,于是将其颇为欣赏的赵匡胤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虽然级别没有提升,但是成为了未来皇帝的潜邸近臣,前途一片光明。

显德元年(西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镇宁节度使郭荣(柴荣)继位,即为周世宗。周世宗刚继位的时候情形其实和汉隐帝差不多,都是年轻人面对一群老叔伯,但是显然周太祖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驾崩前就作了解决。首先是让郭荣担任开封府尹的职务,明确为皇储,既锻炼能力,也培植势力。然后废掉了王峻和王殷这两位老伯,扫清了郭荣继位的障碍,所以后来周世宗继位后避免了汉隐帝的尴尬,这都是以一个(或许还不止一个)朝代的灭亡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呐!

不过周太祖可以在身前解决内忧,却未能完全解决外患,别忘了北汉还在太原等着后周出丑呢。这下郭威死了,郭荣被视为毛头小子,刘崇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报仇雪恨的大好机会,立即集结兵马,并且向辽国求援,强烈要求辽国派出大军助阵,讨伐后周。刘崇亲率三万大军,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直指潞州(今山西长治)。辽帝国则派出援军约七万人,由政事令、武定节度使耶律敌禄率领。这位耶律敌禄将军字阳稳,后来长期担任辽帝国北院宣徽使职务,是辽帝国几代皇帝的亲信重臣,却不知为何被汉人误作“杨衮”,并记载于《资治通鉴》中。而《杨家将演义》中居然将这位契丹人说成杨令公的父亲,现代杨家将后人也多附会此说,还有一个“铜锤换玉带”的桥段,令人有点匪夷所思;《飞龙全传》中则称之为“耶律奇”和“杨襄”两个人,但均为虚构。

这一次刘崇其实是倾国而出,更兼有辽帝国的鼎力援助,但是后周方面刚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又是例行袭扰。镇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派出部将穆令均仅率两千骑迎战,当然是羊入虎口,穆令均阵亡,全军覆没。李筠这才认识到这是一场大战,连忙固守潞州,并向开封报告军情。

接到军情急报的时候,后周朝廷正在为太祖治丧,又连忙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就如何迎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周世宗为首的一派认为应该由世宗御驾亲征,理由是汉辽联军势大,非亲征难以获胜,何况汉隐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遣将出征容易造成兵变丢了皇位;以老臣同平章事冯道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小皇帝应该坐镇开封,遣将出征,理由是五代中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武将),前脚刚出门后脚家里面就造反了,连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将的唐庄宗李存勖也是这样死掉的。凭心而论,两派的观点都各有道理,五代就是这样的乱世,随便你怎么选择,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事实上周世宗的情况还更接近汉隐帝而不是唐庄宗。两派辩论到最激烈的时候,周世宗激动的喊道:“唐太宗就喜欢御驾亲征,每战必胜,我也要学他!”冯道则不留情面的反驳道:“你是你,唐太宗是唐太宗!你龙椅都没坐热,还是先把小命保住再说这些汉武唐宗的大话吧!”双方的言辞愈发激烈,就差没在朝堂上说“吾欲与令堂携手共赴巫山云雨”了。顺便说一下,这位冯道老先生号称五代最牛公务员,在朱温手下就开始当官,一直当到柴荣,其油滑于官场的能力史所罕见,就算后周又灭亡了估计他还能在新朝廷当官,他犯不着这么激动的驳皇帝面子,可见当时的情形确实非常激烈。应该说冯道老先生也是一颗赤诚忠心,逆鳞直谏,理也说到了点子上,不过最终后周朝廷还是决议:御驾亲征!

事实上,周世宗还有一个打算,就是要通过一场大战,树立起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冯道所说的风险他当然全部都要承担,但是生就乱世,热血男儿岂能不担风险!皇帝的龙阁暖裘、嫔妃佳丽固然令人不舍。但是,这些都暂寄给孟昶、李煜这些人吧!我,柴荣!注定是要跨上战马,提起铁剑,浴血在疆场之上的勇士。即使有朝一日,我遭遇了李存勖的困境,那我也宁愿选择战死在马背上,而不是窝囊的死在禁军的重重护卫中!冯大人,感谢您的忠心直谏,但这一次,柴荣已决心要用双手杀出一条血路,就请您拭目以待吧!

豪血帝王,壮志天下!五代之血海殷红,柴荣欲劈波斩浪!

双龙取水,龙战于野

周世宗绝不是头脑一热,就提刀上马,奔向战场找到刘崇对砍。战前,周军做出了详尽的战略规划,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前锋先行,快速抵达泽州前线,与北汉军接战,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军从磁州(今河北武安)包抄敌军右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军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包抄敌军左路;周世宗自率禁军主力从中路迎敌;另调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部随后增援。

应该说周军所作出的战略规划非常合理,充分利用了兵力优势,对北汉军形成了一个凹形防御面,最大可能的分散了北汉军的进攻火力,在反击之时容易形成对敌军的战略包围,使刘崇倾国而来,有来无回!作为周世宗的侍卫亲军将领,赵匡胤也终于获得率领野战部队上阵杀敌建功的机会了!

刘崇军围攻潞州不下,听闻后周的援军已到,于是放弃潞州,绕道南下会战。周世宗得报立即下令周军加速前进迎敌,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劝周世宗的中军持重缓行。周世宗大怒道:“现在正当一鼓作气的时刻!应该加速前进,迎难而上,三军用命,挫掉敌军的锋锐!谈何持重缓行?”立即下令免去赵晁的职务,押回大牢听后发落。此令一下,三军无不骇然,再无贰言,加快速度,只用了两日,就抵达泽州,与北汉军前锋相接。两军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列阵决战,史称“高平之战”。

铁血强宋》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日月重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宋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