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先到梁启超那里征询老师对帝制运动的看法,在得知老师决意反袁后,于是便将小凤仙给自己脱身的计谋给老师说了一遍,梁老师也很赞同。随后,梁启超便离开北京并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而蔡锷则故意在公开场合耻笑梁老师的迂腐错谬,并与帝制派人物打得火热,似乎也加入了帝制派的阵营。
蔡锷原本就是南方军界中的领军人物,加上有个名重四海的梁老师为之著文提携,而当时正受袁世凯青睐的进步党也引之为中坚,就连革命党人,也从未放弃对他的争取(因为黄兴和蔡锷有着极好的私交)。这样一位引人瞩目的、横跨军政两界的人物,他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帝制派人物自然不敢大意。
对于蔡锷的动向,袁世凯很早就派有暗探跟踪,他对于蔡锷的突然转变并不敢轻易相信,反而加强了监视。数日后,暗探们听到蔡锷家中突然传来激烈的吵闹声。原来,蔡锷的原配夫人因蔡锷近日一直在与小凤仙鬼混,不过稍劝了几句,而蔡锷却趁势发作,要将夫人休掉,打回老家。这事传到老袁耳中后,不免为之一乐。后来,蔡锷也就乘机将夫人送回老家,其实这也是小凤仙金蝉脱壳计策中的一部分。
夫人离开京城后,蔡锷更是成天与小凤仙在一起厮混,而那些侦探们见蔡锷已沉湎声色,也就日渐放松了警惕。一日,蔡锷携小凤仙前往第一舞台看戏,侦探们自然例行公事,尾随于后。蔡、凤二人进了包厢后,也未见什么动静,蔡锷还将大衣脱下挂在衣架上,外面的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侦探们见蔡锷的大衣挂在外面,也就轻松了许多,不必总是去窥探之。戏过中场,蔡锷突然起身前往小解,而侦探们见大衣尚未取下,于是也就不以为意。
不料戏已演完,却始终不见蔡锷回来,侦探们这下也知道大事不好,等到他们追上小凤仙索问蔡锷下落时,小凤仙笑道:“各位大人,我乃是风尘中人,蔡将军有何公干,岂是我等所能问、所能得知的呢?”侦探们大呼上当,但也只好自认倒霉并继续追寻蔡锷的蛛丝马迹。
其实,等侦探们醒悟过来的时候,蔡锷早已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侦探们还在北京到处找寻的时候,蔡锷已经在朋友的帮助下乘轮渡海,潜往日本。等到了日本后,蔡锷才给袁世凯发电,称自己患有喉疾,正在日本医治云云。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此时哪敢相信,他随即便命令沿海、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地方官员严加缉拿,不得让蔡锷潜返入境。老袁不愧是老袁,比那些蠢笨的侦探就是强很多,此时的蔡锷果然已经在前往云南的路上,这封电报也是他托付友人在他离开日本后才拍发的。
1915年12月19日,也就是袁世凯接受帝制的一周后,蔡锷经越南抵达云南昆明。辛亥革命后,北洋军势力一直未曾染指云南,因而这里也成为当时革命基础最好的地区。当时的云南将军唐继尧,他虽然比蔡锷大一岁,但在资历上,却既是蔡锷的学弟(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与李烈钧、赵恒惕、阎锡山等为同期),又曾是蔡锷的部下。蔡锷在担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的时候,唐继尧不过是他手下的营管带(营长)。直到辛亥革命后,蔡锷派唐继尧率部出兵贵州,唐继尧才青云直起,出任了贵州都督,隐然与蔡锷平起平坐。
在蔡锷调任北京后,唐继尧接替为云南将军(因为唐是云南人,能够当地所所接受),经过三年的经营后,此时的唐将军在当地已经是根深蒂固,今非昔比。本来按照梁启超的计划,蔡锷应自命云南都督,然后统率旧部,举旗反袁,但此刻唐将军是否愿意充当旧部,这也的确是个问题。
就个性而言,蔡锷是个锋芒毕露的人物,而唐继尧则相对木讷。好在当时唐继尧的本意也是要反帝制的,而且他对当年蔡将军对自己的提升也心存感激,因而等蔡锷到昆明后,他便主动让贤,让蔡锷当云南都督,领导反袁。但蔡锷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也知道自己是空降的光杆司令,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蔡将军了,因此来到昆明后也不好以老长官自居,而是以旧友共事,以拥唐为要,双方相处也算融洽。
在蔡锷抵达之前,当时海内外的反袁人士如李烈钧、程潜、戴戡、方声涛、熊克武、但懋辛等人,早已在唐继尧的暗中支持下齐聚昆明,共商倒袁大计,而此时正是筹安会六君子和十三太保帝制活动的最高丨潮丨时期。等到蔡锷到了昆明,云南方面的军队、粮饷、军火等早经准备妥当,昆明也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反帝”中心,这可不是远在日本、自顾不暇的中华革命党所能比拟的。
1915年12月22日,唐继尧领衔、蔡锷等署名的电报赶在袁世凯元旦登基之前,要求其取消帝制,并将帝制派祸首杨度、孙毓筠、段芝贵、梁士诒等十三人明正典刑,以谢国人。在电报中,唐、蔡诸人要求袁世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公开答复,在几番电报来往后,袁世凯宣布在平定云南之前不予登基,明显死性未改,于是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便于25日召集群众大会并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举起反袁大旗。
昆明的民众得知消息后,立时欢声雷动,并纷纷走上街头,举行了盛规模浩大的游行活动。蔡锷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我们所争取的不是个人的权力地位,而是四万万人同胞的国格!我们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台下民众听后一起鼓掌,民意昭然。反袁的号角一经吹响,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袁皇上的小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在宣布云南独立后,唐、蔡、李等人随即组建了护国军,出兵讨袁。护国军当时共有三个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率军西向四川;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兵进广西并直抵广东;第三军总司令由云南将军唐继尧兼任,主要坐镇云南后方。
在1915年底,蔡锷的第一军和李烈钧的第二军陆续分批开拔前线,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蔡锷的第一军共三个梯团、六个支队(朱德当时任第六支队长,即原来滇军步兵第十团团长),兵力尚不足一万,出征的时候只有两个月的粮饷,而且基本是步兵,只有一个骑兵连和少量的重武器、轻重机枪,弹药也不足,可谓十分的悲壮。按照作战计划,第一军兵发四川,分别向叙州、泸州、重庆三个目标挺进。
李烈钧率领的第二军有两个梯团、四个支队,主要将领为参加赣宁之役的老班底,如第二梯团长方声涛等人。第二军的作战计划是先入广西,再下广东,然后北上湘赣与第一军会师长江。第二军由于兵员不足,曾在沿途招收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后来的李宗仁将军便是在此时加入李烈钧的队伍,由此成为一代名将的---当时李宗仁本已弃武从文,在一所中学之内做体操教员,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再度投笔从戎,从基层做起,由小排长起家。
话说回来,如果当年袁世凯能任命蔡锷做“模范团”团长,想必也就不会有这场麻烦。如今倒好,梁启超、蔡锷师徒一文一武,笔杆子、枪杆子一起上,他老袁家的皇帝美梦、锦绣江山,恐怕就要化成泡影了。
《民国往事》:连载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