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十、第二次直奉战争

南方的那场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江浙战争”,原本是平淡无奇,但因为它引发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所以需要在这里做个铺垫。

江浙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江苏督军齐燮元(当时的督军改名为军务督办,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争夺上海地盘而引起,而其中的导火线却是因为福建方面的原因。

读者或许觉得奇怪,这江浙战争明明说的是江苏和浙江,怎么一下又转到福建去了?这事说来有点话长,且容笔者慢慢叙来。也许还有人记得,徐树铮当年编练西北边防军的时候,其基础是与奉军合作的五个补充旅,其中的王永泉的第1旅改后来便被编成第24混成旅,因为当时粤军在进攻福建,所以王永泉的第24混成旅被调往福建,以支援闽浙联军外对抗粤军。

民国风云,世事难料,转眼便换了人间。王永泉的部队调到福建后,因为粤军内部分化,去那里后并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而此时段祺瑞的参战军和西北军在直皖战争中遭遇惨败,段祺瑞也由此下台,而徐树铮在躲藏了一段时间后,又偷偷的潜到福建找到王永泉,随即联合粤军许崇智部将背皖附直的福建督军李厚基赶走,并由王永泉做上了福建督办。

这次的“福建事变”是1922年下半年的时候,北京的直系政府在得知后,随即派出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率军由江西攻入福建,王永泉的闽军战败后,臧致平和杨化昭的残部进入浙江依附卢永祥,卢永祥则趁机将这批部队扩编为4个师1个混成旅,这一举动令周围省份的直系军阀十分不安,他们随即以卢永祥非法招纳臧致平和杨化昭为借口,孙传芳北上攻浙,齐燮元南下攻沪。

按说,在卢永祥做镇统制的时候,齐、孙都只是北洋系的中下级军官,只不过民国后他们的上级领导李纯和王占元或死或下野,齐、孙这才得以上位。但在军阀年代,比试的是枪杆子而不分什么老字辈和小字辈的,因此卢永祥并未因此占得便宜。相反,由于浙江地处江苏福建之间,顾头便不能顾尾,腹背受敌,反而十分的不利。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正式打响,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敷使用,卢永祥便辞去浙江军务督办一职,并将兵力集中在淞沪一带准备与齐燮元、孙传芳决战。但孙传芳进入浙江后兵力更盛,随即便追击到上海松江并将卢永祥的军队击溃,无可奈何之下,卢永祥也只好在10月12日宣布下野,并随后逃亡日本。

由此,孙传芳便当上了闽浙巡阅使兼任浙江督办,福建留给了周荫人,而齐燮元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淞沪护军使的职位。江浙战争的时间不短,但规模很小,其中得益最多的是孙传芳,这为他后来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江浙战争爆发之前,奉系张作霖、广东孙中山便与卢永祥达成三角协议,相约共同对付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在战争打响后,广东因为种种矛盾未能发动进攻,而奉系张作霖则以此为借口,宣布要沿津浦路南下援助卢永祥……从关东到浙江相隔何止万水千山,说白了就是要与吴佩孚再干一仗,出出心中的这口恶气罢了。

《北洋年代》连载197

9月15日,张作霖自称镇威军,派遣六路大军近15万兵力向关内进发,其部署如下:第一军司令姜登选,副司令韩麟春,率第2师、第5师攻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第二军司令李景林、副司令张宗昌,率第1师、第23、24、26旅向热河北路的朝阳、凌源、冷口一线进军;第三军司令张学良,副司令郭松龄,率第4师、第5、19旅攻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第四军司令张作相,副司令丁超,辖5个旅在锦州做总预备队;第五军司令吴俊升,第六军司令许兰洲、副司令吴光新,这两军主要以骑兵为主,负责热河北路。(注:直皖战争后,皖系的张宗昌、吴光新都投入了奉军门下)

曹锟在得知奉军大举出动后,急电吴佩孚入京商议对策。吴佩孚也料到迟早要和张作霖再打一仗,不过他没有想到这关外的老胡子来得如此之快。按他的估计,奉军怎么说也再要个两三年才可以恢复,届时他的部队练得差不多了,就算老胡子不来,他也要去平定东北的。

1924年9月18日,曹锟发出讨伐令,吴佩孚则在中南海四照堂点兵,吴自命为讨逆军总司令,共分前线三军,后援十路,共计20万大军,其中:第一军分三路,一路司令彭寿莘,副司令冯玉荣,二路司令王维城,副司令葛树屏,三路司令董振国,副司令时全胜,分率第15师、第13混成旅、第23师、第12混成旅、第9师、第14混成旅在山海关一带与奉军张学良部对抗;第二军司令王怀庆,副司令米振标,前敌总指挥刘富有,率所部在朝阳与奉军李景林部对抗;第三军司令冯玉祥,率所部与张之国、李鸣钟部在赤峰一带与吴俊升、许兰洲部对抗。另外,援军总司令为张福来,后路的援军包括胡景翼、靳云鹗等十几路军队,分别北上支援战事。

后来冯玉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起这次著名的“四照堂点兵”,他却以十分轻蔑的态度描写道:“四照堂四面都是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置一长桌,挨挨挤挤,坐满了六十多人,大家坐了许久,才听到有人大声报告说:‘总司令出来啦!’接着,吴佩孚摇摇摆摆走到堂中,且看他那副打扮: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身上穿的是紫色绸子的夹袄,外面一件黑色坎肩,胸口敞着,纽子也不扣,嘴里吸着一根纸烟。他走到座上,即盘腿在椅子上坐下,斜身靠着条桌,那种坐法,宛似以为懒散的乡下大姑娘!”

“接着,吴佩孚又念各路命任务,命令下完,吴即站起来说:‘没有了吧?我们就这么办吧!’此时海军总长连忙站起来说:‘报告总司令,命令上没有提到海军,我们的舰队怎么办?’吴答道:‘哦哦,海军没有提,在命令上添一条吧,你们自由巡弋,以防意外。’航空署长也站起来说:‘还有我们空军呢,怎么办?’吴又哦哦连声,说:‘也添上一条,你们随时准备,相机出击’。接着,其他没有分派任务的将领也相继请示,吴佩孚搔了搔头,不耐烦的说:‘这样尽着往下添,还成命令吗?今天就这样了,散了吧,散了吧!’大家才一哄而散了。”

事后,冯玉祥极其不屑的评价道:“这样重大的事,办得如此轻率儿戏,吴之鲁莽灭裂,往往似此!”当然,冯玉祥与吴佩孚矛盾很大,其描写固然有故意丑化吴佩孚的嫌疑,但当时直军的计划安排之匆忙与考虑欠妥是客观存在的,这对后面战事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洋年代》连载198

早在9月15日,奉军李景林部便与直军米振标部交火,奉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朝阳,逼近冷口一带,但主战场则是在山海关一带,双方都集中了各自最精锐的部队在此决战。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山海之间仅15里,既是关东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直军在山海关一带早有准备并占据了有利地形,当奉军第一军姜登选部与第三军张学良部来攻时,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这次的山海关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兵种立体作战,陆军、空军、海军三军协同,相互攻伐。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第1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