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二集
道长自然能听出严阁老的弦外之音,沉吟了片刻,直接给胡宗宪的问题定了性,“胡宗宪是有大功劳的人,写封信给他吧,叫他呢,一是好好养病,二是管管自己的本家,不要再掺和江南织造局的事情,出了事情,面子上不好看。”剿完了倭寇,胡宗宪自然是有大功劳的人,虽然那几个徽商掺和了点儿织造局的事,但好在瑕不掩瑜、功大于过,只要胡部堂管好自己的本家,心甘情愿地破财免灾,自然可以安心地回家乡养病。有了道长这句话,织造局的事儿就好办了,虽说让胡部堂受了点儿无妄之灾,但好在问题不大,无非就是胡宗宪面子上难看些,徽商们再赔些订金出去,这个套就算解开了,道长这已经算是高抬贵手、法外开恩了。徐阶在一旁听得也是频频点头,暗暗给道长点了个赞,心说徽商的这口锅,总算是有个活人来背了,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科举,严阁老的徒弟急着回乡养病,徐阁老的徒弟又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道长最后那一句,“不要再掺和江南织造局的事情,出了事情,面子上不好看”,也不知道是对严嵩说的,还是对徐阶说的,天可怜见,人家严阁老的学生可从来没有掺和过织造局的事情,要说掺和那也是徐阁老的学生掺和的。道长给过赵贞吉机会,可惜赵巡抚实在是不中用阿,织不出丝绸还管个锤子的织造局,等过了年,道长肯定还要再派个靠谱的公公,去杭州接管织造局,这里也是提前给徐阶通个气,至于能不能听出言外之意,就看徐阁老的悟性了。听道长的口风,胡宗宪这一关应该是过了,“臣,明日就给他写信”,严嵩神情黯淡了几分,心里明白道长绕了半天弯子,接下来怕是要谈正事了。
严嵩、徐阶、吕芳各自低着头,屏息凝神地等着道长发话,果然片刻之后耳畔传来了道长抑扬顿挫的声音,“朕上次跟你们说过,各人的儿子、各人的弟子各人都管好。比方淳安那个知县海瑞,这一次又给朕出难题了,要朕将淳安县的百姓今年借织造局的粮债全免了,还要朕免去淳安全县三年的赋税,他爱民,要朝廷出钱,朕也只能认了。现在有人出来替他说话了,还要升他为知州,可他自己却提出来,愿意到江西的分宜去当知县,赵贞吉准了他的请,请朕准他去分宜。分宜是严阁老的老家,他们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徐阁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无论是儿子也好、弟子也罢,精舍里的这四位大佬,其实谁也没有管的太好,裕王、严世蕃从来都不是个听话的儿子;胡宗宪、赵贞吉最后也都跟各自的老师分道扬镳;只剩下杨金水这么一个听话的乖儿子,结果还特么疯了,哎,所以说不仅是官场无朋友,就连父子、师徒也是无啊。
对于这个海瑞,道长也是很无奈,海老爷随便动动笔,就要道长免了淳安县的粮债外加三年赋税,沈一石当时借给淳安、建德两县一百船粮食,折合现银大概180万两,仅粮债一项差不多就要少收100多万两银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人家鄢懋卿跑遍了两淮、两浙,一路奔波苦、片刻不得闲,好歹还给国库挣了230万两,这才偷偷摸摸黑了道长一百万两银子;你海老爷随便写了封奏疏,一文钱没给国库挣挣,也敢明目张胆地黑道长100万两银子,这特么怕不是欺了天吧。海老爷爱民如子,见不得淳安百姓过苦日子,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关键是你海瑞收买民心,凭什么要朝廷买单阿,大明朝就这么点儿财政资源,从来都是僧多粥少,而且还是连年亏空,给淳安多分一百万两,别人那里就要少分一百万两,指不定连重修万寿宫的工程都会受影响,也难怪道长一肚子不乐意。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上千个行政县,各种天灾人祸那是层出不穷,如果别的县都学淳安那般,遭了灾就要免税三年,饶是大明家大业大,怕也经不起这么造啊。说句实在话,这养清官可比养贪官费钱多了,人家严党每捞一两银子,好歹还能给国库剩个8钱10钱的,遇到海老爷这种只出不进,动不动还要狮子大张口的清官,那也只能算是道长倒霉了。