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四百九十六)出师未捷身先死(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三集

道长为什么下定决心倒严,表面上是因为严嵩年老体衰,无法有效掌控严党;实际上是因为严党执政无能,根本无法解决大明国库亏空的问题。从年初的改稻为桑,再到抄沈一石的家,最后是南下巡盐,从年头忙到年尾,严党穷尽了一切手段,去年的八百多万两亏空一两没补,要不是赵贞吉拼了命地苦一苦百姓,今年还要再亏上200多万两,大明虽然家大业大,但也经不起严党这么折腾啊。讲道理,哪怕就是个a股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也要戴st的帽子了,连续三年亏损就要摘牌退市了,道长已经给了严党两年时间,如果只是业务水平差也就算了,关键是严党操守上还有问题。这群鳖孙把大明赔了个底儿掉,自己却赚的盆满钵满,那200万两银子就是压垮严党的最后一根儿稻草,穷庙富方丈没问题,但方丈绝不能比手底下的和尚分的还少,这特么是原则问题。所以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哪怕明知道清流也不靠谱,道长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倒严,说不定换拨人执政,新人新气象,大明就真能枯木逢春了呢。

说回到那最后一根稻草,严世蕃、鄢懋卿明知道自己赚的是砍头钱,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地狠狠黑了道长一把,这事儿值得好好聊聊。先从严世蕃说起,南下巡盐的事儿搞砸了,也不全是小阁老一个人的锅,水过地皮湿的道理谁都懂,可严世蕃是真没想到,自己的好兄弟竟跟个地漏似的,不声不响地黑了100万两银子,严阁老的干儿子楞跟亲儿子拿的一样多,这鄢懋卿也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啊。严世蕃认为这次巡盐一共收了450万两银子,20万两买了个戏班子,剩下430万两银子,自己只拿了100万两,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这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了。严格说起来,这事儿其实也有道长的责任,因为道长经常把大明的国库和自己的小金库混为一谈,道长是说过一两银子16钱,严党最多可以拿6钱,剩下10钱银子归国库的话,但道长口中的国库是名国库,而非实指国库,说的其实就是小金库。所以道长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严党作为自己的白手套,他们每赚一两银子,至少也要分给自己10钱,而不是严党赚一两银子,自己留6钱,剩下10钱交给户部,然后让道长赚了个寂寞。

讲清了这层逻辑,再来简单推算一下,按照道长制定的分成比例,如果严党分走了220万两银子,那么道长至少应该拿到366万两才对,只能说小阁老做错了一道送命题。退一步说,就算道长不计较统计口径的问题,将国库和小金库合并计算,严党也不该黑掉这220万两银子,因为这不是苦一苦百姓的钱,而是去补国库亏空的钱,就算严党要分钱,也该是等补完了国库亏空,拿超额的部分再去分才对。再退一步说,国库补不完也就算了,毕竟国库不等于小金库,可诸位别忘了,严党还从沈老板那里分走了1000万两的茶叶呢,这些可都是小金库的钱,公家的事可以不管,自家的事,道长总可以管一管了吧。严党截留的那220万两银子,不上缴国库还算情有可原,可不拿出来给道长抵账,这就特么地有点儿欺人太甚了,就问小阁老一句,道长那1000万两银子的账,你们严党究竟打算什么时候还。

聊完了严世蕃,再来说说鄢懋卿,南下巡盐一共收了550万两白银,鄢懋卿做了如下分配,230万两上缴国库、220万留给严嵩父子和自己,剩下的100万两拿去打发道长,不吹不黑,能特么干出这种事的人,不是被猪油蒙了心,就是脑子被银子给塞住了。当然鄢懋卿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要想理解鄢大人的行为逻辑,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时间回到1949年下半年,而你恰巧又是一名果党的元老,在明知大势已去的前提下,你有三个选择:其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国尽忠,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其二、果断弃暗投明、改换门庭,大胆拥抱新中国;其三、利用手中的权利,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捞些金条、美钞,然后去台湾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此时你会怎么选。嘉靖四十年的严党其实就相当于1949年的果党,唯一的却别是,果党还能转进台湾,严党却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按照鄢懋卿的尿性,他绝不可能为严党流尽最后一滴血;以鄢懋卿在严党的地位,也绝对没有改换门庭的可能;既然横竖都要给严党陪葬,鄢懋卿还不如多给老婆孩子捞点银子,然后安排家里人早点跑路呢。

闲话大明王朝1566》小说在线阅读_第4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linyuan_f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闲话大明王朝1566第4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