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对使用武力解决“宋案”表示异议;至于“大借款案”,大部分人经过理性思考后便会知道这是摆脱财政困境的必然。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由于一些杂牌小党的加入,声势虽大,但成分已经不纯,而且很多同盟会的老同志也认为革命大功告成,由此汲汲于仕途名禄者不在少数,譬如当选为国会议员的很多人多不支持继续革命。

一言而蔽之,当时的形势与辛亥革命时已大不相同,何况袁世凯的势力比之辛亥革命时更为的壮大,国民党内部对于革命结果大多不报希望,党内的军事领袖黄兴后来在南京的不辞而别,何尝不是这种态度的体现。

当然,人们也不能怀疑孙中山、何海鸣等革命党人的纯洁信念,但在“宋案”尚未盖棺论定、法律解决方式仍在进行当中,仓促的兴起军事,这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民国共和民主政治何尝不是一种急躁的伤害。因为道理很简单,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介入“宋案”,但他代表的北京政府都应该对此负责。

“二次革命”爆发之初,很多地方的官员、商会及其团体都发出了反对动武的电文,袁世凯也是在这种对政府普遍支持的气氛下,以维护中央权威为借口,最终激化了矛盾,引发民国后的第一次战火。所幸的是,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得到大众的拥护,所以失败的很快---除了南京遭受浩劫外,其他地方基本不太受影响。

反过来说,国民党激烈分子所发起的这场战争非但没有给自己加分,反而给了袁世凯一个树立权威的好机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身为大总统,但他对地方上实际上是无法加以控制。正如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说的,“当时的全国各省基本都被当地的土军头所盘据,应缴中央的各种地方税收,统统都被借口扣留了,袁氏的中央政府对他们,可说是毫无办法,既不能行文,更不能动武,结果弄得中央政府分文不名,只有靠举债度日”。

更要命的是,地方上的那些政客、党魁、军阀彼此间也是争斗不休,闹得厉害了,自然不乏刀枪齐动、血流不止,甚至于你死我活、民无噍类,譬如副总统黎元洪在湖北,死在他手里的革命党、造反派几乎是数以百计,这些人何尝不存争权之私心。

由于革命党人当年闹革命的时候过多的吸收了会党领袖,而这些人往往是一些为社会所不齿的渣滓流氓(如应桂馨之流),这些人实际上毫无革命信念,一旦当权,必然危害地方,民不聊生矣。那些出身会党的革命党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乱搞一气,弄得新生但混乱的民国还不如腐朽然稳定的大清,而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当时又拿这些人没有办法。

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社会的动荡反使得人们期待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和中央政府出现。由此,袁世凯正好成了全国人民所期盼的安定力量和太平象征。市井平民并不会主动接受什么革命大义,他们当时最希望的是袁世凯能够拨乱反正,尽快恢复秩序,继续过太平的日子。因此,“二次革命”形同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孙中山等人在他们眼中成为 “乱党”,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次革命”,或者说“赣宁之役”,既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也是辛亥革命中那场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可惜的是,那只是革命的退潮或者未尽的尾声。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袁世凯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大获全胜,国民党在广东、江西、安徽三省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三藩”既除,其他省的大佬们也就噤若寒蝉,唯袁世凯是命了。袁世凯本就有统一全国的愿望,如今孙中山号召各省独立,岂非是天赐良机?

在“二次革命”后,北洋军源源不断进入了南方各省,除了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四省外,其他各省均已成为北洋军及其附属军的控制范围,即便是以上四省,还有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张作霖,在袁大总统的威势之下,哪里还敢心怀异志。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那两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中央集权的确能给国家带来高效率的行政,这个要求也是合乎现实需要的。由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他获得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地位非但不是偶然,反是众望所归呢。

《民国往事》:连载六十二

袁总统的内政外交

二十七、总统制造记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威势暂时达到了高丨潮丨,但当时还有两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要制定中华民国的正式宪法,另一个是选举中华民国的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在倒腾了半天后,才发现自己其实还只是个临时大总统。

