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八旗如国企:废除八旗为何这么难?

作者:金满楼

戊戌变法时,时任总理衙门章京的张元济上书建言“融满汉之见”, 其中提出六条改革建议:一是关内旗人(满、蒙、汉军八旗)全部划归为民,归地方官管辖,结束满汉之间的行政隔离(皇族除外);二、结束满汉在社会与职业方面的隔离,废除“满汉不婚”及“旗民不交产”的规定,满人可以自由择业、自由迁徙;三、结束满汉共治,满汉官员适用同样的选官标准;四、逐步废除旗兵的固定津贴,出缺后不再续补;五、在京师和驻防地设立劝学工坊,培训旗人就业技能,以备将来自谋生计;六、改革限于关内,东北、内外蒙古、新疆、青海可暂保留原制度。

光绪皇帝收到上奏后很以为是,随后破格召见并下诏调查办理,但因变法失败,此次改革不了了之。事后,张元济遭革职处分,心灰意冷之下,张元济绝意仕途,后在上海创建商务印书馆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从此,中国近代史上少了一个改革派官员而多了一位声名卓著的出版家。

至于旗人们,他们听说要变革旗制后都大为惊恐,老舍先生在小说《正红旗下》中对他们的心态做了生动的描绘:在他们看来,一变法,就是“旗人必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那他们可真就着急了,所以旗人们都激烈的反对变法。在老舍的另一部作品,话剧《茶馆》的第一场里,故事背景则放到了戊戌政变之后,几位旗人茶客是这样对话的: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一份钱粮倒给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自己去谋生计,非死不可!

但是,旗人们的高兴劲并没有维持多久。庚子年后,在沉重的赔款压力下,清廷将八旗兵丁的钱粮再次减额发放,旗人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所谓“穷则思变”,八旗制度的改革也就提上了日程。

1901年,在清廷宣布实行新政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了十二项改革措施,其中第九条即“筹八旗生计”。折中建议,旗人可自由迁徙、自谋生路并逐步停发钱粮,同时多设八旗学堂,鼓励旗人学习士农工商兵各业。数年后,入京觐见的张之洞在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辞行时,“力请两宫化去满汉畛域”,慈禧太后对此表示认可。

在张之洞等人的触动下,慈禧太后于1902年2月下令准许满汉通婚,旨称:“旧例满汉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此后,少数满汉官员带头联姻,如袁世凯第五子袁克权娶端方之女陶雍,庆亲王奕劻与后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结为亲家,李鸿章的长孙李国杰与大学士那桐之女结婚等。这些满汉大臣间的亲事多属政治联姻,但在当时有一定的表率作用。至于一般旗人,满汉通婚虽说禁止,但旗人娶汉女通常都在默许之中,只是此类婚姻极少,因为旗人本来就人口太多,他们并不愿意外人再来分这二三两银子。直到清朝覆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旗人被彻底的推上了社会,“满汉不婚”的藩篱才最终成为历史。

对于舆论颇为诟病的满人专任官缺问题,清廷也打破原有惯例并任命了几名汉人官员担任八旗内官职,如如冯国璋出任正黄旗副都统、李国杰任广州汉军副都统等。另外,在柳条边关禁放开后,山东等地的汉人掀起“闯关东”的热潮,原为将军管辖的东三省随后改为省治,当时任命的总督、巡抚也大多为汉人,如第一任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黑龙江将军程德全等。

清末新政后,满汉习俗上的同化有加速之势,比如旗人中流行改汉姓,如端方的托活洛氏改成陶姓(其自称先祖是迁徙到东北的浙江汉人,后汉姓改成满姓,如今算是又改回来),瓜尔佳氏改为关姓,赫舍里氏改为贺姓等。另外,在官场称谓上,原旗人对皇上称“奴才”(满语为“阿哈”,在旗人看来,称“阿哈”似乎更加显示是自己人),汉人称“臣”,在清末新政后改为满汉均称“臣”,旗人不必自称“奴才”,以示文明进步。

1907年,湖南举人李蔚然在上书中提出废除满文,称其“久为具文,无关宏旨,徒于国人耳目中,悬一满汉分界之迹”。 李蔚然的建议固然大胆,但其所说也是事实。在历经两个多世纪后,作为征服者的满人固然以“满汉不婚”隔绝了血缘的融合,但时间如同潮水,满人也不可避免的失却了本身的文化(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本身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乃至语言与文字。《异辞录》中说,“茫茫禹域,真亡国灭种之利器矣。推原其故,以小量加诸巨量,譬如一杯水对一车薪之火,不特水不胜火,而火犹将胜水,其势然也。……二百年间,满人悉归化于汉俗,数百万之众,佥为变相之汉人”;时至光绪后,“皇帝典学,尚知国语(满文),馀则自王公大臣以下,佥不知其为何物矣。清末满大臣带领引见,太后前则易,皇帝前则难,以太后不通国语也”。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国母”慈禧太后尚不通满语,旗下其他兵民就更不足论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满人官员奏折中,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清初时的奏折只写满文,中期满汉文并用,到清末就不再有满文而只用汉文了。即使远离汉人区的黑龙江呼兰,他们所保存的档案也反映了同样的规律,在清末时,呼兰只有1%的旗人认识满文,而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讲满语。事实上,清末旗人官员唯一需要使用满语的场合,只是在给皇帝奏折的最后须加上一句满文的“祝皇上万岁”。至于各级衙门里,早已是全部使用汉语,有的旗人宗谱也已改用汉文书写。就连旗人中独有的萨满(即萨满教巫师,跳神之人),她们也只能用汉文音来颂唱满文巫语。仅有的例外是偏远地区的驻防部队,如新疆的锡伯族八旗,他们一直使用满文(至今)。

另外还有辫子问题。为方便起见,清末新政时期改穿紧身新军服的士兵及丨警丨察被允许将辫子剪短三分之二(但不是剪除),由此引发了一场“辫子”问题的大讨论。清末的最后几年中,“剪辨”几成风潮,譬如陆军部尚书荫昌在上任后即剪除了辫子,这使得很多武备学堂及其他学校的年轻学生纷纷效仿。那些从日本及欧美归来的留学生,他们中大多已是“牛山濯濯”(即已剪辨之意,不过很多人在回国后又在帽子后戴了一条假辫子以遮人耳目)。后来曾任民国总理的颜惠庆在他的回忆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滑稽戏:1910年清廷在保和殿举行第二次留学生归国考试,考生们身穿朝服,很多人的帽子后面则连缀着一条假辫子,监试的蒙古亲王那彦图见天气酷热,于是允许考生们将帽子摘下,结果在巨大的红色殿柱上,挂满了缝有假辫子的帽子,情形极为可笑……但清廷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第1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