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更新博文

两袖清风于右任,书法竞选副总统

作者:金满楼

民国元老于右任,光绪五年(1879)生人,其自幼便有异相,长大成人后果然身材魁梧,眼光锐利,加之长须飘飘,世人雅称“于髯公”。最奇特的是,于右任的脚趾齐平如修行高僧,所谓“圆颅方趾”,便注定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于右任写得一笔好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早年的时候,于右任擅行楷并将篆、隶、草法融为一体,独辟蹊径;中年后,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最终自成一家。在国民党中元老中,于右任与胡汉民、吴稚晖、谭延闿并称为党国书法四珍:即于右任的草书、胡汉民的隶书、吴稚晖的篆书和谭延闿的楷书。后来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据说也是于右任的亲传弟子。

于右任写书法不图名利而是作为一种运动,一种乐趣,其每日临帖不辍,视为终身嗜好。“二次革命”失败后数年间,是于右任最困难的时期,他曾定过一张鬻字的润例,但由于当时名气还不够大,所以来求书的人并不多,一个月不过卖个三五张,后来就干脆取消润格,只要有人喜欢,即索即写,分文不取。于右任写字一般在清晨,一天写一个小时到三个小时,求字的人找到他,不论是政坛显要还是后学僚属,甚至贩夫走卒,于右任当即展开白纸,一挥而就,不取一文,十年如一日。

于右任为人作书,态度认真,用语颇为讲究贴切。如为张大千所题:“富可敌国,贫无立锥”;为蒋经国所题:“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他一生写得最多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屏条,数量大概在一二千之数。尽管为人作书无数,但于右任偶尔也会拒绝他人索字,如宋子文有一次买了一把精贵的扇面托人请于题墨时,便遭到回绝。

成名后的于右任,又身居国民党高官,书法也变得值钱,有一些落魄文人便开始假借他的大名卖字。于右任知道了并不追究,还特别关照下属“不要为难他们”。去台后,台北和平东路街头有一商店招牌假冒他的字,于右任见了,也不恼,只让店家摘下并为他重题了一副。店家过意不去,特送上一大笔润金,于右任却飘然而去。

于右任早年生活动荡,后来虽然做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但其一生却是两袖清风,甚至可以用清贫来形容。30年代的上海名中医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说,于右任有一次患伤寒,无钱付诊费,只好亲书一帖怀素体的《千字文》相赠。他曾对陈说:“(我)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的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收。所得的薪水,只够很清苦的家用,到东到西,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带一只‘褡裢袋’,别人是放银子的,我的褡裢袋只放两颗图章,参加任何文酒之会,或者有人馈赠文物,我别无长物为报,只好当场挥毫,盖上两个印就算了。”

在民国政要中,于右任的作风可谓是特行独立、异于众人,他一生布衣粗食,不爱钱,不贪财,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脚下踏的是一双老布鞋,连袜子都是土制的。这些布衣布鞋,还都是他夫人亲手缝制的。毫不夸张的说,于右任的官虽然做得大,书法堪称一流,但几乎是一辈子都在闹穷。

有意思的是,这位没钱的监察院长,在1948年的时候竟然也参加了“副总统”的竞选。当时的选举那就是要烧钱啊,其他的候选人如孙科、李宗仁、程潜等,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有的还提供汽车或者宾馆给代表们享用,于右任却什么也没有。当时李宗仁、程潜在中央饭店、孙科在福昌饭店大宴宾客,开流水席招待各省代表;于右任没有钱去请客,只好在国民大会堂前摆上一张八仙桌,有人来求字,就当场挥毫写上一幅。有人开玩笑说:“于院长,人家几十桌、上百桌的开席,你这一张桌子打算请几个人?”于右任手抚长髯,微笑道:“谁投我一票,我给谁写上一副对联!”

竞选期间,虽然有不少支持者前来排队求字,数天便写了上千张,但仅凭这个,选举肯定是无望的。在投票前夕,形势紧迫,于右任总算请了几桌客,席间还无奈的道出真情:“我家中没有一个钱,所以没有办法和各位欢叙一次。今天的东道,实际上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集,我只借酒敬客而已。”

毫无疑问,纸弹终究是敌不过银弹的,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只得了四百九十三票,第一轮即遭淘汰。事后,老友冯自由痛心的说:“右老身无分文,只凭个人声望和笔墨来竞选,怎么会获得成功呢?这一次右老的竞选失败,完全是我辈老友昧于世情所造成的。”竞选不成,于右任只好再去做他那无职无权的监察院长了。

49年去台后,于右任心情落寞,常怀念故土和滞留大陆的亲人,可惜夙愿未酬,便于1964年11月赍恨以殁。在1962年1月的日记中,于右任曾留下遗嘱:“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越日,又作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公去世后,在台的亲朋故旧即依此歌为之办理丧事,其遗体暂厝于台北近郊最高的观音山上。后来的半身铜座像,由登山协会会员亲自驮至玉山顶上,主峰高3996米,加之4米的铜像高度,恰为4000米。

亲友们在整理于右任的遗物时,发现有一加锁的小铁匣,大家都以为里面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谁知当众打开一看,里面既没有金银首饰、珍贵古董,也没有股票证券、钞票存单,不过是几张借钱收据:欠宋副官数千元、欠方副官数千元。民国元老,一代巨公,竟然寒酸至此,真真要愧杀万世之贪官污吏。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第1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