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厉兵秣马东北王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死伤3万余人,被俘4万多,军费损失高达3000万元,在惨痛的失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他请书法家在自己的折扇上题了四个字:“勿忘吴耻”,以示勾践之志。
之后,张作霖开始思考,他有点整不明白,自己的队伍兵强马壮,怎么数天之内就让这个“吴小鬼”稀里哗啦的给收拾了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思来想去,张作霖认为,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军队人员过于老化,特别是一些高级将领,比如张景惠、吴俊升、孙烈臣、汤玉麟等人,虽然他们都是跟随多年的老兄弟,对自己也是忠心耿耿,但战场无情,讲究的是灵活多变、生龙活虎,这些老兄弟年青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他们打打小规模战争还行,但规模一大,见识和能力就有点跟不上形势了。
相比之下,倒是那些军校毕业的中青年将领表现突出,虽败犹荣,譬如杨宇霆、姜登选、郭松龄,还有自己的儿子张学良,要不是这些人力挽颓势,奉系这次肯定要吃更大的亏。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滩上……不服老不行啊!
由此,张作霖决定对新老将领进行一次大换血,他把冯德麟、张景惠等一干重量级的旧派军官调到保安司令部充当高级顾问,实际是让他们空出位置,使其有职无权,给予优厚的待遇。
随后,张作霖又本着“在精不在多”的原则对部队士兵进行裁汰,一些老弱病残、不适合继续从戎的士兵全部给资遣散,即便是立有战功的老弱士兵,也都视情况分派到辎重、勤务等后勤部队中去。裁汰旧兵之后,张作霖又招收了一批新兵加以训练,总的兵员数量比之前要减少,但战斗力却有所提高。
另外,纪律整顿也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临阵退缩的、贻误战机的、掳掠害民的,张作霖在查明之后,一律枪毙,譬如第6混成旅旅长鲍德山和两个团长,都被当作靶子给打了。至于那些表现不力、能力不足的将领,张作霖也给予了撤职处分,比如第28师师长汲金纯、第2混成旅旅长郑殿升、第9混成旅旅长牛永福等人,计有1个师长、13个旅长、3个团长被撤职处分。
在经过这一番整顿之后,奉军的士气明显为之一振,很快便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这一切还仅仅是治标不治本,远远不够。随后,张作霖便筹建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作为奉军整军备武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主要由张作霖父子、姜登选、李景林等人负责。
在这个机构的策划下,奉军开始大搞军队建设。他们首先用重金在全国各地招揽军事人才,譬如炮术、军医、军需、兵工、航空、航海等等,只要和军事有关的,奉军都求贤如渴,待遇也是全国最好的。由此,原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及其各地军事学堂的毕业生都纷纷前往关外谋一份好差事,从而使得奉军的军官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奉军之所以能招收到优秀的军校毕业生,一方面是和他们的待遇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人投入奉军后受到重视并很快成为带兵官。按北洋系的传统,新毕业的军校生往往只能去作参谋,这样提升的速度很慢;而投奔奉军则大不相同了,很多学生出身的人都可以带兵,这对那些军校毕业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北洋年代》连载193
奉军不但从全国各地招收军校毕业生,其本地的军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前清的时候,奉天将军赵尔巽就创办了东北讲武堂,奉军中的很多军官便是毕业于此。在战败之后,张作霖对东北讲武堂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并由他本人自兼堂长、张学良兼任监督。
鉴于之前的学员大多从行伍中挑选,这些士兵由于入伍前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学习上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作霖接受了郭松龄的建议,在选送优秀士兵的同时,也在社会上招收一些中学生,这样使学员们的平均素质大大提高,也提高了奉军中初级军官的水平和能力。
当东北讲武堂要在社会上招收学员后,很多学生、学兵都踊跃报名,竞争非常激烈。当然,有了好学生,还得要好老师,讲武堂的教习也都是精挑细选,其中大都为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如何柱国等人,这些人的教学经验丰富,也使得之后的学员素质明显增强。在一番努力之下,东北讲武堂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总计训练了13期、8900多名学员,成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所军校之一(其他三所为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和云南讲武堂)。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编之后,奉军拥有了3个师、27个混成旅和5个骑兵旅,旅以下按三三制,即使每旅三团、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兵员150人,总兵力达到17万,但比第一次直奉战争前还要少。
有了人,还得要枪;一个部队如果在军械供应上被人掐了脖子,这肯定不是好事。因此,张作霖又把目光投向了兵工厂。早在1919年的时候,张作霖已经开始了兵工厂的规划,在1921年已经建成了无烟药厂、枪弹厂和枪厂,但规模不大,产量也不算高。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东北兵工厂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张作霖不惜投入巨资,相继建成了炮弹厂、炮厂、火具厂、铸造厂、制酸厂等综合性军工体系,另外还建立了兵工学校,培养技工。
为迅速提高兵工厂的技术水平,张作霖又花费巨资从国外高薪聘请了一些外国专家,其中包括日本人、德国人、俄国人、瑞典人等,这些人来兵工厂担任顾问或者技师,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器的操作指导、模板的设计等方面工作,这对兵工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兵工厂已经由最初的几百来号人增加到上万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两万多人,成为国内兵工厂的佼佼者。以枪弹的生产能力为例,在1923年只能日产10万发,到1924年已经提高到15万发,在1925年至1931年间,日产子丨弹丨30万发。在其他方面,东北兵工厂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24年后,每年可以生产大炮150门,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枝,轻重机枪1000挺。
为了提高奉军的立体作战能力,张作霖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空军,并委任张学良为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奉军的飞机主要是从外国购买、飞行员也大都是由外国航空学校毕业,这在当时的军阀里是远远走在前头的。在奉军空军的全盛时期,飞机数量一度达到近300架,这对后来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各方面都发展的情况下,张作霖也注重拳头力量的培养,这就是重点扶持的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由于张、郭俩人的部队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表现出色,张作霖对这两支生力军寄以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奉军中的典范,由此,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在装备、待遇等方面都比兄弟部队强很多,完全称得上是奉军中的王牌军。
《北洋年代》连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