宪法不宪法这种事情,袁世凯不太想理会,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先要把这个临时大总统转换成正式大总统。这“临时”二字,怎么听都觉得别扭,何况被赶到日本去的孙大炮也曾在这个位置上待过三个月呢。因此,在将革命党人的反抗镇压下去后,袁世凯最着急的便是自我扶正,由临时大总统转正为正式大总统。今后的日子虽然还长着呢,但关键的几步非走好不可。

议员们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先制定宪法,后选举大总统;另一种则主张先制宪,后选举。前一种观点认为,先有鸡才有蛋,没有正式宪法,哪里来的正式大总统呢?这种观点占据了主流。后一种观点听起来也不错,他们认为制宪是一个漫长审慎的过程,好比百年大计,不可仓促的拍脑袋定案;但是,目前局势又要求需要一个高效率的行政体系,因此选举大总统是火烧眉毛的事,何况现在因为没有正式大总统,各国都不便承认,中华民国都“民国二年”了,在世界上还未曾取得球籍呢。

在“二次革命”前,两派观点旗鼓相当,但“二次革命”后,情况就大不同了。兵强马壮、财大气粗的袁世凯如今是今非昔比,权力陡增,他要关心总统的转正问题,那国会议员们就不能太热心于宪法的制定。因此,议员们最后还是屈从了袁世凯的意见,先选举、后制宪,先将袁世凯扶正了再说。

按理,《总统选举法》本是宪法的一部分,但如今袁总统要得急了,那议员们也只好先集中精力搞这一部分。1913年10月4日,经过国会两院通过后,宪法起草委员会便将新出炉的《总统选举法》公布,预备在两天后进行总统选举。

为何在两天后进行总统选举呢?原来,再过几天便是民国的生日,也就是双十国庆了。袁世凯希望在这一天举行正式大总统的就职典礼,既便于欧美各国对中华民国加以承认,又可以好事成双,锦上添花,岂不美哉?

早在“二次革命”前,袁世凯已经在谋划此事了。鉴于当时国民党在国会中是第一大党,人多势众,要是在选举中作起对来,也是件麻烦事。毕竟民国了嘛,既共和又民主了,当时的袁世凯毕竟要做做样子。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虽然简单易行,但终究是有点赤裸裸的,面子上挂不住。

梁启超当时是支持袁世凯进行开明专制的,这让袁世凯十分满意,随后便成善后大借款中拨出专款160万元,让梁启超出面去策划国会中的其他几个政党的合并事宜,以共同对抗国民党。梁启超到北京后,便与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积极磋商,准备合并成一个大政党,以对抗国民党。当时的政党也无甚原则立场,他们听说梁启超拿了一百多万的活动经费,又有袁世凯支持,加上梁启超这么个大名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取得初步的意向后,梁启超以共和党理事长黎元洪的名义举行了一个恳谈会,并邀请在国会中的三党议员赴宴,交流感情。在三党恳谈会上,梁启超进行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他当席指出:“目前共和、民主、统一三党联合起来,在国会中尚不能占据多数,这种现象极为可忧。不管是为三党考虑,还是为反对党考虑,都应该三党合并,使中国能逐渐二大党对峙的局面,这样政党政治才能逐步走上正轨”。对于梁启超“两党竞争”的政治构想,汤化龙、孙武等人纷纷表示支持,三党合并事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5月29日,三党在北京举行合并大会,当时有一千多党员到会,场面也颇为壮观。会上,三党代表宣布正式合并为“进步党”,选举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图、汤化龙、王赓、蒲殿俊、王印川9人为理事,名誉理事有冯国璋、周自齐、熊希龄、张绍曾、阎锡山、胡景伊、尹昌衡、蔡锷、唐继尧、陆荣廷、张镇芳、杨增新、程德全、朱瑞、庄蕴宽等20多位名人,另外还有100多名参议,阵容可谓强大。

合并后的进步党,其领导和骨干力量事实上都是原清末的立宪党人。在梁启超的影响下,进步党的政治立场倾向于拥护袁世凯政府,其主要作用是在国会中对抗国民党,支持袁世凯实行中央集权。当然,这也没有脱离政党政治的范畴,毋庸多言。

《民国往事》:连载六十三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第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